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

2012-08-15毛丽蓉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安徽课程

毛丽蓉

(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039)

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

毛丽蓉

(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039)

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地域文化”与“安徽地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二是“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发价值与可行性;三是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选择。

地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

一、“地域文化”与“安徽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1]从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的历史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氏族宗法制的彻底解体,我国地域文化的格局就已在宗族藩篱的废墟上显现出早期的规模。[2]

安徽地域文化是指植根于安徽土地上的人们创造的、有关共同历史界域和渊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安徽地域文化以淮河、长江为界,由北向南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即皖北地区的“淮河文化圈”、皖中地区的“皖江文化圈”和皖南地区的“徽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各具风貌又相互交融,内涵丰富且又纷呈异彩,共同构成了安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2006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安徽”系列丛书的序言中,是这样概括安徽三大文化圈的基本情况的:“安徽境内的淮河文化圈,从地域上说,主要指以老庄为代表的涡阳、蒙城、亳州一带,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淮南、寿春一带以及近代形成的淮扬文化特色的中下游一带。皖江是指长江流经安徽的一段,以安庆为起点,以马鞍山为终点,全长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因为长江的激情和浩荡,皖江文化充满了绚丽和浪漫的色彩。和以上两个文化圈不同,徽州文化圈自成体系,流域内包括绩溪、歙县、休宁、黟县和祁门,还有今天已经划归江西的婺源,所谓的“一府六邑”。徽州地当皖、渐、赣三省交界处,万山环绕之中,新安江奔涌而出,成为一条黄金水路。这一流域的文化,因为徽商资本的滋润,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而在物质和工艺的层面上,尤其富丽堂皇。”

朱洪在《皖江文化的特点——与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比较》一文中总结了安徽三大文化圈的基本特点:淮河文化兴盛于中古时代,属平原文化类型,呈现尚武重义的精神特质;皖江文化兴盛于近现代,属水文化类型,呈现兴学重智的精神特质;徽州文化兴盛于明清时期,属于山文化类型,呈现崇理重信的精神特质。[3]

二、“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发价值和可行性

(一)开发价值

第一,有利于发掘安徽地域文化的精神价值,充实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基本价值。这种基本价值既是某种文化的生存基础,又是这种文化的发展引领。无论是国别文化、民族文化还是地域文化,都是如此。”[4]安徽地域文化独特的精神价值突出表现在创新与和谐两个方面。安徽地域东北连齐鲁、西北接中原、西南连荆楚、东南通吴越,常常得风气之先,吸收多种文化的精华,呈现融合过渡、兼容并包的气质,形成了这个地区人民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表现了超越前人的创新精神。如哲学家老子、庄子、朱熹、戴震等都有突出的表现。安徽文化在长期的积淀和传承中一直深受中原文化和谐精神的影响,在自然、社会与人三者的和谐共处中,形成了世代传承遵循的规范、准则和风俗。如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艺术,本来是由中原地区传入安徽境内的,经过当地人民改造,表现了豪放与轻灵融为一体的和谐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不断深化的阶段。范兆雄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打破传统教育体系的平衡态,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新的平衡态的过程,需要融入新的要素,现代课程的研制与开发是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现代课程建设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建设现代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将发展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在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体格局的框架内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包括地方文化的传统、风俗习惯等,建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课程文化。分析和选择地域文化资源,发掘安徽地域文化优秀独特的精神价值,用以充实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无论对于文化自身的传承、发展还是对建立现代课程体系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5]

第二,有利于发挥安徽地域文化的实践性价值,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当代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校课程要重返生活世界,建立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学校课程与生活世界严重隔离。德国思想家胡塞尔认为:在生活世界中,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这种直接的知识逐步典型化,就形成了生活世界的概念,这些观念经概念化和体系化,产生科学理论。[6]人在科学世界里所获得的理智方面的发展,只有回溯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才能被赋予其人生的意义。生活世界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直观的,因而也是丰富多彩的,它提供给人们生存的感性基础。

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关注人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就是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激发生命力与创造力的过程。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与个体生命密切相关的人文精神资源,将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就是为了让优秀的安徽地域文化对青年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通过对地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反思,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由来,确认自身的文化特性,从而反思并陶铸自己的文化品质和人格境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精神,增强自信心,激发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地域文化、中华文化成为现代青年人的人格根基,让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丰富年轻的心灵。

(二)可行性

首先,笔者在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和班级讨论看,学生们对本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度,对通过学校课程的途径了解家乡文化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意愿,尤其是希望挖掘家乡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结合个体已经形成的文化心理,对良莠进行区分,实际指导自身的生活。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为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方向。

其次,目前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们的关注视角正不断向纵深推进,逐步由物质形态文化延伸至非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层面,对不同地域的哲学宗教、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人文地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为突出的是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地域文化形成历史的分析、对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讨论、以及对地域文化综合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有价值的成果,为地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提供了条件。

第三,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致函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国家这种政策性导向,无疑为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三、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选择

(一)目标

第一,了解安徽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具备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基本情感,并在对地域文化的价值认同中获得自我认同。《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学生母语能力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是将来源于安徽地域的社会生活信息,经过凝练和浓缩,对其中蕴含的教育因素进行加工处理,以获取更大教育效果的过程。安徽地域文化蕴含鲜明的地域特征,体现独特的精神价值和丰富的文化情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是鲜活生动而又乐于接受的内容,在学习经过精心安排的地域文化课程中,逐步培养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并获得文化精神的皈依,同时也完成对自我的认同,为形成积极的生活理想奠定基础。

第二,具备将地域文化置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框架中加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客观对待东、西方文化差异。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条长河的支流与主流的关系,它们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丰富、互相促进。汉民族是经过几千年来的多元合成、又不断衍化发展而成的,能使之丰富而不竭的源泉是众多的地域文化。推而广之,民族文化相较于世界文化也是如此。要学会处理全球化与保存传统文化,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观、价值观,建立具有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和谐共处的世界。

第三,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介绍,应当关注学生在文化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领悟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结合现有的文化心理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深度和敏捷性给予充分肯定。生活是语文之源,地域文化资源更多是活动在日常生活之间,蕴藏于民间习俗之中,凝固在文化心理之上,因此,单纯阅读课本教材或课外文字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透过生活的表象挖掘凝固于其中的心理因素,地域文化的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息息相通,也可以使教学者充满激情,自觉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

(二)内容选择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个地方的文化必然包括先进与落后的各种因子。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是要根据安徽地方文化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方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分析和准确筛选。同时,在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总结安徽地域文化与时代同步重构的状况,把握地域文化传承的规律。

目前,安徽大学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2个学分,54个学时,使用的是朱万曙教授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课本,该课本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语言文字、文学审美和中华文化,安徽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可以分块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可以选择的主要内容有:

1.安徽方言

安徽方言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每一种方言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语汇。安徽境内共存在着现代汉语四大方言,它们由北向南逐渐变化,依次是:北方方言、赣语、吴语和徽语。其中,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北方方言从北至南又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和徽语。语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承载的是地域文化,共同语承载的是民族大传统文化。

2.安徽文学

安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文学人物,留下了丰厚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的文学大家有:“三曹”、梅尧臣、张孝祥、桐城派作家、吴敬梓、陈独秀、胡适、张恨水等等。他们的作品描写生活,歌唱理想,表现了时代精神,亦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安徽戏曲

安徽较古老的戏曲有目连戏和傩戏。后来历史上形成了几个戏曲发展的高潮,有徽调、黄梅戏、花鼓戏和泗州戏的形成与发展等,表现了安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对中国戏曲亦有巨大贡献。

4.安徽思想

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是道家思想,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理论先河。道家从形成到发展,创始人以及主要代表人物都集中在安徽境内的涡、淮一带。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安徽人朱熹,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徽州人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有成就、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首倡文学革命,成功地推行了白话文运动,对于解放人民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结束语

全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离不开地域文化的贡献,安徽地域文化延续时间长,对民族大文化产生影响大,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受到重视。而《大学语文》课的人文关怀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相对开放性,使地域文化引入课程教学成为可能。而且为安徽地方建设培养人才是安徽高校办学目标的题中之义,所以着力进行安徽地域文化的整理、研究和教学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赵 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特色建筑再创造[J].建筑与文化,2002(2):32.

[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04-420.

[3]朱 洪.皖江文化的特点——与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比较[J].学术界,2008(5):12.

[4]程必定.徽文化的基本价值及其现代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11):28.

[5]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07-318.

[6]项贤明.泛教育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1997:92-93.

H1

A

1673-1794(2012)06-0118-03

毛丽蓉(1969-),女,安徽舒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201156)

2012-10-12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安徽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