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宏观调控应对复杂因素
2012-08-1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全球金融市场开始新一轮震荡,本月初希腊、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主权债券收益率普遍上扬,欧元区多国政局不确定性加大,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已成定局,衰退可能加剧。由于担心欧元区债务风险以及经济衰退可能通过金融系统和贸易渠道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造成威胁,近日欧元、石油、黄金出现暴跌,美元、美债上涨,资金重回避险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状况较2011年第四季度有所改善,但复苏乏力,未来还将面临严峻考验。
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也大多弱于预期,表明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风险正进一步加大,前期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两大因素正在减缓或消失。一是经济增速提振的商业库存增长将开始逐渐消失;二是消费开支的增长已经超过收入的增长,意味着美国消费者正在通过储蓄借贷来增加消费开支。更重要的是,美国“财政悬崖”的负面冲击将开始显露,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的许多财政刺激计划将在2012年陆续退出,这将进一步加大美国经济下行压力。201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债务高达7.6万亿美元,其中G 7国家今年到期的主权债务总额约7.3万亿美元,再将利息计算在内,全球主要经济体今年所需的再融资规模将超过8万亿美元,发达国家主权债务的后续影响可能严重困扰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4月份的经济数据中,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7%,环比上涨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8%,环比持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环比下降0.1%。近年来物价上涨有劳动力成本推动的因素,也包括输入性的通胀压力,主要是油价、铁矿石价格等能源、资源因素。这些来自国际市场的连锁反应,对我国国内物价上涨起到推动作用。物价水平加速上涨的态势虽然得到遏制,但是依然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个体运行和决策保持着一定的压力。
在多种复杂性因素交织的外围环境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只有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才能够既保持自身稳定同时应对外部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持续多年快速增长的经济显现出结构性矛盾:粗放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急需升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面临着调整。与之相应的是,全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不同群体改革需求不同,很难用单一改革菜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从现实情况看,重要的是把握收入分配体制、国有资本配置、资源要素价格、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税体制、政府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使改革在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国内外交织的复杂性因素给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准是要考虑内外部需求的变化,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延续性,还应有冷静审慎的观察,科学评估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形势,在政策工具使用上把握分寸寻求平衡。
宏观调控要防范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困境,引发中小企业大量停产半停产和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防范高物价、高租金、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使居民消费过度“挤出”和投资过多“退出”,进而造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形成经济下行过快的潜在风险;防范民间借贷纠纷高发和地方债务引发银行坏账的潜在金融风险,我国地方负债虽然总体未超过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但在土地财政收入缩水、保障房建设又添新债的背景下短期还本付息压力依然较大,迫切需要依法管理地方融资平台、重组地方债务,防范地方债务违约引发银行坏账风险。
努力寻求经济增长的平衡点,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需要与供给、逆向调节与顺势而为的关系,以“稳增长”为主要目标,以“扩内需”为主攻方向,以“调结构”为重要着力点,以“惠民生”为根本目的,以“促改革”为实现路径。不断提高要素投入效率,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