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在新合并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
2012-08-15徐利颖
徐利颖
(赤峰学院 学生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自我效能感在新合并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
徐利颖
(赤峰学院 学生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合并本科院校中,辅导员队伍存在着工作倦怠现象,针对此现象结合辅导员工作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逐步消除职业倦怠,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效能感,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自我效能感;新合并院校;辅导员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①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当前高校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重大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调节人们工作状态,缓解工作倦怠、工作压力等生理、心理体验,提高人们的组织行为绩效的重要变量.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高校辅导员,特别是对新合并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新合并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自我效能感对做好学生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1 自我效能感和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涵义
自我效能感(sell'efficacy),由著名行为学习与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是建立在个体对行为能力的认知评估基础上,并影响个体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自我效能既是一种认知因素,又带有动机性质,同时也是一种主体性因素.自我效能通过四种机制来发挥主体作用,即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身心反映过程.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将影响主体工作绩效的好坏.
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就是辅导员对学生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着辅导员对工作难易程度的态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也会影响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社会对辅导员的工作的认可度、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工作性质、自我评以及学校管理模式等都对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2 为何要提高辅导员自我效能感
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是积极向上、自信健康的,然而,就新合并院校而言,专兼职辅导员队伍逐渐呈现出不稳定的现象,一些在职的辅导员工作状态已经表现出自我效能感较低的职业倦怠现象:
2.1 情绪低落、工作懈怠
情绪低落、工作懈怠被认为是辅导员职业倦怠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处于情绪衰竭的辅导员常常表现出疲劳感和压抑感,即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常感到焦虑、紧张.以我院为例,目前,我院40岁以上的专职辅导员占近26%,年龄最大的辅导员52岁;从事学生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占28%;辅导员队伍中女性占50%.由于年龄结构偏大,从事学生工作时间过久,性别原因等问题,部分辅导员从生理和心理对学生工作缺乏活力和工作激情,常常是被动的做学生工作,所以辅导员无法全身心地致力于学生工作,并对工作、生活感到悲观.
2.2 工作压力大、缺乏成就感
学生工作纷繁复杂,特别是现代大学生,个性鲜明、主体差异大、就业压力较大,因此学生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艰巨.我院是2003年由中专、中师、大专以及成人院校六校合并升本的,各校学生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学生工作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本科学生的管理经验匮乏,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较迟缓,因此辅导员感觉到工作压力很大,缺乏应对多重挑战的丰富经验和能力.此外辅导员队伍个人成就感低落,新合并院校中各部门工作职能划分不是很明确,凡涉及学生的事务都找辅导员,事无巨细都需要辅导员亲力亲为,工作繁忙却没有成就感,而在学校乃至社会的认可却少之又少,因而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这些都会大大减少辅导员工作的源动力,最终导致工作能力衰退,丧失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
针对以上辅导员工作倦怠的现象,为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需采取有力的措施,针对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努力培养和提升辅导员自我效能感.
3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效能感,逐步消除职业倦怠
我们要针对辅导员的工作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
3.1 重新审视辅导员的定位和职责,合理配置工作负荷,减少因职责角色模糊、角色任务过度负荷带来的消极影响
中央16号文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因此,高校在安排辅导员工作时,必须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划定工作范围,明确工作职责,分清工作主次.把辅导员从学生“高级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他们把主要工作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深入到学生当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实做细.
3.2 加强业务培训与交流,提升职业认同感,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和专业化发展
做为新合并院校,从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到各院、系(部)专兼职辅导员与外界交流很少,工作范围比较狭窄,因此,学校应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充分重视辅导员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将辅导员培养与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框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国家政府的政策规定与要求,科学制定辅导员专业发展与职业成长的中长期规划,并且要制定专职及兼职辅导员业务培训计划,完善辅导员的培养与培训体系,做到知识体系化、队伍专业化,让辅导员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强和提高业务能力,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和专业化发展.
辅导员培训要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辅导员职责、任务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使新辅导员对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的了解;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举办交流、研讨活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增强领导、组织、协调等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
3.3 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培养辅导员健康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心理问题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可能发生,辅导员也如此.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建立健康的、积极的、支持性的辅导员工作氛围,辅导员工作必须得到社会、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各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努力营造宽松的校园环境,使辅导员,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
3.4 建立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考核及激励机制
3.4.1 对于新成立的本科院校,建立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注重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考核,科学设计考核项目,建立起立体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努力做到考核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要按学期、学年做好工作总结,考核结果与职称、工资等挂钩.对于连续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要调离岗位.在考核内容上参照干部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在考核方式上,坚持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主管领导评价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评价),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同时在对辅导员评价时,也应该注意加强方式方法,以保护辅导员自尊心,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3.4.2 激励机制是非常有效地促进辅导员工作的措施之一,首先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公平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为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②,所以高校管理者应把辅导员与党政干部、教学教师提到同等的地位,公平对待,这也是提升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机制,应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辅导员可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称,最好为专职辅导员开辟专门辅导员系列的职称评定,评审实行指标单列的办法,并且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重点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从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辅导员专家队伍.再次要制定并坚持行政职务晋升制度,完善职务晋升激励机制,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晋职激励机制,拓展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为辅导员的发展找好出路,可以提高和保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活力.
注 释:
①②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G645
A
1673-260X(2012)05-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