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铁人王进喜的工作精神
2012-08-15赵丹
赵 丹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3)
谈谈铁人王进喜的工作精神
赵 丹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3)
铁人的工作精神是铁人精神在工作中的体现,它在铁人精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铁人精神的浓缩。要了解铁人精神,就必须深入地解读铁人的工作精神。铁人的工作精神可以具体概括为:“一时都不能等,一事都不能靠”的积极主动精神;“猛如老虎,细如绣花”的严细认真精神;“敢想敢干破框框”的大胆创新精神;“越穷越有穷办法”的刻苦求进精神;“争大红旗记大数”的团结协作精神。
铁人;工作精神;具体表现
铁人的工作精神是铁人精神在工作中的体现,它在铁人精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铁人精神的浓缩。要了解铁人精神,就必须深入地解读铁人的工作精神。
谈到铁人,他留给我们的主要印象就是:工作上敢打敢拼、不畏艰苦、不怕困难、不惧危险、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想起铁人,最容易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场景就是铁人的三个经典故事:人拉肩扛安钻机、端水打井保开钻、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这些典型事件,都极好地反映出了铁人的吃苦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然而,这并不是铁人工作精神的全部,铁人的工作精神还包括其他内容。铁人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三个经典故事相比,也许在力量上、气势上、影响上都显得稍弱一些,但这些故事体现的精神同样伟大。
一、“一时都不能等,一事都不能靠”的积极主动精神
王进喜在工作上是个急性子,办什么事儿都要抢前抓早、未雨绸缪。这一点,在他带领钻井队从玉门奔赴大庆,直到开钻前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得生动完美。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在我国东北的松辽盆地发现了大油田。1960年2月21日,石油工业部决定组织松辽石油会战,开发大油田。当时的王进喜还是玉门油田的一名钻井队长。为了能参加大会战,王进喜多次找到玉门局领导软磨硬泡,最后上级批准了他的请求。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全队37人从玉门东站登上列车,奔赴遥远的松辽。旅途中,他急着早到井场早开钻,就带着队友们一路“急行军”。
列车到达中转站兰州的时候,本打算在和平饭店住一夜。可当王进喜听说走北线要比走南线路程近,而且当晚就有开往东北的列车,就当即决定改走北线。随后,他向那些家在陕西、河南的工人们表示了歉意。原来,这些工人想在途中看一看家乡,因为改走了北线,连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也都落了空。就这样,大家还没来得及在分好的房间里睡上一觉,就收拾背包连夜出发了。列车到达北京的时候正是午夜,全队人员就睡在了石油部礼堂的长椅上。天刚蒙蒙亮,王进喜就来到了副部长康世恩的办公室。康世恩向王进喜简要介绍了大庆的情况,特别是萨66井出油的情况。听说萨66井出油了,王进喜急得坐不住了,连声说:“哎呀!我们落后啦!落后啦!”边说边抱起老羊皮袄,回到了礼堂。看到工人们正在热闹地计划着去哪里游玩,王进喜就带着工人们用半天时间参观游览了北京的7处景点,平均每处逗留的时间连半小时都不到。这一路上,王进喜看到的只有汽车上的煤气包,体会到的都是国家缺油的困难,他连半点游玩的心思都没有啊!晚上9点多,大伙儿又背上背包,急匆匆地登上了开往东北的列车。第二天,列车驶进哈尔滨的滨江站。接待人员准备安排王进喜全队在国际旅行社住宿。可刚一见面,王进喜就迫不及待地问到萨尔图还有多远。当他听说只有150多公里时,就笑了。他提高调门大手一挥对工人们说:“眼看就到了,还在城里住个啥啊?赶紧走吧!”这样,大家稍稍休息了一下,就换乘另一列火车又出发了。
1960年3月25日这天,王进喜和队友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萨尔图火车站。结果情况正像王进喜担心的那样:人到了,钻机还没到。等他们急急忙忙地赶到位于马家窑的萨55井井位时,看到的是白茫茫的一片,只有几个队在打探井。看见这样的情景,有人开玩笑说:“队长,咱来早了,还不如在北京玩几天呢!”王进喜说:“咱们不是来早了,而是来晚了,这里要干的事情太多了。钻机没到,咱也不能闲着干等,一定要把各项准备工作抓得紧紧的。”于是,全队上下分工行动。他们买东西、借工具、找锹镐、平井场、修理门窗、收拾伙房、搭灶洗锅、借炊具、帮老乡挑水扫院子。队长王进喜则带着技术员和地质员步行几公里,到已经出油的萨66井去参观“取经”。回来后,他们又挖起了卸车台、水井和泥浆池。三四月份的松辽大地正是天寒地冻,而马家窑却是热火朝天。
因为急着赶往松辽参加会战,王进喜和队友们在省城兰州星夜兼程,在首都北京匆匆而过,在哈尔滨马不停蹄,他们就像一路开往战场的“急行军”。五年后,也就是1965年,《人民日报》记者向王进喜采访这段经历时,问他:“当时,你们为什么不在兰州、北京和哈尔滨住几天,玩一玩呢?”王进喜说:“不行啊,国家等着要油呢!想到北京街头的汽车还背着煤气包,想到部队的飞机还停在机库里,想到山东的汽车还用苫布盖着,谁还能坐得住、玩得下去呢!”
国家缺油,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王进喜是最着急的一个,这里面也是有必然性的。王进喜6岁就用一根棍子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走东串西地要饭,10岁进了妖魔山给地主放牛,14岁进玉门矿当长工,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折磨。直到解放后他当上了钻井工人,才过上人的生活。从奴隶变成了主人,这种地位的改变让王进喜迫切地想做点什么,来回报祖国。这种报恩的心情再加上对钻井工作的热爱,使王进喜充满了力量。他创造了班进尺、日进尺、月进尺三个全国第一的纪录;获得了“钻井卫星”和“钻井闯将”两个荣誉称号;同时在1959年当上了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十一”那天,王进喜在观礼台上,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和鼓舞啊!王进喜在兴奋、激动和幸福之中立下了非常朴实的目标——只有回去好好干!参加全国工交群英会,要特别提一件事,这件事使王进喜的思想产生了一次重要的飞跃,也体现了王进喜作为英雄的一种境界。这件事就是泪洒沙滩。在玉门,用王进喜自己的话讲,是只看到自己的脚面面、鼻子尖,以为油多的不得了,到了北京,在北大红楼附近的沙滩,看到汽车上背着煤气包,他才知道,国家缺油啊!连首都,党中央、毛主席住的地方油都不够用,而自己作为钻井队长,作为一个搞油的人,还享受到了这么高的荣誉,真是有愧!想到这儿,这个西北硬汉难过得蹲在路边上哭。从那以后,首都汽车上的“煤气包”就沉甸甸地压在了王进喜的心头,不但成为他日后大干的动力,而且使他的思想产生了一次重要的飞跃。作为一个钻井队长,王进喜原来想的就是怎样打好井、赶超先进队,就是一个队的事儿;而泪洒沙滩,让王进喜认识到,我要为国家打井、拿油!所以他在离开玉门时急切地说,我恨不得赶到那儿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为国家抱个大金娃娃!所以他在到达大庆时兴奋地说,我们这是掉进大油海里了,甩开膀子干吧!于是,就有了这个一路“急行军”的故事。
二、“猛如老虎,细如绣花”的严细认真精神
1961年春天,在钻井二大队掀起了一个讲认真、重质量的热潮。王进喜、马德仁等大队领导经常带领干部深入到各个钻井队去谈思想、查隐患、讲教训、订措施,整改工作。一次,王进喜来到1205队,正巧赶上钻机搬家。在甩钻杆时,一位司钻很随便地把一根方钻杆用绷绳绷到井场上。底下没垫防护垫,直接就放在了地上。王进喜发现问题,马上把那根方钻杆重新吊了起来,同时让那名司钻去垫防护垫,那名司钻垫了几次王进喜都说不合格,最后用水平仪测量发现确实平了,才把钻杆重新放好。王进喜对全队工人说:“只有时时处处事事都想着质量,井才能打直。咱们打井的,要讲干劲儿也要讲细劲儿。讲干劲儿,就要猛如老虎;讲细劲儿,就要细如绣花。不打出个笔直的井来死都合不上眼!以后,每件工作要像今天这样严格要求,不达到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合格不算数!”这次垫方钻杆,又给大家上了一课。按大队长要求,工人们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响质量的因素。对井架时,小心翼翼,环环扣紧,最后达到天车、转盘、井口三点完全在一个垂直线上,不差分毫;对滚筒圆度、钢丝盘法也都做了严格的检查和校正。王进喜就是这样,从大处着眼,对油田负责一辈子;从小处着手,不放过一个影响质量的问题。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是毛主席的一句名言。认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却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严细认真是一种责任感,一种对工作的态度。它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品质。王进喜从失败的教训中领会到严细认真的重要性,把工作思路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不仅在当时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也为日后大庆油田连续几十年高产稳产打下了思想基础,更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
三、“敢想敢干破框框”的大胆创新精神
王进喜对自己的工作成绩永远都不满足——快了还想再快,好了还想更好。他总是不断琢磨怎样才能节省时间,提高工效,多抢进尺。
1956年11月,王进喜带领井队在玉门油田三角湾地区打765井。快要完钻的时候接到通知:上级要求他们在765井边儿上再打一口井,而新井位就在距离原井位13米多一点儿的地方。站在井场上,看着眼前13米的距离,王进喜急不可耐。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就是这么近的距离,也要“放架子拆搬”。这样做,既费事、又费力、更费时间。在当时玉门,一部中型钻机搬家,最少也得六七天时间。王进喜一直为钻机搬家消耗掉的时间感到可惜。他总是想:怎样才能缩短搬家时间呢?节省下来的时间能打多少进尺啊!这13米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苦思冥想之中,王进喜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十几台拖拉机,在不放倒井架的情况下进行整体搬家。试验成功之后,轰动了整个钻井战线,全玉门都知道了王进喜的大名。虽然只是10分钟走了13米,但它却是王进喜的一项首创,标志着一项高效省时的钻机搬家新工艺的诞生。在此基础上,王进喜等人后来又加以改进,创造出了更加省时省力的新方法——“拖拉机与钻机自走相结合搬家法”。玉门的《石油工人报》曾多次报道王进喜井队用四天甚至三天时间就搬完家的事迹。
除此之外,王进喜在技术上还有很多创新。他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大胆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快速打井的新方法,又取得了“并车起钻”、“三泵齐开”、“加压钻进”等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这些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使钻井工效成倍提高。这就为1205队后来在会战中屡创纪录特别是在1966年与1202队双双超过苏联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年进尺跃上10万米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他们靠智慧、靠特色、靠创新、靠点子,开拓出事业上的新天地,被人们所赞颂、所称道。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工作方式、沟通途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行业如创意产业和信息产业不断涌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实践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谁善于创新,谁的脑子就灵;在工作上,谁善于创新,谁的办法就多;在事业上,谁善于创新,谁的天地就宽;在修养上,谁善于创新,谁的形象就好。王进喜正是凭借着“敢想敢干破框框”的大胆创新精神,在工人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不仅如此,铁人王进喜的创新精神还为我们大庆后来提出的“三个超越”埋下了伏笔。铁人的大胆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三个超越”。他屡次创造钻井纪录,在超越自我的同时也超越了前人。可以说是“三个超越”的先行者。
上世纪80年代,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明确提出了“三个超越”精神。多年以来,它已经成为科研人员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的精神动力。2009年6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大庆考察工作,在研究院视察结束时,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其中还特别提到了“三个超越”精神。他说:“‘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这也是我们的精神,提得非常好,希望同志们继续弘扬这‘三个超越’精神,树立更高的目标,攻克更多的技术难关!”可见,总书记是非常重视创新精神的,也对我们的“三个超越”给予了高度评价。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也曾多次提出弘扬“三个超越”精神,用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方法破解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在市委七届九十二次常委(扩大)会议上,韩学键还提出,“三个超越”精神就是大庆精神的新内涵。相信在这种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大庆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大庆的市民也一定会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四、“越穷越有穷办法”的刻苦求进精神
在多年的钻井实践中,王进喜带领钻井队创造了许多纪录。比如班进尺、日进尺和月进尺全国第一,等等。此外,他们还创造了一项非常特殊的记录——那就是曾经用25个旧钻头打完一口新井。这不仅在当时绝无仅有,就是到了现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
1957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困难。同时,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物资也运不进来,所以玉门油田钻井材料暂时供应不足,有些井队被迫停了钻,还有的干脆把钻机送进了仓库。在这种情况下,王进喜全队统一思想,表示坚决不停钻。一天半夜,他突然来了灵感,想到队上还有一些以前通井、划眼用过的钻头,磨损不算严重,修修应该还能用。于是他连夜赶到井场,和夜班工人一起把找出来的旧钻头,先用清水冲洗掉表面的泥沙,接着放进大油桶里架上火用开水煮,然后再捞出来晾干用机油浸泡,直到每个牙轮都能转动自如。经过钻井试验,证明用修理过的旧钻头打井的设想可行。
从此,王进喜井队就不领新料了,专门拣旧料。除了当班工人要坚持打井外,其余人员都到废料场拣旧料,回来修理,然后供应井上。当时的王进喜井队,整个院子就像一座小工厂。三块石头上架着个大油桶,烧的咕嘟咕嘟直冒热气,里边煮着钻头。墙上、柱子上到处挂着一溜溜、一串串的垫圈、垫片、绳头、螺丝帽。本该休班的工人们都在院子里忙碌着,洗的洗、铲的铲、锉的锉、焊的焊。王进喜和队友们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旧料打新井,靠辛苦换进尺。钻杆断了,换上再打;钻头钝了,换上再打;销子弯了,换上再打。无论什么情况,就是不停钻。
1957年4月6日,玉门的《石油工人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王进喜井队为国分忧、勤俭节约、变废为宝、坚持打井的事迹。报道特别提到:他们曾完全凭借25个旧钻头,没有使用一个新钻头就打完一口井。试想,如果用新钻头,5个足矣,只需要起钻5趟,而用25个旧钻头则要起钻25趟。一口井至少一千米深吧,这要多出多少力,多流多少汗啊!在物资供应不上、很多队伍停钻的情况下,王进喜井队1957年实现年进尺6776米。相当了不起!可是在面对上级表扬时,王进喜的话语却格外朴实。他说:“打井的嘛,不想法打井干什么?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打井!就是要饭也要打井!”
“就是要饭也要打井”,这是怎样的一种工作精神啊!在王进喜眼里,工作已经成了第一需要,他的身心已经和国家的命运血脉相通。所以他不怕任何困难,排除万难,只盯着打井这一个目标。在他看来,哪怕自己流十滴汗,能换来一滴油,那也是值得的。其实,不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每一分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刻苦的追求。刻苦求进是一种勤奋、敬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听到铁人的故事,有人会说:铁人太苦了,铁人太累了,为了油田真的少活了二十年,值得么?在铁人看来,这一定是值得的。因为铁人在苦和累的后面,还收获了一种更有分量的东西,那就是为国家排忧解难的成就感,而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是再多金钱也买不到的。
五、“争大红旗记大数”的团结协作精神
王进喜是大庆石油会战的一面红旗。余秋里同志在号召大家学习铁人的时候,总要强调:
要争的是大红旗。“学习王进喜同志的共产主义风格”。大会战刚开始的时候,各种设备材料短缺。有一句话形容当时的情况,叫做“有料就有进尺,料齐就有速度”。王进喜有先见之明,他在离开玉门之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把各种配件材料都带足了。所以他的井队打得又好又快。不但如此,其他钻井队有困难,他还慷慨支援。有的队钻杆断了,王进喜就立即把自己队的抬上给送去;有的队转盘坏了,王进喜又把自己队的新转盘给送去;有的队老工人多、病号多、新转业军人多,技术力量薄弱,王进喜就派出一个班专门去帮助修机器、穿大绳。关键时刻他还亲自盯在现场讲经验,手把手地教技术。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这就是王进喜的“共产主义风格”。1956年,王进喜入了党,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下,他明白了党员要想全党的事、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当了队长后他又看到各队之间互相支援,看到后勤部门和辅助部门大力配合一线单位,懂得了打井不是一个队的事儿、更不是一个班的事。渐渐地,他树立了“大红旗意识”。以后,只要别人有困难,他都尽可能提供帮助。材料上他帮,技术上他也帮;弱队他帮,强队他也帮;平时他帮,激烈竞赛时他还帮。对队长的做法,工人们难免也有想不通的时候。但每到这种时候,急脾气的王进喜总是耐心和气地说:“我们是一个先进队,眼睛不要光盯着自己井架上那面小红旗,我们要争的是党和国家的大红旗。不仅要给玉门争冠军,还要让整个大庆得集体冠军。我们自己打得再好,一个队也开发不了大油田。只有所有井队都打上去,才能高速度高水平地早日拿下大油田。”
要牢记一个大数。1969年初,在湖北潜江地区发现了新油区。支援新油田会战,大庆的任务相当繁重。光是第一批抽人调设备,钻井指挥部就要有三分之一的人员、设备和物资调出。勘探处是勘探主力,一共有九个使用大型钻机的钻井队,这一次就要调走七个。面临这种情况,很多同志感到压力太大——当然也都是为了工作着想。于是他们开始盘算:这种设备好,不能给;那种设备缺,得留下。而且还打算让江汉油田列出一份清单。言外之意就是:要什么就一次都说清楚,以便我们一次给完,以后就别再要东西了,要我们也没有了。此时的王进喜,已经是大庆革委会副主任,又在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更高的职务,给了他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胸怀。看到国家又有了新油田,他打心眼里高兴,竭尽全力做好相关工作。针对本位主义,王进喜首先在油田班子里做思想工作,然后反复开会,组织学习毛主席“要提倡顾全大局”的指示。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新油田建设是关系全国人民的大事,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心里要牢记一个大数——这就是七亿人民,不要搞本位主义。什么你的我的,都是国家的,都是七亿人民的。我主张给人就要给思想好、技术过硬的;给物就要给优质的;给设备就要给成套的。七亿人民需要的,要什么给什么。我们要把仓库打开让新区的人自己挑。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他们拿不了,我们就给送上门。我们宁肯自己困难一点,也要把方便让给新油田。”最后,在王进喜的积极努力下,大家的认识终于一致了,支援新区的七个钻井队都按时出发了。站在站台上,目送远去的列车,王进喜和在场的所有人一样,流下了眼泪。
歌德说:“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团结协作精神的渴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迫切和重要。团结协作已经成为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风物长宜放眼量,王进喜在工作中逐渐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不仅为玉门、为大庆,也为全国的各个油田做出了贡献。
铁人王进喜以实际行动履行了诺言。二十年间,他积极主动,不等不靠,干一看三想着五;他牢记教训、尊重规律、一丝不苟;他苦学钻研、推陈出新、实干苦干加巧干;他忠于职守、自强不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去工作;他超越“小我”、胸怀全局、完美地诠释了协作精神……这就是铁人,这就是铁人的工作精神,就是他为油田艰苦奋斗、尽职尽责的一辈子。
〔责任编辑:刘金友〕
D64
A
1002-2341(2012)01-0031-05
2012-01-04
赵丹(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