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2011年版的比较研究

2012-08-15温洪泽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建议领域

温洪泽

(广东药学院体育部 广东 广州 510006;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自1999年启动国家级课程改革,2001年9月推进实验以来,“新课标”(实验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首先在数学界引发了较大的争论,一批院士联名提出尖锐意见,使各科目更加注意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进行修改,加快了从制订、实验进入修订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自实验之日起,就在进行着自我反思,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与指正,当然也不乏溢美之词。经过十一年的锤炼,“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正式公布。作为实验稿的修订版,2011版课程标准究竟在哪些方面做了调整,依据是什么,所做的调整是否合理,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每一位体育工作者认真去解读和探讨。

1 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课程标准(2011版)前言部分的比较

2011版与实验稿前言部分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内容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论述更加集中,措辞更加准确客观,语气更加柔和。这是对课程标准本质认识深化的体现。

由于没有现成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和吸取,实验稿对于课程性质的把握和理解难免存在不足。虽然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主要手段和目的,却缺乏对课程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的阐述,对课程性质的把握不够全面。在课程性质的阐述部分加入了篇幅较大而又与课程性质不十分相关的课程价值的论述,课程性质的解读重点不突出。

2011版不仅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主要手段、目标,还对实验稿未界定的内容进行了说明,而且对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特征又作了简明扼要、清晰明了的概括和总结。所有笔墨均集中于对课程性质的解读和诠释,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什么,要做什么,有何特征的思路进行充分而又精辟的说明。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上,两版本的框架没有改变,但是框架内的具体内容有调整。实验稿中运用了 “真正关注”、“无论……都……”“只有……才……”“特别强调”“确保”等语气强硬的词语。在2011版的课程理念中去除了这些词语,取而代之的是运用一些具有商谈余地和包容态度的 “逐步形成”、“十分重视”、“努力使”等语气柔和的词汇。实验稿在当年破旧立新的背景下,采用强烈的语气、坚决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表明了改革推动者践行改革的决心和立场,课程改革也就因此具有了强大的势能,得以顺利展开。十几年后,课程改革在教育界已是蔚然成风,这个阶段的问题已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怎样改革更有效、更能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改革进入了一个改革推动者和社会各界携手努力、共同推进的全民参与阶段。这种转变体现了课程改革推动者对于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的准确把握。

在实验稿中,课程基本理念表述存在“文体不符”的问题。比如:对于“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阐述,脱离了体育课程标准,而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运用了大量的篇幅说明兴趣的重要性,却没有对体育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必要的说明。而2011版从课程本身出发,对课程标准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作了适当的论述。同时,考虑到从激发运动兴趣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修订后的表述改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体现了体育学者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形成运动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2011版的课标在语言表述和措辞上都更加考究,更加注重用贴切适当的语言增强课程设计思路的可理解性和明确性。比如用“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校目标”取代“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用“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取代“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这样表述就更加目标明确,论述准确。在如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方面,实验稿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操作方法,只是一笔带过,而2011版中对多元评价的框架进行了清楚的描述。另外,在实验稿中课程设计是采用五个领域六个水平的设计方式,而2011版则采用了四个领域四个水平的设计思路。设计思路的改变使课程的设计更加简化、具体,有利于推行。

2 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的比较

实验稿与2011版的课程目标的框架有所改变,具体内容亦有调整。基本表现为:语言运用更加简练、明确、具体,增加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具体化部分学习目标,提升部分学习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调整是因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和表现,新的目标体系将更加具体可感,更好地发挥“目标统领内容”的作用。

在课程目标的部分,实验稿采用先分条陈述课程总体目标,再分条陈述各学习领域目标的方式,对于每个学习领域没有进行解释和说明,而是直接列出了学习目标。2011版对于课程总体目标的陈述没有分条列举,而是采用整合的方式进行,在实验稿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运动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目标的认识境界明显提高。2011版新课标还对四个学习领域进行了清晰的解释说明,并在说明下方分条列举了具体的目标。各领域目标的呈递是建立在对各学习领域的准确解释基础上的水到渠成,而不是缺乏必要铺陈的横空出世。解释说明的添加是必要的,不仅为人的思维提供了一个自然过渡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在具体课程目标的表述方面,2011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目标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观测性。比如:将运动参与目标由“(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改为“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修改后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在某些目标方面,2011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改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改为“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将“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改为“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这些改动使课程目标体系结构更加紧凑,浑然一体。

3 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内容的比较

同为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实验稿中称为内容标准,2011版则称为课程内容。不仅名称有了变化,结构框架和内容均有较大调整。

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是以学习领域为干、以学习水平为枝,进行构建。也就是以五个学习领域为主轴,在每个学习领域下面明确各个水平的总目标和具体学习目标。这种构建方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当我们在实践中使用此结构的内容标准时就会发现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使用不方便。在现实中,一个体育教师在同一学期内负责教学的年级基本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他要掌握的水平目标基本是固定的。为了全面掌握各领域的水平目标,教师需要分别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参与领域内寻找自己的水平目标,然后再加以整合、运用。这个过程不仅繁琐,而且还容易造成各个领域目标的脱节,影响课程整体目标的达成。

2011版中课程内容是以学习水平为干、以学习领域为枝进行构建。也就是以四个学习水平为主轴,在每个水平下面明确各领域的总目标和具体学习目标。这种构建方式不仅结构合理,而且方便实用。教师在获悉负责教学的年级时几乎就确定了学习水平,可以在同一学习水平中顺次浏览四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而且方便把四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进行统一的思考,有利于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2011版课程内容中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两项内容。这两项内容的添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较之以往仅仅提供多元评价、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使评价具有明确的可行性和切实的可操作性。需要明确的是,当初在构建实验稿的时候,评价部分曾经是作为它的特色而被寄予厚望的。然而,从反馈的实际情况看,对评价部分的满意度最低。原因是,原来的评价标准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必要的案例,教师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对学生、自身、课程进行评价。2011版中增添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两项重要内容将有效解决实验版在评价方面的不足。

2011版课程内容将原来的五个学习领域整合为四个学习领域。把原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并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感觉良好,具有自信心、自尊心;社会适应是一个人能够与社会各方面和谐相处,正常生活。这两者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也能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而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人也通常具备健康的心理。因此,这两个学习领域存在互相重叠的部分,根据新课程注重整合的原则,将两者合并为一个学习领域是适当的,也是符合国际潮流的。

4 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的比较

两个版本的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都是从教学、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四个方面对课程实施提供建议。但是上述每一方面的结构和内容均有所不同。实验稿的实施建议脱离了提供建议供他人参考的立场,转而走向课程实施应该如何如何的方向,使实施建议成为具体实施程序和办法。2011版的实施建议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论述。分别对教学、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四个方面给出了中肯而又带有指导性的建议。

以课程评价实施建议为例。实验稿把课程评价分为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三部分进行阐述。学习评价部分重点阐述了学习评价的目的、重点,并给出了适当的学习成绩评定建议;而教师教学评价部分重点阐述了评价的目的、内容、形式、组织实施,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课程建设评价部分重点阐述了评价的目的、内容,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取而代之的是大篇幅的关于评价的解释和说明,脱离中心思想,有跑题之嫌。

相比之下,2011版的课程评价建议部分则重点突出,目的明确。它提出了“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五个总体建议。为了使表述更加明晰,易于理解和接受,基本上对每一个总体建议都进行了分条陈述或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实施建议中还提供了部分案例和评价参考表格供教师参考。为了不影响五大建议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案例和评价参考表格以附录的形式放在课标的最后。整个课程实施建议部分的阐述,措辞十分考究,既不居高临下,也不穿凿附会,而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让人心悦诚服。

5 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课程标准(2011版)附录的比较

实验稿的附录由名词解释和附表组成。课标刚刚出台之际,大家对新课标中涉及到的很多名词都不熟悉,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因此,实验稿在这方面处理的也是恰到好处。附表的内容为五个学习领域在同一水平的学习目标及相应的活动和内容。这个附表可以有效弥补上文提到的 “使用不便”的问题。可是把这样一个内容庞大,而且作用突出的部分放在附表中,并不十分恰当。

2011版的附录由“制定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构成。附录虽然包括三部分内容,但是附录内容占用篇幅大小适当,案例陈述简明扼要,评价参考用表简洁明了,用表说明通俗易懂。作为附录部分,2011版的处理显然更加合理。

6 结语

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先后两个版本各个部分的逐一比较发现,2011版的课程标准无论是在布局谋篇的合理性、文字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层次的严密性、论证说明的充分性、内涵把握的适切性、解释说明的针对性方面,还是在内容的可读性、可操作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课程标准(2011版)在原来版本的基础上,结合十几年实施经验,对课程的内部架构和内容作了全面精心的修订。它并不是简单的缝缝补补、推陈出新,也不是激进地推倒重来,而是在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而深刻地整体考量后的“温故知新”。新课程标准内容表述之恰切、结构之精美,体现了课程修订者们高屋建瓴的理论造诣和鬼斧神工般的设计才能,更展现了当代体育工作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止于至善的科研精神。

本文比较的目的绝不仅仅限于得出比较结果,而是重在对比较结果的解读来认清事物的发展方向。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实在无法用简单的好与坏、优与劣来进行区分。因为,实验稿是开天辟地,2011版则是锦上添花。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实验稿十几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是对社会各界宝贵意见的接纳与吸收,是对社会新发展、新变化的因应与引领,是体育工作者对课程本质认识的升华与凝练,是人文关怀的倡导与彰显,是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学术氛围的集体结晶。

[1]杨文轩.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1,18(5):1-3.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建议领域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建议答复应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