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优化路径
2012-08-15方芳
方芳
(周口师范学院思政部 河南周口 46600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优化路径
方芳
(周口师范学院思政部 河南周口 466001)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积极探索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新途径,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拓展网络道德教育新途径;创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中的自律机制;建立高效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并开展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个性化服务,逐步减少并杜绝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优化路径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其心智发展还未完全成熟,面对当前网络社会的种种挑战,高校应担当起教育者保护者的角色,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优化网络道德,进一步规范网络行为,避免网络道德的失范。由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着形式及内容上的不同,所以,高校应更注重人性化、时代化的教育管理,不断优化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
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现状分析
1)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主体认识模糊。大学生作为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其加强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与影响,许多专业教师缺乏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认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和自己的关系不大,这部分教育应当属于计算机教师或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内容,自己只需要传授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即可。即便是一些计算机课教师,教学重点仍然仅仅锁定在本专业,并不重视也不愿过多地涉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另外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本应该自觉树立高尚的网络道德规范,但却在网络社会中迷途深陷,做出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2)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单一。网络集多媒体的优势于一体,与它的灵活性、开放性相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式也应呈现出多样性。近年来高校纷纷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作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渠道、新阵地,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网站的点击率太少,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力不够大;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网站内容太少,很多专栏有名无实,并且网站内容更新率极差,缺乏吸引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网站中理论性质的教育较多,不能很好地结合现实。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人为割裂,发挥不了教育的作用[1]。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方法,使得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单一且功效不大。
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网络社会特点。网络社会的开放性、时代性、综合性本可以使得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需要。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往往脱离网络社会的特点,将道德从网络社会中剥离出来,变成一条条僵硬的教条,强制性让大学生来背诵与记忆,硬性地外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而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化效应[2]。结果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无法交集,部分大学生明知不对却偏要为之,产生种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脱离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初衷。
2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优化路径
2.1 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优势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都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体系大纲作为主线条,贯穿文字、图片、声音、影片等声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对网络道德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具体的分析论述,帮助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工具的同时做到认、知、行的有效结合,提高网络道德觉悟与自律水平。例如,可以将网络道德教育中的某个层面或问题穿插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增设网络道德素质修养及网络社会法规法则等相关专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增设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技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增设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等。因此,将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更好地构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2.2 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拓展网络道德教育新途径
2001年党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发[2001]15号文)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因此,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及传播的快速性,对转变大学生网络道德思维方式、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方式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清楚认识到网络社会存在着许多防不胜防的陷阱,这些陷阱可以使那些迷失网络道德的大学生出现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甚至网络犯罪等不良社会行为。因此,占领网络教育阵地,使网络社会中多一些积极信息,少一些消极信息,坚持正确的导向性,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防止庸俗、反动的信息侵蚀大学生思想。从宏观上讲,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红色网络道德教育网站,及时发布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新闻,使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思想阵地。从微观上讲,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通过独立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思想,有较大的亲和力,能更好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提高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成效。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大学生言论,及时跟贴上贴,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二是针对大学生疑问,找准热点焦点,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讨论中,有针对性地引导正确的舆论;三是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风格。
2.3 创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中的自律机制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的认知能力上、情感的成熟上,还有自我意识的保护上,正处在趋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现今网络的多角度多元化挑战着大学生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也极易迎合大学生对权威的叛逆性和摆脱束缚、发展个性的心理需求;而缺少地域的界限,缺少传统的束缚,缺少师长的权威,崇尚个性与标新立异的网络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着不同于现实及以往社会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基础,大学生畅游其中,所有的言行仅仅只需要向网络输送代码就完全可以实现,并且不留下任何痕迹,除了自己本人知道以外,再无其他人知道。在这种缺乏“他律”的“自由”的网络社会中,道德结构中的不完善之处就很容易扩张膨胀,造成一些为所欲为的错误行为,混淆是非,扭曲价值观等。在这种情况下,与传统道德制约机制不同,网络社会中社会舆论等监督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因此从根本上说,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主体的建构,主要还是应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马克思曾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3]。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精辟地阐述了人类道德的基本精神。从本质上讲,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中对自我的一种自觉要求,即道德内化。在开放性的网络社会中,“他律”的影响力明显减弱,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就凸显其重要性。“自律”机制的创建也是使大学生网络行为更加规范、网络道德更加崇高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制定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让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工具的同时有章可循,清晰地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监督管理机制,网络中心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及工具对访问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实名登记,建立起校园网络的责任主体以及与其网络行为有迹可寻的对应关系;再次高校还要有专门的教育工作者负责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于违规操作者进行批评教育等。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教育的外在约束机制,使学生通过“他律”的作用逐渐形成道德“自律”意识,促进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2.4 建立高效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教育工作队伍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起政治思想水平高、网络专业技能强、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专职教育工作者队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一线教师队伍,网络道德教育的优秀大学生队伍。
1)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专职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目前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掌握相应的高水平的网络技能,包括诸多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工具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必须改变这种局面,大力引进相关专业人员组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专职教育队伍,并同大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相结合来进行。在选聘辅导员时,要同时考虑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需要,避免任人唯亲的局面出现。
2)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一线教师队伍建设。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大多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完成。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学校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主管部门或各省教育厅还可以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培训基地,组织多媒体教学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网络技术技能,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培养成为网络技术和德育工作结合型的人才,逐渐改变传统教学中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懂电脑,懂电脑的教师不会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尴尬现象。
3)网络道德教育的优秀大学生队伍建设。每年从大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中挑选骨干生,使其参与到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设工作中,与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教师共同开展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形成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与大学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力量相结合,通过双方交流沟通的效应,更好地走进网络群体,深入了解网络特征,熟练地使用网络工具,时刻把握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样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网络行为更加规范化、道德化。
2.5 开展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个性化服务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大学生主体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大学生个性理性发展的机会,当大学生面对网络社会做出一定网络行为选择的时候,就有可能无法自主地运用理性解决问题。所以,只有掌握了大学生不同性格和对网络信息不同需求的特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才可能取得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长足发展。
1)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大学生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有尊严、有思想的社会个体,每个大学生的个性都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新时代的发展鼓励大学生彰显个性发展,而泯灭了个性发展的教育,就会断送创新的突破与人才的脱颖而出。高校应该在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道路上结合个性教育,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学习与发展空间,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正确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下,在网络世界里追寻不同的个性发展。
2)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及情感需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成长的各个时期都会面临着的不同的心理和情感困惑。大学一年级,部分大学生不适应从中学升入大学以后的学习方式上的变化;不适应远离家人后突然到来的心理上的“断奶期”;自理生活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明显不强,对新的生活无所适从;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很多大学生面对学业的压力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诸多问题不知所措;大学四年级,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在种种压力与困惑的驱使下,大学生很容易到网络世界中去排解烦恼、发泄不满、逃避现实。作为高校网络道德的教育者,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和情感需求,及时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压力和困惑,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大学生的上网心态和行为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作为与大学生交流的互动平台,建立本校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心,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解决情感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3 结束语
互联网的发展在高校大学生的信息交流、人情世故、视野开拓等方面日益显现出极为重要的作用。网络社会中的一些不健康的消极因素正在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防患于未然,积极探索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新途径,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减少并杜绝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这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1] 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1-69.
[2] 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7-15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Optimized Path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NG Fang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Unit,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The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ways of moral education,take advanta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occupy network education position,expand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method;create the self-discipline mechanism of network morality;establish efficient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and carry out personalized service in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to gradually reduce and prevent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anomi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twork moral education;optimized path
book=94,ebook=94
G 641
A
1672-2434(2012)03-0089-04
2012-04-10
方 芳(1984-),女,讲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建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