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2012-08-15

对外经贸 2012年8期
关键词:西伯利亚俄罗斯区域

李 站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西伯利亚联邦区是按照2000年5月13日联邦总统令成立的。该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尤其是天然气、煤炭、石油、水力等燃料动力资源、森林资源储量丰富,均占全俄的80%以上,金属矿的蕴藏量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20世纪30—80年代,苏联时期的“生产力东移”战略使西伯利亚地区成为全苏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苏联解体、俄经济转轨后,俄资源配置及生产开始遵循市场原则进行,西伯利亚地区转向“自我发展”模式。一方面,该地区生产的大量油气和矿产资源及其衍生品作为国家可控资源和产品用于出口,为俄经济复苏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失去了联邦中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也中断了地区内和跨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该地区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在“自我发展”模式下,西伯利亚巨大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与俄西部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许多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大大低于全俄平均水平,尤其是西伯利亚近北和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被媒体称之为“第四世界”。

二、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如果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较大,那么对消费品的需求就会多,从而吸引企业进入这一市场(与需求相关的后向联系)。企业在本地的集聚使本地区消费品种类及数量增加,促使消费者生活成本下降(与成本相关的前向联系),实际工资的上升,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随着劳动力的迁入,本地区消费支出份额随之增加,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如此,形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循环累积因果链”。据此,可以将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描述如下:

(一)初始条件的差异

在工业经济时期,市场容量(外部需求)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俄西部发达地区人口较多,地理上靠近欧洲发达国家,使得该地区的消费市场容量远大于西伯利亚地区,本地市场规模优势明显。此外,由于历史及地理优势等原因,西部地区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上明显优于西伯利亚地区。这就使得西部地区内部交易成本及其发展对外贸易的成本远远低于西伯利亚地区,这为西部地区开拓国外市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两个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地区,由于突发的某种“震动”,一方获得优先发展,随后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中,取得先机的一方发展成为核心地区,另一方则成为边缘地区。在初始条件上,西部发达地区相较西伯利亚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正成为西伯利亚地区逐渐被边缘化的开端。

(二)区域政策的作用

俄罗斯经济转轨后,联邦政府取消了对东部地区大量的政策支持,转而侧重靠市场调节发展东部地区。这使得在市场规模、资金及基础设施上不占优势的西伯利亚地区更加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支撑。当西伯利亚地区丧失联邦中央政府的“强制优惠政策”后,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生产要素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分配。由于初始条件的劣势,西伯利亚地区“市场规模效应”及“生活成本效应”较弱,从而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聚集力”缺乏;与此同时,工业在自身规模经济特征的作用下,所创造出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使得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本要素和其他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向西部发达地区汇集。

(三)最终结果

西部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构成了对东部地区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巨大拉力;反过来,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入又进一步增强了西部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二者呈现一种正反馈机制。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不断增强,两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四)政策的“延迟效应”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当经济系统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时,外来的一个短暂冲击不会使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立即改变,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继续原有的经济均衡状态。这就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区位的粘性,即通常所说的“路径依赖”。近年来俄罗斯联邦政府日益意识到西伯利亚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计划,如《西伯利亚1997年至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西伯利亚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2020年前)》等,这些措施使西伯利亚地区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然而,西部发达地区在初始发展中形成了生产要素的累积机制,经济转轨后市场作用更推动其快速发展。尽管近几年联邦中央开始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伯利亚地区经济振兴,但由于区位粘性的存在,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没有立即得到提升,与西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

三、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联邦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渐形成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区域聚集力,形成良性的累积循环。

(一)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经济增长极

1.资源开发的“带动”效应

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能源的开发与供应成为所有发展项目的重中之重。根据点轴理论,几乎所有的产业尤其是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都产生和聚集于“点”上,并由线状基础设施(铁路、航道、公路、邮电通信等)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聚集于各级“点”上的产业及人口等,又会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取得社会经济运行的动力,这就是生产轴线的辐射原理。在西伯利亚地区,要充分发挥能源开发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同时,在东北亚区域内,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能源优势显著,加强该地区的能源等资源的开发,不但会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全俄经济的振兴,而且还将成为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强大的聚焦作用。

2.科学技术的“溢出”效应

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溢出效应,需要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使科学研究深入到该地区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去,可以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根据该地区生产的需求进行科学研究,适当降低军工产品的生产,扩大轻工产品、食品等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生产,把科学技术用于优化该地区的经济结构,缩短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同时政府要适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引入竞争机制,激励企业的创新研究,缩短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周期。此外,由于西伯利亚地区距离俄罗斯国内主要市场——西部发达地区较远,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体的运输成本较低的工业产业可以较好地解决产品运输距离问题。如俄罗斯的一些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都有意利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技潜力在西伯利亚地区发展石化工业、石油加工工业、进口替代机器的生产等。

3.地缘优势的“连接”效应

西伯利亚地处欧洲与亚太地区的中间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可使该地区成为世界市场中连接欧洲和亚洲市场的中间环节,但需要在西伯利亚地区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使其逐步与国际交通运输网络接轨,以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连接”优势。西伯利亚运输业的发展首先与远东—西伯利亚—欧洲这一运输走廊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虽然面临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竞争,但这一运输走廊势必会对途经的西伯利亚地区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阵地。俄罗斯实行东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旨在协调全俄的区域经济,还将进一步利用东部地区靠近亚太地区的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及东北亚合作。

(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聚集力

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一区域“本地市场规模效应”与“生活成本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它制约着“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作用的发挥,从而是一区域经济自组织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力,降低交易成本是关键。对西伯利亚地区来讲,降低交易成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加强“硬环境”的投入

发挥西伯利亚地区资源开发这个“增长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由线状基础设施(铁路、航道、公路、邮电通信等)向外辐射。沿着主要线状基础设施(主轴)方向的辐射强度最大,从而引起或加强在该方向上较大规模的集聚。这就要求西伯利亚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辐射”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同时,交通运输业不仅是西伯利亚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对俄罗斯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合作与融入亚太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运输走廊与重点运输线路的铺设,该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生产力实现充分汇聚,实现生产力布局与线状基础设施之间的最佳空间结合,提高区域的组织水平和规模收益。

2.改善投资“软环境”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资源丰富,是国外投资者眼中的宝地,然而外国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却步履维艰,投资成效并不显著。俄罗斯虽然制定了保障外商投资的法律,但是仍然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突出表现在投资法规不完善,缺乏明晰的税率和货币政策,从而导致外商纳税负担过重,特别是交通运输税过高。因此,制定稳定的外商投资政策是西伯利亚地区进一步吸引外资的当务之急。

四、结论

近年来,俄联邦中央日益意识到西伯利亚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快了该地区经济的开发。西伯利亚经济振兴将为中俄经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我们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推动中俄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1]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赵立枝.俄罗斯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于小琴,李培国.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7).

[4]朱燕萍.俄罗斯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与移民问题[J].西伯利亚研究,2006(6).

猜你喜欢

西伯利亚俄罗斯区域
西伯利亚的熊妈妈
西伯利亚博亚雷岩画与欧亚大草原的青铜时代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区域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