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中关于“人性假定”的理论综述——基于原子论和混沌论视角

2012-08-15柴国君李文豪魏晶国

财经理论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理性人性

柴国君 李文豪 魏晶国

(1.内蒙古财经学院 科研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财经学院 研究生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引言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需要一套理论,而理论总离不开归纳和演绎的统一过程,从经验到理性的归纳使得人类的思考关注于“人性论”(《人性论》大卫·休谟),从理性到经验的演绎使得人类学会“科学发现的逻辑”(卡尔·波普尔),这使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存在以及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人的作用和地位问题。科学进步的历史是“归纳——演绎——归纳……”的历史,经济学也不例外,关于人的假定的研究成为了经济学中无法回避也是各经济学流派一直争论的焦点和经济研究前提。经济学是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因此对人的基本假定也就成为了经济学理论核心。

二、原子论视角的经济学中的人的综述

按照德莫克利特的学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他们在整个宇宙中由于一种漩涡运动而运动着,并因此形成一些复合物进而形成万事万物。原子是万物构成和运动的基础,古典物理学和古典经济学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经济主体和物质均是由原子构成,微观经济学就是关于个体原子——“经济人”的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的传统教科书中,我们一般首先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进而分析经济的一般均衡。整个分析的前提是个体经济单位的理性行为,典型具有“人”的原子论性质。经济学中的“人”的原子论类似于方法论个体主义,时至今日,微观经济学依然可以看作原子论角度的经济学,那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四大假设前提之一的理性人假定自然成为原子论经济学的经典。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定

“经济人”假定被视为传统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定,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石。虽然斯密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经济人”这一概念,但是经济学家都认为这一假定源自于亚当·斯密。事实上,亚当·斯密对人的看法是双重的,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同情心就是“对别人的遭遇的关心”,是道德世界的出发点,与此同时人们又总是在自爱的心理引导下追求私利。这些心理因素相互制约,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形成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在《国富论》中,斯密在考察市场秩序时是从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及其行为出发,强调了在经济领域内追求私利的意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运用了“经济人”假定。他说:“面包师、屠夫和酿酒师提供物品,不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和恩赐,而是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后人根据斯密的这一思想,明确定义了“经济人”,即每个人都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化的个人效用,这种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会通过市场经济“自然秩序”和“看不见的手”指引,导致社会福利的普遍增进。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每个人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二)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人”假定的补充

在斯密的“经济人”假定基础上,古典经济学家对其思想作了补充。边沁认为:个人的利益总是和社会的利益保持一致,既不需要道德约束,也不需要法律约束,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是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威廉·西尼尔则认为应该把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作为他的“纯经济理论”的四个基本命题的第一个公理。李嘉图对“经济人”的假定则是:“只有一种活动,即谋利的活动;只有一个目的,即成为富人的目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约翰·穆勒最终完成了古典经济学派对“经济人”的假定,他论证了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是人的行为,应该对自利的“经济人”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和概括。他总结“经济人”有三大特征:①利己。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利他只是手段,利己是目的。②完全理性。在他看来,理性体现在对得失和盈亏的精明、准确的计算上,即人控制着完全的信息并且有足够的能力来识别相关成本,他们无所不知或无所不能地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成本获益分析,并从中选择一个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方案。他们能够洞察现在和预测未来,做出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最优化决策,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③“经济人”的自利活动往往最终会增进社会的福利。这一点和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完全一致。

(三)新古典经济学家对理性人的补充及修正

斯密的“经济人”假定给经济学找到了一个理论前提使经济学得到适合主流的发展,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假设逐渐的抽象和数理化,使得理性人缺乏“道德的良心”。经过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马歇尔、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不懈努力,进一步在亚当·斯密的自利人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抽象与理想化,尤其是数理经济学的引入进一步完善了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人”的自利本性是不容置疑的,并坚信“经济人”假定是进行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作为经济的主体,“经济人”的具体形态有许多,但不论扮演什么角色,在他们参与市场活动时都力图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种抽象为经济学家对人的经济行为做出统一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2.关于怎样实现最大化的问题上,新古典经济学家引入了边际分析方法,并借助微积分学中的全导数、偏导数等数学工具以及线性规划的运筹学方面知识,解决了在有限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目标最大化问题,为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和分析“经济人”假定提供数理支撑。

3.对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在“无形的手”的引导下如何会增进社会总体利益进行了严格的证明。也就是说论证了“看不见的手”原理,阐述了“经济人”的合理性。

4.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不仅指厂商,消费者也被纳入了“经济人”的范畴,从而使得最大化原理推广到一般消费者,使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关注财富的生产转移到关注商品的实现上来,对市场双方进行交换的经济行为做出了统一分析。

应当说,“经济人”假定为经济学发展所带来的推动作用是不容抹杀的,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经济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基本行为准则,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起一套日益完善的经济理论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经济人”假定给经济学带入了科学的轨道中,甚至可以说“经济人”假定使经济学从软弱无力的说教发展成为坚强有力的科学。

(四)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人”假定

新制度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认为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正式提出有限理性的是赫伯特·西蒙,他对理性人假设中的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展开了批判,在西蒙看来,“理性人”假定中所含的完全理性是不切合实际的,有限的理性比完全理性更接近于现实,追求令人满意的利润也比追求最大利润更接近于现实,由此他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

首先,人的知觉范围是有限的。这一有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的知觉范围不可能穷尽所有事物;其二,对于同一对象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的不同,知觉范围也就不一样。(注:西蒙提出直观决策的问题是用来说明,人的决策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人类之所以能做出日常决策,大多归于人类具有的直觉思维能力,而这种直觉能力来自于人类对经验的积累以及自身认识事物的经验架构。经验在认知心理学中叫做图式,人们头脑中已有图式在一定情境中能够被激活,是人脑的再认功能。这种再认功能源于平日生活中图式的积累)。人们直观决策的正确性受图式积累和再认能力的影响,图式积累得越多,越复杂,再认能力也就越强,直观决策的合理性也越高。然而,无论知识经验有多么丰富,人的知觉范围相对于世界万物而言还是十分有限的。正是由于人类知觉的这种心理限度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全部;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其次,人的记忆系统是有限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不能记12个项目。米勒曾经提出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项目,实际上,人能记住的数量比这还要少些。只有接受训练后,才能提高短时记忆容量。人的记忆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难以在短时期内储存所有遇到的事件。再次,人脑思维活动是有限的,即由于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受人的神经传递速度的限制,决定了人在搜索时不能同时发现和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并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比较。与此同时,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不断发展性,决定了人们无法事事做出充分的理解判断。同时由于获取信息的不完全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备选方案,不可能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和最佳方案,并且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发展性,所有方案未来结果也都是不确定的,在事先无法完全知晓。总之,知识结构、经验积累、算计能力、信息不完全和环境不确定等方面共同决定了“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五)行为经济学对人的假定的修正

行为经济学派应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实验研究,对于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假定的三方面含义:“经济人”能够获得并充分利用信息;选择过程中具有稳定一致的偏好;在不确定条件下,根据期望效用评价选择行为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行为经济学派提出了: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有限自利。

有限理性体现在: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启发式偏差;人们的偏好在选择过程中并不总是稳定的、一致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不会按照期望效用理论进行行为决策。

有限意志力修正的是“理性经济人”假定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意志力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经济学派根据实验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即使知道何为最优解,却因为意志力方面的原因无法做出符合自身长远最大利益的选择,因此人们常常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利益做出行为选择。

有限自利是对“理性经济人”假定的无限自利做出的修正。行为经济学派根据大量研究文献和实验(最著名的是“最后通牒博弈”)发现利己是有限的,不能极端化,人类心理还是具有利他、互惠、公平等方面的追求。

三、混沌视角的经济学中的人性的综述

混沌经济学,也称为非线性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指应用非线性混沌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在经济建模中充分考虑经济活动的非线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模型的分析上充分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分叉、分形和混沌等理论与方法来分析经济系统的动态行为,以期产生新的经济概念、新的经济理论、新的经济分析方法。混沌经济视角是整体主义,即“理论必须根植于不可再分的个人集团的行为”。从混沌视角上看,人不能独立看成一个个体,要把人放到整个经济网络系统之中,而且这种网络系统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人在社会中受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不仅是个体而且是社会人,是个复杂的结合体。

(一)马克思的“社会人”假定

从混沌经济学角度看,马克思是最早的混沌经济学家之一,马克思社会人假定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因此,人性既是由生物性决定,又是由社会性决定,而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社会人”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即要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关系总和中来分析人的问题。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的那样,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是要把个人动机和行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人”不是彼此孤立、毫无关联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结在一起的个人,经济人的任何动机和行为都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经济人”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马克思的“社会人”假定把人看作是社会网络体系中的一分子,不是一个孤立的分子。他有丰富的社会动机且具有理性,能够深思熟虑地考虑利害得失关系。因此,人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处于社会链条中的社会人,而非一个虚构的、抽象的“经济人”。依马克思之见,只有把“经济人”置于社会历史环境中考虑,这才是合理的抽象。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人假定

新制度经济学派实际上并未正式提出“制度人”假定,“制度人”假定是我们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主流观点对于人性的一种假定。事实上,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人的看法有三个方面:①“经济人”具有利己和利他双重行为目的;②“经济人”是有限理性的;③“经济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和秩序化倾向。基于此,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必要把制度因素引入人性的研究,研究人与制度的互动机理,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用人的行为来固化制度及变迁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人与制度是互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既是制度设计者,又是生活在一定制度空间里的行为人,人形成制度,同时又受其约束。人与制度的互动机制推动着制度变迁,进而影响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制度人”既包含一般“经济人”的基本属性,又高于“经济人”。制度人承认“经济人”的有限理性,不否认人具有自利动机以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面,但“制度人”的动机具有双重性,既有利己的一面,又存在利他的一面,关键在于制度所造成的态势。制度经济学承认“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但“制度人”假定不是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追求,而是承认制度高于一切,一切行为严格遵循制度规则。“制度人”假说反对“经济人”假说撇开制度或将制度作为既定的外生变量,而主张制度的内生性,使人性分析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制度人”的假说构建的目的是创造合理的制度体系,科学规范人的行为,优化制度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制度人具备以下特征:

1.“制度人”作为经济行为主体创造并变迁着制度,作为客体又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这是“制度人”假定最显著的特征。

2.“制度人”既有利己动机,又有利他动机。

3.“制度人”的偏好和禀赋及心智结构是影响其行为的内生变量。

4.“制度人”的行为过程是个体的偏好与制度博弈的过程。在制度确定的情况下,人的行为比较稳定,当制度发生变化时,人的行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经济学中的人性假定的理论评述

以上从宏观的角度俯瞰了西方学术界对于人性假定的理论演变和发展,纵观西方经济学界有关一般人性特征及个人行为动机理论的演变,可以发现,他们关于人性及个人行为动机理论的探讨不仅包含思辨色彩同时也具备了科学的气息。到底哪一种假定更符合经济学的发展呢?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各种关于人性的假定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人的研究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作为一个经济学领域的初学者和其他学科的旁观者,笔者难以对上述观点进行排序,不过对于理论研究中的人的假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去考虑,由此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假定对经济学的流派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针对于其适用性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容否认的一点是“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不论这个假定多么不符合实际,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攻击,对于有限理性者方面可能会得到普遍认同,在赫伯特·西蒙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解释。对于“经济人”利己的方面可能有一些人会提出质疑,事实上从普遍意义上说人的本性确实是利己的,总是把自身效用最大化作为行为的目的。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人们普遍都有这样的感觉,当自己为自己做事情的时候或者说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时候,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一点从农村改革前后农民的生产情况可以得到论证。也许还可以提出诸如社会上乐善好施的种种例子,也可以说那些乐善好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还是为了自己精神上的满足,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在利己的。这里笔者比较赞成马歇尔的见解:“影响人类行为的最有力的、最坚决的东西且唯一的动机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动机,‘经济人’的这一求利动机通过其所追求的货币加以大约的衡量的时候,科学的方法和试验便有可能了。”再退一步说,任何假设也不可能完全符合一切事实,它只是个抽象的概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林毅夫教授曾经拿物理学中牛顿力学假设摩擦力不存在(事实上永远找不出摩擦力不存在的情况)这个假定来说明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它的一些理论假定都是难以完全符合实际,作为假设最重要的是能说明和解释问题。关于这一点无论是波普尔还是弗里德曼都做了经典说明:“我们不必对‘经济人’假说是否符合实际而担心,这些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对‘经济人’假定来说,所要考虑的只是经济人是否按理论预测行事,只考虑'经济人'行为就可以,不要管其背后的动机究竟如何。”因此,“有限理性经济人”假定可以作为人性假定的基底。

当然,仅仅“有限理性经济”这个假定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完善。事实上,无论是“社会人”还是“制度人”都是从社会经济网络结构来阐述人的假定的。本文把这两方面都归结于网络人来理解。这里的网络人就是表明人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是生活在社会中受制度约束的网络结合体。比如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与周围相互联系着。可以这么说,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因此人具有社会性也是无可辩驳的。至于制度对于人性的影响,有一种极端说法是制度决定人,对这一点,笔者是保守的赞同的。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但是本文为了更好地说明,选用了一个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种农场种菜的游戏用以说明机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农场种菜游戏中可以到自己好友的农场劳作,比如说去除杂草、消灭害虫,一般来说人是不会主动这样去做的,可是这种游戏的机制设计的是你帮助别人劳作,你可以得到经验和爱心值的提升有助于自己等级的提高,最终结果是双赢。用规范的语言来总结就是如果存在一种制度,它造成一种态势,使得人们只有在利他的情况下才会利己,那么结果会是双赢,可以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利他性的自利行为。制度经济学中有一句话“好的制度使人学好,坏的制度使人学坏”,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经济行为是利他自利还是损人自利完全是制度使然。通过以上论述,对于人性的假定,笔者认为可以定义为:受社会和制度影响的“网络式经济人”,若再进一步把社会和制度方面归结于网络(网络一方面说明了人是社会链条的一环,另一方面也代表人是在制度网络下生活的),那关于人性的假定可以定义为“网络经济人”。这也恰和了哈耶克的名言“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类是否由自私的动机所左右,而在于要找到一套制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其普遍行为的动机,尽可能地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贡献力量。”

五、结语

经济学之所以首先要进行人性假设,是因为它是经济分析、经济理论逻辑推演的起点和终点。人性假设一般是从经济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无须证明的事实抽象概括出来,很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公理的性质和作用,从“理性经济人”到“有限理性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制度人”,这些人性假定的理论演进就是对人本质认识的进步,使人们对人性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刻。

由于经济学研究角度、研究目的的不同,对于人的抽象也各不相同,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的假定。从对于人的假定方面也区分了经济学的类别和流派,例如上文提到凡是坚持“经济人”假定的都可以算作古典经济学派,不管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再者新古典综合派都无意例外的坚持“经济人”假定,只是不同学派对其有不同的修正。现在非主流经济学派主要是新制度经济学派,更多地从制度和社会文化方面考察人,强调制度对于人的约束。事实上,通过原子论和混沌论范式的区分,可以对众多经济学派别进行归整。一般来说,坚持原子论的都比较注重生产领域,比如说古典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坚持混沌论的都比较重视分配领域,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

从经济学作用角度来看,把利己的理性人作为人的假定的基底是经济学分析的必要,前面已经阐述了“经济人”假定的合理性,尽管人的行为受各种动机诱导,但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最有力的、最坚决的动机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动机。如果没有了追求自我利益的“经济人”假定,经济学就无从研究了;没有一个追求自利利益的经济学研究范式,经济理论的发展就容易选入虚无主义,更谈不上科学了。当然,仅仅是追求自我利益无法涵盖整个人的假设,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又必然受社会影响、受制度的制约,与周围环境是互动的,尤其是社会文化、正式及非正式制度,无论是显性还是隐形都很大程度上对人性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方法论角度讲,“经济人”假定可以当作科学理论的硬核部分,对“经济人”的修正包括:有限理性、“社会人”、“制度人”,都可以当作科学理论的保护带。因此,笔者认为把受社会和制度影响的“网络式经济人”作为关于人的假定,一方面能满足经济理论分析需要,符合演绎法的规范,有效地解释人的经济行为,推动着经济理论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使得人的假定更加符合社会现实,补充了社会和制度对于人的影响,使得关于人的假定在说服力方面更加完善,在分析人的经济行为时更加多元全面,更加符合事实。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认识经济运行规律,建立解释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较为准确地预测经济趋势,得出有意义的经济政策。这个“网络经济人”假定也暗合科学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正―反―合”三部曲,可以这么说“网络经济人”假定是现代经济学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标志。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董建新.“经济人”的界说、理论分析与应用[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3]邓春玲.“经济人”与“社会人”——透析经济学两种范式的人性假定[J].山东经济,2005,(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王孝哲.论人的社会属性[J].天府新论,2006,(1).

[6]杨立雄.“经济人”还是社会人——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J].经济评论,2002,(5).

[7]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周家超.“经济人”理论:渊源、演进及启示[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3).

[9]孙世强.“制度人”假设与制度功能性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6,(2).

[10]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埃里克·弗洛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2]朱旭光.制度的人与人的制度:人与制度互动机理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

[13]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1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5]戴为,赵楠.论行为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修正[M].先驱论坛,2010,(2).

[16]赫伯特·西蒙.西蒙选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经济学理性人性
简明经济学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功能与人性
经济学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