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种不同的二语习得观看母语迁移问题
2012-08-15刘峤
刘 峤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从三种不同的二语习得观看母语迁移问题
刘 峤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其核心是评估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纵观历史,对母语迁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再到重新崛起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片面逐渐走向全面、从肤浅逐渐走向深刻的过程。不同的二语习得观自然会形成对母语迁移的不同认识,本研究从三种不同的二语习得观分析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母语迁移;二语习得观;行为主义;普遍语法;认知心理学
关于“迁移”的定义,研究者们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根据Dechert和Raupack对Gass和Selinker编著的《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一书的不完全统计,对“语言迁移”就至少有17种说法。但相对而言,Odlin对“迁移”作出了比较好的解释。他认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这一定义已为二语习得研究界所广泛接受和认可[1]。众所周知,对二语习得的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主义的对比分析理论模式,到认知科学影响下的中介语理论模式的转移。相应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兴盛到70年代的衰落,再到80年代中后期重新崛起的过程。
一、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母语迁移观
20世纪50年代,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在语言学上受到索绪尔结构主义的影响,在心理学上则受着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支配。这一时期的二语习得研究者认为,语言的习得和其他学习一样,也是一种新习惯的养成。所谓习惯,就是某一刺激引出的自动的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刺激作出主动和反复的反应会促进语言学习,长期刺激使之形成习惯。而新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如果旧的习惯成为学习新习惯的障碍时,就会发生前摄抑制。因此,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主要障碍来自先前习得知识的干扰。在语言学习中,主要障碍就是指母语的干扰。学习语言就是要努力避免母语的干扰来消除学习中的困难。在这种二语习得观的影响下,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就是对学习的干扰[2]。因此,这一时期的母语迁移观就是母语“干扰论”。
根据这一思想,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全部来自母语的干扰。而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来自母语的干扰。在行为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对比分析理论模式,并没有很好地预测和解释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难度。这使不少研究者开始怀疑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究竟是怎样一回事,甚至怀疑母语在二语习得中到底会不会起作用。
二、基于普遍语法的母语迁移观
随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的问世,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遭到了彻底批判,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比分析理论模式。相应地,行为主义的二语习得观也遭到了否定。行为主义完全没有注意到学习者自身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也忽视了意识在这个学习心理过程中的作用。乔姆斯基认为,在语言学习中,语言发展过程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的活动,这种语言习得能力生而有之。按照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假设,普遍语法是生理遗传的,只需在儿童母语习得中激活就可以了。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提出,不仅影响了语言学,而且对语言学的相关学科也带来了极大的转变。受乔姆斯基理论的影响,二语习得研究者们摒弃了行为主义关于语言学习的观点,并开始怀疑结构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二语习得领域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的推动下,对比分析模式被中介语模式所取代[3]。这一转变标志着行为主义学习观对二语习得领域统治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认知科学基础上的二语习得观。
(一)创造性建构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认识
这个理论出现在中介语理论模式的早期。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使用的语言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而是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中介语理论把二语习得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构筑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早期的中介语假设理论研究者受乔姆斯基的影响,用心智主义解释二语习得,认为中介语和汉语、英语、德语等一样是一种自然语言,也具有生成新话语的一套语言规则。该理论研究者认为,既然母语的习得可以通过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得到解释,那么,二语习得过程,和母语习得过程一样,是不断建构自己的心智语法的过程。创造性建构理论认为,中介语的发展就像母语习得的发展一样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目标语的习得不受母语的影响,因而母语迁移不会发生。这种观点就是“最低影响度立场”,它竭力贬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突出语言学习中普遍语法的作用。这个理论导致了L2=L1的假设。为了证实这一假说,Dulay和Burt作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此后,Krashen等人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并取得了十分相似的结果[4]。结论就是,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一样,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然而,这个理论存在严重的失误。因为往往二语习得是在已经习得了母语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大脑中已经存在了第一语言框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二语习得,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二)管约参数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认识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对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过程。先是行为主义过分夸大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主要是负迁移作用,再是中介语理论早期L2=L1假设对母语迁移的完全否定。上文中也指出了这两种认识的不合理地方。对于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在之后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和利用。Eubank指出,Dulay,Burt和 Krashen在研究中所谈的“语言习得机制”、“验证假设”、“创造性的建构”等概念,实际是“Piaget的认知概念、Slobin的语言启发手段和其他东拼西凑‘策略’的大杂烩而已”,根本不能和乔姆斯基本人的理论同日而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乔姆斯基的管约理论和参数理论被广泛借鉴来解释语言迁移现象。这时期的研究者在承认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母语的作用。按照参数理论,人的头脑中固有的语言内在功能是由适应一切语法中的一组高度抽象的一般规则所组成,而这一套规则又让某些参数处于空白地位。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习得不是获得语法规则,而是设定普遍语法规则参数值的过程,每一自然语言语法的习得就是分配各种参数的过程。Flynn是较早用参数理论来解释二语习得现象的。她认为,成人可以把第一语言中习得的句法结构的规则运用到第二语言的语法构建中去。当这个过程涉及参数的设定是,学习者就会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参数进行比较。当母语和目标语的参数设定一致时,促进二语习得,这体现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当母语和目标语的参数设定不一致时,学习者就需要设定新的参数值,这就增加了学习的困难,这体现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5]。由此可见,母语迁移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普遍语法的新解释。
三、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母语迁移观
建立在认知科学基础上的二语习得观,除了通过借鉴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形成的以外,还有认知心理学的二语习得观。在中介语理论模式时期,关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这个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创造性建构理论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理论,那就是重组连续体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中介语的起点是学习者的母语,二语习得过程是学习者逐步调整他的母语系统以不断接近目标语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该理论是承认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的。虽然普遍语法也是在认知科学下产生的,但是在中介语理论模式早期,认知科学对语言迁移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充分展开,而是等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Kellerman等人才为语言迁移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认知理论将二语习得看做是复杂的认知技能的习得。与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解释不一样(普遍语法认为语言习得是不同于其他学习的一种特殊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的习得和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认知过程。而迁移就是二语习得者使用本族语知识的一种认知手段。作为一种认知手段,迁移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大体上可以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近年来,非语言因素(包括文化、心理、社会等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打破了把语言习得看成纯粹的句法习得的狭隘的语言观,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突破。尽管认知学习理论有很多派别,但是他们都在用认知观点来研究学习过程。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当今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赞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结构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新的认知结构始终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因此,迁移是学习的基础。这样一来,迁移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就显得不可或缺,尤为重要。认知心理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是连接主义,它最大的长处是能够合理地解释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连接主义,其核心概念是“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是一种使用计算机技术构造学习模型、将计算机隐喻转换变成大脑隐喻的理论。根据连接主义理论,计算机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系统连接的一组相互联结的神经元(信息加工单位),构建一种具有三类单元类型(输入单元、输入单元和中间单元)的“思维”系统。这一系统根据预置规则调整和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或权重)以平行加工PDP的方式实现自适应、自组织和自学习。也就是说,学习某种行为时,网络中的节点因被激活而逐渐改变网络联系中的权重,权重的改变会在网络联系中蔓延传播。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改变网络联系权重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学习者会注意到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的情况,能够据此抽绎出概率形式,即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规律。这些概率形式因反复被激活而逐步得到强化,语言习得因此而发生。语言规则以概率的形式存在,学习规则就相当于学习各种概率形式。在习得第二语言之前,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存在了母语,有其固定的概率形式,母语使用的时间越久,起概率形式被激活的机会越多,被强化的程度越高。二语习得过程中,碰到跟母语不同的成分,容易激活已经顽固存在的母语形式,导致迁移,而且这种不同的形式会阻碍第二语言的正确使用,造成学习困难,影响学习效率[6]。所以,从这个视角,我们可以看出二语习得是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上的,这也就看出了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人们对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经历了一个从片面认识到彻底否定,再到重新重视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连接主义的视角出发,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迁移作用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但是用普遍语法来解释语言迁移仍然是一种主流理论,非常有影响力,现在还没有充足的证据给予否定。然而,不管持何种观点,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二语习得观,就有对母语迁移的不同解释。反过来,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也能促进二语习得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二语习得。在正确对母语迁移定位的基础上,相信在未来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的帮助下,能够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到母语迁移究竟是怎样影响二语习得的。
[1]高歌.从联结主义角度看母语思维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4):73.
[2]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际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严厉.不同视角下的语言迁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110.
[5]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2001(5):11.
(责任编辑 张佑法)
H319
A
1007-7111(2012)05-0062-03
2012-03-30
刘峤(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