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古代藏书文化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2012-08-15李荣菊张莉
李荣菊,张莉
弘扬古代藏书文化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李荣菊,张莉
当前,在高校弘扬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有助于推动大学学风建设。中国古代藏书文化内涵丰富,古代读书人爱惜图书、传承文脉的美德和立心立命、人文教化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呕心沥胆、炳耀汗青的人格诉求等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基于大学学风建设的古代藏书文化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的意义和作用。
学风建设;大学精神;古代藏书文化;内涵;作用
学风是大学的灵魂,良好的学风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学风既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态度和原则,又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即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范。大学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传统藏书文化及其教育活动,对于当代大学营建良好的学风的重要性。
一、开展古代藏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全面繁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同时,全球化的浪潮和网络文化等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高校成了没有围墙的阵地,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网络等现代传媒影响着大学生。各种社会弊病也传染到大学校园,导致许多大学生人生目标模糊,理想空虚,精神萎靡,思想苍白;他们每日虽然游走在校园,但毫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毕业和就业的压力下,他们或许会勉强拿起书本,但大多是临时抱佛脚,把学习仅仅当做敲门砖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只能造出挣钱的劳动工具,却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大学教育作为一种“成人”教育,要实现的是学生人格的成熟和精神的独立;要使学生走出校门时,真正意识到“人”的价值和意义,明白人生的目的和方向。因此,必须加强学风教育,彻底改造大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努力把自己锻造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大学学风建设与藏书文化教育是两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我国藏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古代藏书家收藏整理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保存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对于文明的传承有着巨大的贡献。几千年的藏书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值得认真总结,继承借鉴。当前,在高校很有必要通过传播优秀藏书文化来推进大学学风建设。
二、古代藏书文化的主要内涵
古代藏书活动对于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传播知识都离不开图书,宋明理学的兴起就和书院藏书发展同步。古代藏书活动不仅为后代收集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文献,也促成了藏书和求知风尚,推动了传统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交流。古代藏书文化精神同样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营建良好学风。因为古代藏书文化传统“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我们民族和国家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而丰富浩瀚的文献典籍所承载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早已植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1]。古代藏书活动中所传承的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爱惜图书,传承文脉——读书人美德与民族风尚。“珍惜字纸”是古代中国的优良传统。藏书者对书籍极度珍爱,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完美,以至形成了图书崇拜现象。爱惜图书是读书人的美德。如《颜氏家训》倡言“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宋代的司马光“所读之书终身如新”。藏书家将拾残补阙当作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他们保管、修补、装潢书籍,千方百计搜访集全,这对珍贵稀缺版本的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常在已有藏书基础上,通过辑佚、著述、编辑等途径再造经典。如曾在《永乐大典》中辑出数百种失传书籍,实在是难能可贵。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大型类书,通过古代藏书全面清理和总结,基本实现了知识分子的“儒藏”理想。
其二,立心立命,人文教化——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对藏书的爱惜实质上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典籍人文教化功能的认可。《易》的“贲”卦彖辞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代社会所尊崇的礼仪规范、法律制度无不是“人文”之表现。对于典籍的保护和传布,就是弘扬和传播人文精神。清乾隆时周永年创“儒藏”之说,集资创办公共藏书处,凡有志乐善者,“或出其家藏,或捐金购书于中”,“力不论其厚薄,书不拘于多寡”,使穷乡僻壤寒门士子有书可读。乾隆皇帝曾言其编修《四库全书》之目的如张载所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历代读书人和藏书家未尝不是如此抱负。清代黄俞邰、周雪客因无力刊刻,挑选家藏罕见珍本96种编成书目,联合向社会公告征求刊刻者,这就是著名的《征刻唐宋秘本书目》。响应甚众,许多名人都选择了珍籍刊刻,这对典籍流传贡献极大。
其三,呕心沥胆,炳耀汗青——知识分子的人格诉求。司马迁在 《史记·六国年表序》中感叹:“《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历代藏书家为藏书付出了极大代价。当历史上出现诸如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样极端专制时期,许多读书人冒着生命危险和统治者焚书、禁书相对抗。文化典籍渗透着圣哲的心血,宋代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序》中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古代藏书楼名称或寄托胸中块垒,或仰慕前贤先人,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浙江湖州南浔嘉业堂由于溥仪曾赐给刘翰怡家“钦若嘉业”九龙匾额一块,故以“嘉业”名楼以示荣耀。清代藏书家国英认为藏书“子孙未必能读,即使能读,亦何妨与人共读”,藏书楼遂命名“共读楼”。清人张海鹏认为“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读书只以为己,刻书可以泽人”,强调了刻书泽人的巨大价值。许多藏书家还自觉将图书无偿捐给公用藏书楼或者国家,显示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爱国情怀。
三、开展古代藏书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各种材料制作的各种图书,保存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最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精神成果的就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的文化典籍。中国古代典籍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到了巨大贡献。古代藏书文化虽然是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生成的,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极其丰富的一部分。现代图书馆延续着藏书文化的历史,弘扬着古代藏书文化的人文精神。因此,开展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教育,对于大学学风建设,对于大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因此越来越需要深入挖掘古代藏书文化这一宝藏。从文化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和弘扬古代藏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既可以切实地总结中华民族爱书、读书、治学的文化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也可推动大学学风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大学学风建设中,古代藏书文化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彰显大学精神,激发理想追求
《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这里说的“大学”非今日之大学,但其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思想却和今日的大学精神不谋而合。大学精神贵在创新,正如《礼记·大学》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师生每天都要追求除旧布新,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做新人。创新的智慧来源于经典,创新的能力来源于学习。因此,对于现代大学而言,良好的学风既是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有助于师生养成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风尚。唯有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自强不息,方能实现大学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传统文化内涵建设,培育优良校风
大学应该是有围墙的,应该有无形的文化围墙。“推倒大学围墙,实际上是大学精神的自我否定,它可能最终取消大学的存在权利。”(《岭南文化时报》1995年3月28日)围墙内外就是大学与社会的境界之分。在文化围墙之内,要努力加强大学内涵建设,这也是大学价值和魅力之所在。若其不然,大学将会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没有区别。现代大学内涵极其丰富,融汇了中西方大学精神的要义,也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大学之道,育人为本。兼容并包,崇尚民主。推崇创新和批判精神,关注社会和民生事业。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张扬“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本精神。惟其如此,方能不负大学名号,优良校风也就不难建设。
(三)弘扬藏书文化,实现人文与科学精神结合
科学和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精神的要义。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在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同时,应该加强人文精神的塑造。陈寅恪昔日曾在《我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中指出“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但目前有些高校却过分注重科学教育,突出工具理性,过分强调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这固然是由于就业率和招生生源等因素影响,但有时候也和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有关。科学精神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科技不能以阉割人文为代价。现代西方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对博雅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优雅艺术的化育。现代高校对人文精神的诉求,应该是追求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继承传统治学精神,推动学术研究
古代藏书与传统学术研究紧密相连。藏书家通过图书收藏、整理、分类和编目来做学问,他们在版本学、目录学、辑佚学、校勘学、辨伪学、考据学等诸多治书之学方面做出了不朽贡献。有学者认为:“古代藏书楼之所以享有显著地位并不断衍化发展,一则是统治者把它视为推行文治的工具,另则是它在当时已成为独特的科学、教育、文献收藏整理的综合体,这是当时任何机构都不能替代的。”[2]大学学风建设要求教师必须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爱岗敬业,形成良好的教师风范,同时整治学术腐败,严格学术规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活动。
四、借助图书馆阵地,加强藏书文化教育
大学图书馆是一个文化标志性建筑,也是大学精神营建的物质依托。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宝藏、知识的殿堂、精神的家园,它承担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图书馆在大学学风建设这部重头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开展传统藏书文化教育,发挥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迫切需要浓厚学术氛围的新建本科院校,藏书文化教育更要发挥引领风气,振奋学风,激发科研进取精神的重要作用。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和大师,也要有“大”字书写的图书馆。除了宏伟的建筑、优良的设备、浩瀚的藏书,图书馆还应该具有高度人文化的生态环境,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具有充沛的人文精神。
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图书馆这块阵地,积极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热情,这是优良学风营建的必要的条件。高校图书馆在做好日常工作同时,要多种形式开展古代藏书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典籍知识方面的咨询服务,加强阅读指导和古代藏书知识的网上传播,把馆内展览陈设、日常讲座和网上专题结合起来。要有意识地增加藏书文化图书的馆藏数量,开展有关藏书文化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介绍古代著名藏书家的典型事迹,展示古代优秀典籍的收藏价值和编撰过程,宣传古代藏书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古代藏书家的人文精神等。
总之,现代大学是由人类文化浇铸而成的,是先进科学技术与深厚人文积淀的结合体。如果只重视知识传播,忽视人文底蕴,就不利于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建筑和馆藏的物质载体的形式之下,通过富有人文特色的藏书文化知识传授,提供富有人文关怀的优质服务,这将极大促进大学学风建设,最终实现大学教育的远大目标。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学精神的内涵将不断深化,但大学营建良好学习风尚的基本要求永远不会改变。因此,高校要努力建设良好校风和学风,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度融合,建构广大师生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
[1]黄爱平.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与图书编纂[J].理论学刊.2006(10).
[2]王惠君,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78.
G252.1
A
1673-1999(2012)04-0156-03
李荣菊(1967-),女,河南南阳人,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莉(1973-),女,重庆涪陵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
2011-12-15
重庆科技学院教改课题“基于高校学风建设的中国藏书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