APP下载

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

2012-08-15金乃玲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皖北传统建筑

金乃玲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徽派建筑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601)

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

金乃玲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徽派建筑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601)

在对皖北域内传统建筑遗存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历史成因及自然环境,探究总结其蕴含的与中原建筑文化同根同族、与泊来建筑文化兼收并蓄及军事科技文化相辅相成的文化特征。同时提出了皖北传统建筑空间特征、造型元素、营建理念在现代建筑的借鉴与应用的建筑文化传承路径。

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建筑风格;社会因素;传承创新

皖北,泛指安徽省淮河以北县市及跨淮河县市。域内包括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市及所辖县。面积约为三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众多。区内地势平坦,多平原少山丘,且有淮河、涡河、淝河等河流贯穿。这里气候微寒,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季风明显、物产丰富。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积淀并造就了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皖北传统建筑。这里传统建筑遗存众多,仅古都亳州就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一般文物古迹150处。面对皖北地区遗存众多且特色显著的传统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传承与发展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文化是建筑重要的生命基因,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而,研究区域传统建筑文化特征的研究是传统建筑的传承发展策略研究的重要环节。

1 皖北地区传统建筑形成的社会因素

皖北地处古代南北两大代表性文化带——黄河文化与江汉文化之间,南北文化的交叉性、边缘性特征明显,其交融形成的底蕴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国古代南北文化交叉融合的代表性区域之一[1]。

1.1 历史悠久,名人荟萃

皖北历史悠久,是道文化的起源地,境内颍河流域是中国第一轮文化繁荣地之一,历代涌现出众多影响中国历史的思想家、政治家及军事家:道教鼻祖老子、圣哲庄子、魏武帝曹操等;区域独特的自然与文化,也孕育了众多成就杰出的风云人物如:神医华佗、稽康等都是这片古老的土地精灵;神奇的土地更成就了平民朱元璋的皇帝梦想,使之成为明朝开国皇帝[2]。

1.2 底蕴厚重,流派纷呈

皖北有风格卓异的文学家及文学流派,先秦的老庄及其道家文学、“建安文学”、竹林七贤所创造的 “魏晋风度”,都具有独特的美学风貌与人文精神。颍亳的政治、地理位置与颍河隐逸文化底蕴相结合,使颍州成为对文人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区域,出现了著名文人会萃颍州的文学现象,这些文人文学活动与地域文化关系紧密联系,根植与皖北,引领中华[3]。

1.3 军事要地,兵家必争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皖北地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吴楚争霸战的军事要冲,也曾是南宋抗金战场,经历过李自成起义军、捻军的活动及太平天国的北伐。后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烟的洗礼。这种反复的战争与重建,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文化也遗留了少见的古代军事建筑。

1.4 南北要冲,商业繁荣

据史料记载,古代皖北境内的主要水系涡河的水上交通十分发达,加之皖北是中国发展较早的中原与南方产品的交汇地,故历朝历代贸易市场繁荣,商业配套完备,经济活动活跃。现有建筑遗存多数是商业建筑或商业配套建筑便可佐证。

1.5 文化多元生活多彩

皖北地区人民有独创的强身健体的五擒拳、五擒剑。戏曲也相当繁荣,有淮北梆子及五擒戏。这些市民喜闻乐见的健身与娱乐活动,形成了皖北独特的市井文化。

综上所述,皖北地区区域边缘文化交融的特质、地区自然条件、区域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地位以及名人层出带来的社会效应等,形成了传统建筑产生发展的独特社会背景。是中原建筑文化的基因与区域文化长期交融而产生的地域建筑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

2 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

2.1 与中原建筑文化同根同族

皖北与我国文化起源地河南接壤,自然气候条件相似,地方文化深受中原文化浸染。

从现有遗存建筑状况及史料记载看:城市格局、殿堂、陵墓、庙宇等都带有明显的起源于中原的官式建筑印迹,沿袭着传统官式建筑风格及建筑技艺;而商业建筑、民居、会馆等无论从型制到形式都体现着浓烈的晋陕民居风格,深受中原地区民间建筑文化影响。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的安徽省重点文物——凤阳明中都鼓楼,是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和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从都城遗址及资料记载看,凤阳都城布局与中国传统的皇城布局一脉相承,而中都鼓楼的型制、空间、形式、色彩以及重檐歇山顶的设置,也秉承《营造法式》中皇城建筑的相关规定建造。再观现遗存于皖北的票号、会馆等民间建筑,则挣脱了官式建筑的“约束”,呈现鲜明的晋陕民居风格。南京巷钱庄建于清道光年间,属清未平遥 “日升昌”票号的分号[5]。钱庄为面阔3间的三进四合院,现存有门厅、正厅、后厅、柜房、账房、掌柜房、灶房等建筑30余间。因延续平遥总号对使用功能、建筑平面及空间的门窗等都采用总号的模式,只是根据地形、规模等因素微调。

2.2 与泊来建筑文化兼收并蓄

古时皖北充沛的水资源形成了便利的水上交通,加之地方物质的丰富以及名人的社会效应,使得皖北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城镇。西洋的、南方的、北方的建筑文化在这繁华之地纷呈、糅合;传统的、时尚的建筑文化也在这区域重地冲撞、沉淀。皖北以它厚重的文化底蕴,接纳各式文化,碰撞、交融、积淀,并最终形成新的地域建筑文化,体现出其文化融合能力。

从现有遗存建筑状况及史料记载看:一种形式为,一些带有明显西方建筑符号的建筑,在保持建筑个性、尊重建筑规划的前提下,直接呈列于传统建筑近邻,但在色彩与空间上地方化,既使得建筑群体风格和谐,又体现了风格的多样性。建于清末民初的协聚和布庄,位于亳州重要商业街——耙子巷西头,布庄沿街立面颇具中西合璧风韵,既新颖时尚,又古朴典雅,同时与街区建筑和谐共处;另一种形式为,以皖北传统建筑风格为保留主体,融入泊来建筑元素,在此前提下创新。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亳州白布大街老邮局,建筑保持了皖北传统建筑封闭的性格、厚重的色彩以及民居典型屋顶形式,但在门窗楣形式上融入西方构图元素——起劵,使得该建筑既体现了浓郁的传统区域建筑风格,又展现出新颖与独特。

2.3 与军事科技文化相辅相成

皖北既是军事要地,也是经济重镇。历史上名人辈出,曹操的军事才能、华佗的神针、老子的深邃思想。不仅成就了他们个人的丰功伟绩,也成就了皖北灿烂的建筑文化。

曹操运兵道,位于皖北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地下,以城中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长达四千余米;地道内部空间依据军事战略,设置有运兵通道、休整区、储藏需等不同功能空间,且科学地设有地下复式空间、隐蔽的通风井等构造。这一布局精妙、结构复杂;规模宏伟,科技先进的地下军事杰作,历史上曾被多次运用,成为曹操出奇制胜的法宝。现存古地道,有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结构三种结构类型,有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四种空间形式,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被誉为我国最早最完整的 “地下长城”,是军事文化与建筑完美结合的历史杰作[6]。皖北亳州华祖庵始建于唐宋年间,是祭祀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的庙祠。华祖庵由庙祠、故居、古药园三个院落组成,庙祠内外古木虬枝盘空,殿宇辉煌,肃穆庄严。整个院落回廊相接,松苍柏老,竹翠梅寒,绿荫沉沉与庙祠相映生辉。绕过画廊,进入古药园,园内满植芍药、牡丹、白菊、曼陀萝、玫瑰、棕榀等名贵中药草及花卉,可谓药圃流香,四季繁花争艳。园内路桥和诗壁诸景,掩映在碧水绿树间,古香古色,令人静谧而神荡,悠思千古。华祖庵建筑古朴,以传统皖北建筑风格为主格调,但在隔墙、漏窗、小木作装饰等处,施以以药材植物的构图元素图案;园林植被则以各式可作药材的植物为组成元素。构成了一座既有浓郁皖北建筑风韵,又点睛医药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园,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建筑的结合。

3 皖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传承策略

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需以深入挖掘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为前提,提取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基因,运用于现代城市建设的传统建筑更新、改造以及地域建筑的传承创新营建活动中。建筑的文化特征是通过建筑这一物质体得以展现的。因而,传统建筑文化特征需依托建筑的形式、空间、技术和意境等传承创新。皖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就传承方法来说,应将皖北建筑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相结合,将“地区——环境——建筑”作为一个体系去综合创造。再次,要将现代建筑的一些理论原则与皖北地区建筑的具体历史、理论、技术相结合。在建筑高度发展的今天,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发掘地方建筑特色,重塑城市特色风貌,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原则以及手法的精华继承发扬用于现代,赋以新的“意义”,形成新的“场所”,表达新的时代精神。

3.1 传统建筑空间特征的汲取和借鉴

传统建筑的空间与地域气候、环境、材料、文化息息相关,历经百年积淀形成地域建筑的空间特征。如皖北传统建筑有庭院进深大,单体建筑空间多以对称形式出现,建筑的内部空间规整低矮等特征。对于皖北传统建筑的空间特征在现代建筑中应予以分析运用,汲取其实用与环境气候高度吻合的理念,结合现代建筑的功能空间要求加以借鉴。

3.2 皖北传统建筑造型元素的借鉴和运用

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是由若干形象独特的造型元素组合构成的。如皖北传统建筑屋顶形式、门窗在建筑立面所占比列、门窗的形式、建筑构件的形式、色彩等。这些经过组合构成地域建筑形象,呈现出独特风貌,体现出传统建筑文化的丰厚底蕴。故在现代建筑中借鉴、变异、错位的协调运用这些传统建筑元素,这种手法创造的建筑形象与传统建筑形象有明显的不同,视觉上有较强烈的新颖感,感受上又有传统韵味。

3.3 皖北传统建筑营建理念的借鉴和运用

传统建筑的营建理念深受建筑所处时期的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影响,营造出地域建筑的空间意境。如皖北传统建筑因气候、文化、材料等因素,建筑呈现出古朴、厚重、封闭的意境。利用影象的记忆通过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再现历史,亦即通过剪影的方法去营造一个皖北建筑文化的氛围,是使现代建筑既继承传统又具有现代特点的传承道路。

4 结语

皖北地区传统建筑遗存类型丰富、等级较高,城池、庙宇、街巷、戏楼、会馆、钱庄、民居、地下建筑等都有保存完好个案。这些富含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有着厚重的色彩、古朴的造型、丰富的空间、精美的雕刻以及科学的结构体系与构造措施,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群体。分析形成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社会因素及自然条件,探究其蕴含的文化特征,既可找寻皖北传统建筑特色风貌形成的内在因素,也可探究保护更新皖北地域建筑的关键要素。是制定皖北传统建筑传承发展策略的重要理论支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意在探索保护、利用、传承、创新的策略制定,这是现代化城市进程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1]张健.安徽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简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F002.

[2]余敏辉,李磊.皖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刍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120-123.

[3]张崇旺.皖北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文化学刊,2011(2):89-93.

[4]亳州志编委.亳州市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6:80-85.

[5]政协亳州市委员会.话说老亳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52-54.

[6]上海唐码城邦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安徽自助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76-184.

K901;TU-86

A

1674-1103(2012)03-0059-03

2012-05-01

工程试点省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10140106036)。

金乃玲(196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地域文化与徽派建筑。

[责任编辑:陈晓华]

猜你喜欢

皖北传统建筑
摄影·美好安徽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