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审美韵味——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解读的三个主要途径

2012-08-15张文杰江文贵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大学语文意象

张文杰,江文贵

(1.滁州学院a.文学与传媒学院;b.学生处 ,安徽 滁州 239000)

挖掘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审美韵味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解读的三个主要途径

张文杰1a,江文贵1b

(1.滁州学院a.文学与传媒学院;b.学生处 ,安徽 滁州 239000)

当前高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学经常被“边缘化”,教学课时安排上也不断压缩、减少,但其对文理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人格心理健康的培养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体验经典作品中的鲜活生命意象和凸现课堂教学的诗性语言的审美情趣,是大学语文经典解读和赏析教学教改中可以尝试的三个重要途径。

经典解读;古典意象;人生启迪;诗性语言

早期的大学语文教学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经过20多年来的弥补和尝试,《大学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各高校成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基础课,或选修课,尤其在培育年青一代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大学语文至今并没有在所有的大学里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还被称之为“高四语文”,处于“被冷落”的状态。加上当下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观念的流行,整个社会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大学语文更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课程[1]。大学语文教学的开设,不仅仅是起着开拓知识视野,加强学生语言修养和文学欣赏水平的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勇敢担当等精神品质的塑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健全,人格修养得到陶冶,语言表达得到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和设计中,其实也渗透着华夏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2]的积极传播和对建设祖国的人才工程的高度重视。不过,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并非仅仅瞄准的是对大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强化,它在培养文理科学生的立志成才、理想信仰、激发想象以及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教学目的和功能来看,它可以端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民族文化和文学。有些专家提出:大学语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立足本土,突出文化色彩”[3];另外,还可以借助于文学经典的知识,激发灵感与想象,开拓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经典解读教学中的目标与途径。

一、走进古典意象:对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陶冶

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长期积累和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它的定义十分复杂和广泛。谈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就会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文化基础有关,尤其跟文学、历史、哲学有关,因此提高文化上的个人修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由于中国古典诗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价值和日常价值理念,因此很能代表中国古典文化。大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古典诗词的“意象”问题,教师不得不用自己掌握的理论去阐释经典文学作品的意象,因此这些文学作品总是跟中国古代文化的氛围与精神纠缠在一起,解读作品时不能介绍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文艺理论、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介绍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4]例如,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以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叹,这些诗句都离不开 “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月亮”意象的诗句的确多的枚不胜举,从“床前明月光”,到“秦时明月汉时关”,再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发白”等等,我们发现“月”的意象都与表达离别、思乡的主题有关,因此,“月”这个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象征着圆满、和美,象征着骨肉团聚、家庭和睦、爱情幸福、事业顺意。这些诗歌中的“月”的意象,显然是将自然界常见的一种物象,象征性地用来代表中国人的完美的理想生活境界,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标。这种文化习惯一直影响到现代人的审美理想,月亮经常从古代诗人走到当代诗人的笔下,这种笔下颂月、歌中唱月的描写,这再现了我们华夏民族对“月”特有的文化情结,这就是中国文化情结,也是古典文学修养中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这些古典诗歌中的文学意象跟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风俗文化关系紧密,在给学生阐释和解读时要联系我一定的文化背景来展开。因为对于生活在华夏民族的人来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格,歌颂自由和爱情,对人生充满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5]例如:先秦的诗歌《诗经·采薇》中有描写时间、自然、氛围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刻画了主人公去时的春天风光和归来时的冬季凄凉。解读这首古诗时,首先必须从 “杨柳”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杨柳”在这里首次作为诗的意象与人的“离别”联系在一起。“柳”与“留”是谐音,用来表达依依离别之情,含有挽留之意。古人有折柳枝以赠行者的风俗,到了唐朝更是蔚然成风,唐代西安灞桥边上种的到处都是杨柳,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在西安灞桥看到这种颇具文化底蕴和表达古人情感的景象。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杨柳”意象来象征离别之情的例句多得不胜枚举,如唐代诗人李白《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更为著名的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抓住“杨柳”意象来展开分析和探究它在古典诗词中的内涵表达和文化意蕴,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使诗人们是如何给予“杨柳”这种自然想象以丰富而复杂的情绪。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很多在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文学意象,如“兰”、“竹”、“浮云”、“春风”、“秋雁”等等的归纳、整理和分析,学生们就能发现这些名词性的自然现象所代表的特定意境和思想感情,只有中国古典文学中才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审美现象。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比较,才可以使学生们能从根本上体验、感受和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与民俗特点,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学修养。

二、体验生命意象:经典作品的人生启迪

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因而这门课关注的不仅仅是文学经典作品的自身,而是要学生在了解了作品的内容,传达的情感,描绘的意境等之后,仍然在自己的脑海中反复思考作品中历史文化的底蕴和魅力,从而更好地增进他们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深切思考和关怀。在学习语文内容的过程中,尽可能在知识视野上打通文史哲的思想境界,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告别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享乐的浮躁现象,从而能够对社会发展有所担当。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文学经典作品释读的理念:让学生领悟和接受的文本中的人生启迪和审美要素,而不是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历史、政治、道德的复制品,因为阅读和阐释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增加鲜活的生命体验,从而感受到生命力的激荡和生活自身的美好。因此,任课教师应当结合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体验来领回作品的内涵,密切联系学生自己的实际困惑,注意在课堂上多和同学们互动交流,一起进入赏析的情境:去描绘屈原在汨罗河畔的风采,去抚摸岳飞背上忍痛刺写的“精忠报国”,去击节而歌“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汗节”,去共同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6]总之,只有让学生不断接受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精神洗礼,民族魂、爱国心才一定会深深地扎根在年轻一代的心灵之中。

我们知道,解读文学作品必须首先要了解文学与历史渊源关系,但文学自身有自身特点,毕竟是以鲜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内心体验来作用于读者的心灵,而历史却几乎是木已成舟的事实材料。一般的文学读者并不是要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体验历史,也不是以经典作品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来判断艺术品的高下,而是通过文学阅读来重新体验和反思历史。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远,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关注程度也会渐渐弱化,而文学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个加工了的离形得似的鲜活的艺术品。作为一个文学阅读和欣赏者,相对于历史的真实性而言,也许他更愿意从文学作品的深刻描述中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这种语境下,只要经典文学作品向读者呈现了人的存在与生命的奥秘,那么它也就肯定拥有了感动当代读者的精神力量。只不过大学语文教学要把这种打动灵魂、叙述历史和注重审美的文本通过阐释和交流传达给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时间里,我们因受苏联专制政治体制的影响,使文学作品充满了政治、阶级、革命、方法等意识形态术语的笼罩,很少深入刻画人类的灵魂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一味强调文学对历史和政治的阐释作用,而忽略了当代读者的个体生命感受。文学毕竟是对人的生命与感性的关注,会将过去与现在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的作品的内在魅力才会经久不衰。

文学经典作品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关照和描绘,阅读它可以唤醒人对整个周围世界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字面含义的解释与分析,还要从文本的解读来透视文学和生活自身的本质。因而教师最好通过经典作品所表现的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作者自身历经磨难的人生经验,引导来自各专业的文理科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及自我存在进行自主性的思考[7]。只有通过这种解读和阐释,才能使大学语文经典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使他们获得一种特别的文化盛宴和精神享受。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受到文学审美文潜移默化的熏陶,其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大多数大学语文的教材,都精选了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内容涉猎广泛,很多教材不仅仅重视内容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还注意到入选文本的人文性,被选入的文本多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各方面,这样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欣赏与分析作品的同时,不断领悟大师们的睿智、思想,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从中得到审美教育和熏陶。如在讲解明代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时,可以把同时代公安派的代表作家袁宏道的《虎丘记》也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和比较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这样也可以领略不同作品的风格和品位。另外,教材内容涉猎的范围都比较广,会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就是不局限于文学自身,而是要了解整个人类文化思想的成果。这些作品总是能够体现作家崇高的品格和主人公奋发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注重表现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这也是大学语文自身能打动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处的原因。

三、挥洒诗性语言:凸现课堂经典解读的审美情趣

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组织应当具有文学性、审美性和诗意性,教师就应当备好教材,熟悉内容,最好使课堂语言充满诗意和情趣的审美性,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栖居在文学经典的大地上。教材课文内容多为经久不衰的名著经典作品,情趣高雅,文采斐然,而且以高昂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很容易熏陶、感染着读者[8]。教师在阐释和分析作品的时候,首先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感特点,想要打动学生,就必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感,丰富心灵,涵养人格,从而陶冶情操,提升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此外,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要规范、简洁、严密,并且充满文化意味和审美情趣,教师在语言积累和表达方面要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经典文本,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首先,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最好用充满文学色彩和哲理意蕴的语言来组织,教师带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来导入教学,用激情点燃激情,用哲思提升哲思。教师可以尽情挥洒,纵情渲染,并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来展开,让学生为之陶醉,为之着迷。因为教师毕竟有点人生阅历和情感经验,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情感积淀和知识底蕴,将课堂用语化为诗,变成歌,来启迪学生心扉,激荡学生心灵。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先让学生朗读、感受课文中了深深的父爱,教师再用自己的理解和语气激情朗诵课文:“如果生命是一首诗,父爱就是一曲歌,一曲奔放的歌,一曲雄壮的歌;如果成长是一条河,父爱就是一座山,一座坚毅的山,一座深沉的山。在记忆的长河中,要谨记:生命中有一个人,叫做父亲;有一种爱,叫做父爱。”教师用一种沉静而坚定的语气朗诵,自然会感染学生,很容易营造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语言的表达上还要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这种带有风趣幽默风格的课堂语言肯定能够点燃学生内心的智慧火花,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从而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与发言活动。

其次,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必须具有抑扬顿挫的诗化语言的音韵美。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灵活多样,诙谐幽默,挥洒自如。不能总是用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的平铺直叙,那样只能把学生带入昏昏欲睡的境界;而适时适度的语速、抑扬的语调却能使课堂变得起伏有致,富有生气。理想的老师应该在文学阅读上有很厚的积累和感受,并善于运用一定的教学语言技巧,才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应当根据课文的具体情节、结构和意境展开,或饱含深情,随意抒发;或坐而论道,娓娓而谈;声音、语气和情感也要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时快时慢,或高或低,从而使得文学情感和审美趣味不知不觉地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例如,一位教师在解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时,发现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当时正说到“揭其剑,乘其车,过其友”这句,教师便灵机一动,即兴调侃道:“冯谖高举着宝剑,坐了一辆卡迪拉克去拜访他的朋友。”[9]全班同学听后哄堂大笑,睡意顿消。可见,教师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善用诗一般的语言对调动学生听课有多么重要。如果教师运用恰到好处,就会使整个课堂热闹非凡,学生也心悦诚服,感到收获很大,教学也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大学语文不仅仅是用来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也不仅仅是欣赏文学经典作品,而是用教材内容中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来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从而使他们在学业努力和将来从事职业中懂得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与技巧,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一个人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疑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但这不是唯一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氛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学语文的内容涉及到认识人生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和从事职业与人沟通交流都有启发作用。因此,学习大学语文不只是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不只是学好自己的专业课找个好工作,而是要学会如何拥有一颗高尚的心灵,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善于与别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而文学作品反映繁荣社会现象很复杂,可以帮助大学生透视社会人生,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的灵魂,因为文学毕竟是人学,所以大学语文也是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

当代大学生多为是伴随着网络游戏长大的一代,他们确实赶上了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势头,对网络技术环境比较熟悉,但也在应对生活挫折与磨难的毅力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一代人被称为“抱大的一代”、“迷网的一代”(网络环境)、“夸掉的一代”(父母溺爱)。他们虽然可能在智力上热情、聪明、灵活,反应快捷,有冲劲和闯劲,但有些人毅力不够、抗挫折能力弱、承受逆境能力差是他们人格心理方面主要的缺点。(我们经常从各种媒体的报道里了解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境界有时出现一些问题,他们或因考试不及格,或因恋爱失利,或与同学因琐碎事情发生自杀、他杀等。有些学生欧尚工作岗位后,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心里十分压抑和阴暗,一遇到挫折或批评,就出现悲观的负面情绪,或一蹶不振,因此人文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十分迫切和需要。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渗透了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和奋斗人生的理念,充满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理性精神,如“自强不息”、“发愤忘食”、“锲而不舍”等,对大学生应对各种生活的磨难有所启发。(加上我们民族在历史经历了许多内忧外患的磨难,而一代代中国人总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地生存下来。我们不能让下一代变成缺钙的“软骨头”,充分发挥古典文化的良性营养,锤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培养他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特别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追求物质享受的诱惑在困扰着许多大学生的人生策划,因此我们必须强调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影响。因为整个下一代的民族文化素质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就会成为我们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

在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年轻的一代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志品质,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很有造诣的学者叶嘉莹教授曾经说过:“很早就有这样一个想法,觉得学科学的人,应该也跟文学结合起来。”[10]面对文化娱乐的消费时代,当代大学生对美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渴求,但如何引导他们辨别真假和善恶,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和学习,才能鉴别什么事真正的美,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内涵。而文学、音乐、绘画三者之间有着许多艺术共通之处,文学经典作品中某些描绘都跟自然界的山水世界、绘画风格、音乐表达有关。因为中国古代文人也常常用绘画来完美再现诗歌中的完美意境,从而带给人全新的审美享受。大学生应该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养成自己对其他艺术鉴赏的敏锐视觉和灵感,培养自己在艺术欣赏中必须具有的“画家的眼睛”和“儿童的眼光”,从而更好地体悟文学经典作品中的真善美。

[1]王卓慈.试谈《大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尴尬与时俱进[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8):26.

[2]李荣新,孙 莉,杨春晓,等.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大学语文教学[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84.

[3]桑 哲.“大学语文”大家谈 [J].现代语文,2007(5):4.

[4]刘 琍.论大学语文教学与理论渗透 [J].语文学刊(读写教学版),2005(6):25.

[5]张晓艳.谈大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 [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5(10):81.

[6]郑孝萍,韩大猛.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传承[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6):136.

[7]詹秀华.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69.

[8]朱淑娟.发挥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5):48.

[9]蒋东玲,陈冰荷.以趣激趣,事半功倍——大学语文教学心得浅谈[J].高教研究,2005(24):44.

[10]尚伟芳.理工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1.

To Search the aesthetic charm in the literary classics——On the three main ways to teach and interpret collage Chinese classics

Zhang Wenjie,Jiang Wengui

University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strengthening the historic task of the humanities in college students for A long time,b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classic works,to give students a value rationality,to guide them to think about life's purpose,meaning and value,to pursuit of the perfect life,to cultivate their character and perfect personality.Though University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has often been “marginalized”,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hours being continuous to reduce to compression.It is undeniable to help the students of art and sciences to improve their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culture their healthy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Therefore,to Cultivate classical literary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to experience the vivid life imagery in aesthetic taste of the classics and to highlight the poetic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made of three important ways.to t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and appreciation.

Classic interpretation;classical imagery;inspiration of life;poetic language

G642

A

1673-1794(2012)06-0032-04

张文杰(1965-),男,甘肃宁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中西美学比较、大众文化传媒、视觉审美文化与娱乐文化批判;江文贵(1963-),男,安徽天长人,副教授,文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与古代民谣。

滁州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大学语文经典阅读与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2011jyz009);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2008jyxm448)

2012-09-18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大学语文意象
抚远意象等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意象、形神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