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管理实践中激励问题的探讨

2012-08-15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理论学校管理

郑 佳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 江苏 213000)

0 引言

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将激励理论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改进,进一步丰富激励理论的内涵,这应是新形势下完善高校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清楚地理解激励的特征、原则和方法,结合高校学生实际,因势利导,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激励理论概述

目前,激励理论作为行为科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其正面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激励的定义。激励,是指管理者根据被管理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合理的、科学的、适度的管理措施,创设出一定的条件,激发起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活动过程。简单来说,就是采取一定的鼓励方式来引发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通过激励可以充分地挖掘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爆发出来,即激发士气、鼓舞干劲,调动积极性。可以说,激励就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来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1]。在没有激励的条件下,人们一般只能发挥出少量的个人能力,而在良好的内外部激励条件下,可以将个人潜力的80%-90%发挥出来。可见,善用激励手段,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激励的类型。我国学者在学习、借鉴、吸收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管理实际问题,对激励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按照研究的侧重及与行为关系的不同,将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过程型、强化型和综合型四大类型[2]。

①内容型激励理论。该理论着重研究引发激励的原因及引起激励作用的因素,具体到对人的“需要”的研究上,也可称之为需要理论。该理论的西方代表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和成长”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该理论的中国代表有:冬青的“C型需要层次论”、雷鸣的“人类需要层系理论”等。

②过程型激励理论。该理论着重研究人们从产生行为动机到采取具体行动的心理过程.试图分析人们行为的指向性,了解人们对劳力付出以及奖酬价值的认识。其代表包括佛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俞文钊的公平差别阈理论模式等。

③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该理论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重点研究对被管理者的错误行为的改造和修正。主要包括强化理论、挫折理论以及凯利的归因理论等。

④综合型激励理论。该理论是在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这三类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是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理论来探讨复杂的问题[3]。主要包括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迪尔的综合激励公式等。

虽然上述四种类型的激励理论各有侧重,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找到合理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导人们克服消极思想,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来发挥潜力,获取成功。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

3)激励的意义。一是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有为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的动力和热情,保证教学及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得到有效的激励,不仅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目标,而且还可以激发广大学生的创造力。二是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提升的有效保障。仅有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教学设备,没有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就无法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高校的建设就会失去意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励为主导,是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三是学校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的有力途径。在高校管理中,通过健全激励机制,灵活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相对宽松的环境[4]。不仅可以促进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也能通过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四是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基本方法。通过激励机制,可以使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觉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业任务和各项活动。总之,正确运用激励机制,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宿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 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高低。应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积极引导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进而产生活力,迸发出学习的热情,最终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华。

1)明确激励的特征。激励是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主体,因此,开发学生的潜力不同于物质资源的开发,要保证激励的效果,就必须深入了解激励的特征。

首先,激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出发点,通过其日常行为习惯来洞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开展激励。学生的需求是客观的,会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并且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在身心发展的不同时期,学生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学生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有一定的层次性;再加上不同学生的生长环境的差异,使在同样的学校环境中,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不同学生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5]。

其次,激励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学生的潜能会受到自身生理因素、自身条件的限制,所以,激励要适度,要把握正确的激励时机,在最佳的接受激励的时间内,在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强化激励的作用;同时还要把握激励的频率,在单位时间内激励频率过高,会削弱学生对激励的关注,达不到很好的激励效果。而控制激励的程度尤为重要,若采取的激励措施超出了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激励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2)遵循激励的原则

①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激励行为可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是对符合组织期望目标的个体行为给予奖励,使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带动其他个体提高积极性。负激励是对违背组织期望目标的个人行为进行惩罚,让其他个体明确错误的后果。一般情况下,在学校管理中会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在一起,即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号召其他人向其学习,改进班风和学风;同时通过树立反面典型来提醒其他人引以为戒,避免犯类似错误。

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个人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物质激励的方式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大小。通常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参加活动的表现情况,对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从奖状和证书的发放到金额不等的奖学金的发放,都要依据学生的客观心理需求,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给全体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均等机会;同时也要保证物质激励的合法和有效。有时在不具备物质激励的条件下,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让学生得到鼓励和帮助,往往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就能够给学生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③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学生情况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生组成的大集体中,优秀的个体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如果能够采用灵活的激励方式,使大部分同学看到向上提升的希望,并愿意付诸于实际行动,那么整个集体就会处于一种力争上游的状态,从而焕发出一种新的活力和生机,减轻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压力。

3)选择合理的激励方式

①采用人文激励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期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人放在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位置来考虑,充分尊重个人的实际需要,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要实行“情治”。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专长,锻炼学生的处事能力,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校的“主人”;同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伸出援手,给学生以安慰和关怀,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使犯错误的学生早日走出失败的阴影,寻求积极向上的动力。

②采用目标激励的方式。设置一定的目标可以让工作的动机更加明确。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限制,有的学生在某些时候会产生迷茫、无助、缺乏信心等情绪;有的学生只是把应付各种考试作为自己的短期目标,考试一旦结束,学生就会感到无所事事。对此,学校教育上不仅要使学生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远大目标,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在了解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树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感,学生才会自觉地朝着既定的标准前进[6]。

③利用期待效应的方式。激励力量 =目标效价 ×期望概率。目标效价指的是个人对某一特定后果如何感觉的一种量度,而期望概率是指个人相信某一特定行为之后,必定有某一特定结果接踵而至。这个公式说明:要提高激励的力量,就必须提高人们对目标的估价,增大人们获得成功的期望值。实际上,期待效应不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在管理中意义也十分重大。教育管理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出发点,在充分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与学校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分析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成长规律,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对于才能突出的学生,要有计划地重点培养,并适时对优秀学生提出期望,引导其顺利成长。对于大多数学生,也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标。

④采用参与激励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多种机会,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体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鼓励学生锻炼自己。同时,要强化学生的自省意识,使学生产生“我可以”、“我能行”的自我认同感,自发地参与集体活动[7]。考虑到不少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有强烈的表现欲,学校通常会采用班干部轮值制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管理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其参与激励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通过管理班级,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让学生经常换位思考,减少了矛盾的发生。与此同时,学校管理层还可以充分发扬民主,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意见,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对得到认可的合理化建议,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办法来进行激励,扩大其影响力。

⑤采取竞争激励的方式。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竞争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是国家对学校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充满竞争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可以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为以后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正确面对各种竞争与挑战。

3 结束语

管理是使命,管理是一种科学,但是管理亦是人,管理的成功就是管理人的成功,每种失败是管理人的失败,是“人”在管理,而非“势”在管理,一位管理人的思想、献身、正直及风格决定了管理的好坏[8]。学校教育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清楚地掌握激励的有关理论,了解激励的特点,并运用正确的激励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当然,学生管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该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找到激励学生的最佳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的效用,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1] 徐永森等.激励原理与方法:社会主义的优势与人的潜能开发[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1.

[2] 张经远.管理激励理论述评及应用[J].科学与管理,2006(4):70.

[3] 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37.

[4] 朱名宏.要才激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机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120.

[5]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6] 邰启扬,张卫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2.

[7] 刘晓红.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评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5.

[8] 蔡静.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8-71.

猜你喜欢

理论学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学校推介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