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耦合

2012-08-15

当代经济 2012年23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生产能力耕地

○ 乔 博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近年来粮食安全一直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宽泛和动态的概念,研究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不仅只从粮食产量入手,在分析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动影响的基础上,还要分析二者的耦合因素及其影响。探讨二者的协同关系,是一个新课题。

一、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总体关系

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意义重大。1966年FAO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上,提出了最初的粮食安全概念,“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经过40多年的发展,粮食安全概念得到了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它由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供给安全和粮食需求安全三个方面组成。其主要内涵是确保能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要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粮食。这三者缺少任何一个或两个因素,都将导致粮食不安全。

二、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产量,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尽管粮食产量也受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但是粮食产量主要是由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水平决定的。

据统计,世界绿色革命使全球粮食单产从1970年的1770千克/公顷增加到2000年的3060千克/公顷。我国近30年来的作物单产增加,也得益于作物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施肥技术等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当前,为了继续保持农业革命的成效,人们还研究了基因育种等现代农业技术,然而这些技术进步的实施必须依靠高质量的农田作为支撑,遗传基因控制技术和现代农业精确农业技术只有在优势耕地资源上才能实现。

耕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对粮食有效供给能力起着最根本的约束作用,特别是耕地资源的数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尤为深远。耕地数量变化与粮食产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相关性:一是耕地数量年变化率对粮食产量年增长率有明显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表现为二者整体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即耕地面积增加的年份都伴随着粮食总产增加;二是耕地数量年变化率与粮食产量年增长率的变化并不同步,出现耕地面积减少而粮食产量增加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耕地面积已经不再是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未来作物单产提高存在极限,靠高投入带来的提高需付出环境代价。在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产量变化不一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不仅抵消了耕地面积减少所导致的粮食减产,而且使粮食总产量出现大幅度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耕地资源数量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力被弱化。在物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或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起强约束作用,表现为粮食总产量随耕地面积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但是当物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时,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作用被弱化,二者变化可以不完全同步,即耕地面积的减少并不必然导致粮食总产量降低。物质、技术的高投入使粮食单产、复种指数提高,从而对粮食总产量起主要作用,此时耕地面积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耕地资源作为粮食生产主要生产资料的地位将有所降低,但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仍是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保障,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始终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数量对粮食安全具有正相关性,如果耕地资源处于减少状态,那么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近年来,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和工业“三废”的排放,耕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不断上升,甚至出现人人自危的局面。耕地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粮食减产和农产品有害物质含量增高威胁健康这两个方面。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时代,生态污染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所以粮食安全不仅仅只是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更重要的是供给健康粮食。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不仅取决于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含量,更受地形、水源保障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河南省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建国初期盐碱地面积只有60多万亩,后因灌溉不当,1961年发展到了1300多万亩,上世纪70年代治理后目前仍然有400多万亩盐碱地,严重影响了河南农业发展。相关研究表明,耕地质量直接影响到了粮食产量的高低。傅泽强等人在分析了全国2137个县1992—1994年粮食产量的统计资料后发现,高中低产田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比例为2.7∶1.8∶1。由此可见,耕地资源质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耕地资源安全主要包含三个层面: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当以上三个层面均处于安全状态,三者整合同一的状态下才能保障耕地资源的整体安全,而耕地资源质量和生态安全则是在保障数量安全的前提下,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同时保持良好的耕地生态环境与可持续性。

三、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对我国形象的说法就是“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既表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表明一个粮食消耗大国。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建国以来,我国复种指数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耕地利用程度加剧。当粮食安全处于安全状态时,粮食储备和粮食供应充足,粮食价格稳定,耕地资源所受的各种压力可以得到缓解,从而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安全程度;当粮食供应紧张,粮食安全处于非安全状态时,粮价上涨,政府和市场这两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加大耕地资源的各种压力,导致耕地资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安全和耕地资源安全都处于“安全态一非安全态一安全态”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出现反复波动。

目前我国粮食的主要生产者——农户的土地利用目标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更多的农户着眼于可获得高价值的作物种植上,而中西部地区农户种田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粮食需求和获得一定利润,形成了“993861”部队(老人、妇女和儿童)种田、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耕地资源的太少,使中国的部分农民成为了世界上特有的“两栖”居民,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使国家实施农业政策提高粮食产量能力有所下降的原因。

综上来看,粮食安全不能仅仅寄托在粮食单产持续增加上。从技术上来讲,粮食单产可以小幅度提高,但是大幅度提高有限。粮食单产的增加必须依托丰富优质的耕地资源。我国作物单产依靠高投入增加所造成的环境代价是耕地资源短缺的直接原因。在人均耕地资源紧缺条件下,有限的耕地资源迫使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多样化,使国家政策调控的空间有限。因此,无论是从科技进步、政策调控,还是从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来讲,粮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保障,才能有效协调粮食高产和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问题。

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实际上主要表现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达到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它是耕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等影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主要受耕地保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尽管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但耕地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下面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耕地资源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我们用最为流行的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20世纪初美国经济增长时提出的一种生产函数,即Y=KaL来分析和测度耕地面积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将粮食产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粮食播种面积代替耕地面积进行考察,以粮食产量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表征变量,证明耕地对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耕地对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两个方面: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表现为耕地的产出能力),而耕地流失一方面引起了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引起了耕地质量的降低,减少了耕地的产出能力。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的对策以解决耕地减少的问题,以保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粮食贸易和粮食供求的影响

世界粮食贸易的进出口格局是长期形成的,粮食的价格弹性大,进出口量稍有增减,就会对国际粮价产生明显影响。我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大国效应”显著,在小麦和稻米上尤其如此。

就粮食净出口情况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净进口粮食44年,只有2010年是粮食净出口。尽管我国粮食进出口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比重均较小,基本在3%以下,但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我国粮食贸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例如2009年,我国粮食需求已经达到5.23亿吨,占世界年度粮食消费需求的23.5%,相当于世界贸易量的2倍。即使是10%的粮食从国外进口,也相当于世界谷物出口量的20%,这也从另一面印证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粮食供求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即从以往的供不应求转向阶段性供大于求。具体表现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5000亿公斤水平,国家粮食总库存充足。这就有可能保证粮食主销区的粮食需求量,使其长期以来囿于粮食自求平衡、未能放开手脚调整农业结构与发挥比较优势及发展效益农业的困境得以解脱。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需求始终是首要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粮食实现连续多年增产,使粮食与主要食物的产销关系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全国人均粮食和主要食物占有量显著提高,居民食物结构更趋多样化与合理化,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也逐步健全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将粮食产量视为粮食安全的核心,一旦粮食产量出现波动,就立即出台粮食保护价政策,以防止粮食生产的滑坡。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隐忧。所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粮食安全压力加大,导致粮食贸易和供给出现困境:物价居高不下,粮食收益率下降,粮农收益不高积极性低,直接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粮食安全供给问题一直存在。

[1]张学忙、董利民:武汉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6(4).

[2]莱斯利·胡克:中国粮食安全无忧?[N].英国金融时报,2010-08-30.

[3]李少斌:基于农业产业化的河南省区域差距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8).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生产能力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措施
耕地时节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我国PVC糊树脂生产厂家概况
2015年我国聚丁二烯橡胶主要生产厂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