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2-08-15高美玲

对外经贸 2012年8期
关键词:实践性国际贸易专业

高美玲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450001)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一) 实验教学

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通常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员实务等相关实验课程,为学生掌握和巩固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技巧提供了平台。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验为例,学生可通过商务仿真实验室的软件设施,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生产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关、承运人、税务局、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成本核算、交易磋商和合同的签订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具体工作、所处地位及相互关系,并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汇票、保险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口业务中的相关文件进行资料交换和数据处理,为将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课程学习后,通过对实习单位的调查及相关业务工作的参与,了解产品情况、国内外市场情况、进出口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专业和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各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安排一定时间的毕业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可深入到实习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全方位实际工作。目的是要求学生真正将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的同时,全面了解外贸业务流程,深刻了解本专业的行业地位。同时,学生可在实习过程中结合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以科学的方法搜集资料,并结合我国外经贸运行中存在的某些具体问题及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个人见解,从而完成一篇具一定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的毕业论文。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实践性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所占比重过小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实践性教学多被视作辅助性教学,所占比重过小。比如大多数高校普遍使用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操作平台,是学生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和各种外贸单证等操作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课时设置有限,根本无法使学生完成整个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流程,从而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二) 缺乏“双师型”教师

国际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求教师精通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及有关惯例,又要具备十分熟练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而目前的状况是部分专业教师是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或直接从外校引进的同类型人才,他们虽然具有较牢固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进出口工作经历,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讲授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种从“书本到书本”,而非“从实践到课堂”的讲授,难以培养出符合国际贸易实践需要的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成为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发展的主要障碍。而分布在外经贸领域一线的业务人员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讲授相关实践类课程的潜在优势,但由于普遍缺少各高校所要求的高学历,从而无法引入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因而使得许多高校缺乏“双师型”教师,阻碍了高校国际贸易师资队伍的合理构建及人才培养。

(三) 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规范

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坚持学校内外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及四年不断线的教学原则。而在实际组织实施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被视作是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教学的延伸,在现有条件下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外贸实践。比如专业实习,往往被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可此时有些学生忙于考研,有些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安下心来进行实习,加之学生本身实习意识淡薄,学校为保证就业率也放松了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导致毕业实习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和实际效果。

(四) 缺少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在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上,很多学校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投入和建设。同时实习单位认真安排学生上岗并悉心指导的也寥寥无几。这些情况导致国际贸易专业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教学培训基地,成为制约培养学生提高进出口实践能力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来实现的,纯粹的课堂教学则无法达到这一目标。

一般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比重主要是增加诸如《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模拟实验学时,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做完模拟实验,全面了解并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实验过程中,学生可独自扮演所有业务角色或两两为一组协作模拟,以此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协作精神。教师可在模拟实验中有针对性地讲授有关国际贸易惯例、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对某些重要的演示和制作进行特别强调,以使学生印象深刻,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同时,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也要适当增加,使学生全面熟悉国际贸易实际业务流程,为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关键。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学校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选派专任教师到相关外贸企业顶岗锻炼,培养教师外贸操作技能与专业实训指导能力;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知名外贸企业和名牌高校进修学习,组织或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沟通中获取较为前沿的学科知识及先进的教学经验;聘请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聘请外贸公司、外运公司、海关、商检部门、银行国际业务部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获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考评员、职业资格培训师等相关考试,从而提高国际商务理论修养和外贸实际操作能力。

(三) 加强实践性教学规范化建设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不够规范的现状,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国际贸易教学各环节的教学目标、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评价方法及教学软件的选择等,以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在实践安排上应做到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操作紧密衔接。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最新进展,不断修改和完善实践性教学方案,准确设计实践性教学及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大学四年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线,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以达到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四) 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得以集中安排的保障,除按教学计划的安排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与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实习基地可以是相关的进出口公司、报关行、外贸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和保险公司,也可以是相关行业协会、每年的广交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这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大力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同有关部门签订共建协议。尽管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充满艰辛,但是建立以后效果比较明显而长久,可以同时打造实习和就业两个平台。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紧迫。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应与时俱进地积极探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1]杨娟. 浅谈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5).

[2]刘晓伟,孟亮. 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3]吴建功. 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 金融经济,2008(12).

猜你喜欢

实践性国际贸易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