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

2012-08-15韩风春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文明生态

韩风春

(中共莆田市委党校,福建莆田351100)

浅议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

韩风春

(中共莆田市委党校,福建莆田351100)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提出的战略目标,建设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关怀的一致性主要在于: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有利于促进人对征服自然能力与保护自然能力的平衡发展;就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而言,有利于促进人的社会竞争能力与社会合作能力的协调发展;就人与自己的关系而言,有利于促进人从自觉到自由的超然性发展。鉴于建设生态文明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说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生态文明;人的全面发展;内在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无疑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关怀——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在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最根本的东西——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马克思同时强调,人发展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2]在笔者看来,人的全面性关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促进人从上述三方面的关系中获得解放,并相应地在三个维度上获得全面发展。

一、有利于促进人对自然能力的平衡发展

毋庸赘言,人要想发展,就首先必须活着;而要想活着,就必须不仅借由一定的物质基础来满足其吃、穿、住等基本需求,而且还必须通过对其生态需求的满足来为其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之所以如此,是由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的:一方面,自然界 “……是我们人类 (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3]222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384简言之,人是一种依赖于自然物质——物质生活资料与自然生态环境——而生存的自然存在物。

然而,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还是能思想的自然存在物。[4]对此马克思进而断言:“真正的人 = 思维着的人的精神。”[5]第56页脚注事实上,正是人的意识性,构成了相对于自然而言的人的本质。相应地,在与自然相对立的意义上,人的本质力量无疑就是在意识的支配下改造自然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能够 “……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已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6]46马克思与恩格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称作劳动;在他们看来,人们正是通过劳动 “……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3]383的。

一般而言,人借以自然界所意欲实现的目的可分为最近的目的与较远的目的。人最近的目的就是满足当下的物质需要与生态需求,而较远的目的则是物质的持续供应与生态环境的持存。可见,服务于人的目的的支配自然的劳动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对生态自然进行征服与索取。事实上,根据人对自然作用效果以及进行物质交换方向的不同,可将人的劳动对自然的改造分为征服与保护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人通过对自然的征服来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借由对自然生态进行保护使之处于宜居状态,以为人的生存提供生态基础。这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征服关系以及人对自然予以保护的关系两个方面;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人对自然作用能力——征服自然的能力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平衡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应对现实挑战、回答时代课题而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具体步骤:“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7]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主张将自然生态置于价值中心地位的生态中心主义,而是旨在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也不是以传统的方式实现发展,而是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借由“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来实现发展。简言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借由节源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可见,建设生态文明,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维持自然环境的宜居与持续,从而为人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与生态基础;能够兼顾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够使人之征服自然的能力与保护自然的能力得以同步提高,从而促进人对自然能力的平衡发展。简言之,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二、有利于促进人与其社会能力的协调发展

事实上,人的生存不仅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础,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这是因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还是社会存在物,“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8]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断言,人的生命的生产 “……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6]80人的自然关系与其社会关系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人的自然关系是其社会关系的基础,因为构成社会的人首先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另一方面,人的自然关系是以其社会关系为中介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1]83

同时,人的发展不仅需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和谐。因为人的生产活动在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只有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生产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目的才能顺利地实现。就我们的论题而言,应对生态问题作为当今最紧迫、最宏大的一种生产活动,只有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借由人们的同心协力、协调一致,才有望得以有效开展;而只有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才有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维度上,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界定为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55。相应地,人的本质力量就在于人以其社会活动对他人及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一般而言,据其社会效果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可将人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手段或方式划分为竞争与合作两种基本类型,而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则可分为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两种基本社会关系。其中竞争关系是一种体现社会效率、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关系,而合作关系是一种要求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关系。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通过协调运用竞争与合作手段、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实现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实践能力的发展。

不难看出,建设生态文明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基础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生态文明的第一要义是文明,而文明的进步无疑是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相联系的;因而,建设生态文明无疑能够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而生态文明的新意在于对社会公平——尤其是生态公平——的强调。生态文明在两重意义上强调生态利益的公平分配。在共时的意义上,它强调实现当时代人在生态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在历时的意义上,生态文明强调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7],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生态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毋庸赘言,生态文明所强调的生态利益公平分配为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倡导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社会实践条件。如前所述,生态文明是一种主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文明形态。在建设文明的实践中,经济发展进程无疑能够使人们的竞争能力得以提高与发展;而生态保护进程则能够使人们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决定了生态保护是一个绝非一个地区或部分人群能够独立完成的宏大事业,需要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阶层的共同参与与密切合作;在人们的交往合作实践中,其合作能力势必能够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样,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进程的协调推进,人们的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必将得以协调发展。

可见,在社会维度上,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三、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超然性发展

毋庸赘言,人的发展在根本上终归为人的自身发展。鉴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6]55性,人的发展无疑又是在对外界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相对于人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与自由性,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在量上的自觉发展,在质上自由发展。

如前所述,人的实践活动首先表现为一种在意识支配下的自觉活动。人的意识活动通常是具有功利性——基于需要—满足的二元对立性——的活动;正是人之趋利本性的驱使使人得以实现在量上的自觉发展。在这里,人的自觉发展就是指人类通过消费对其需要的不断满足而实现的多样化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5]326这就是说,人的需要是多样而广泛的。事实上,人之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正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根本特征之一。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5]32正是在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与满足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提高与发展。

然而,在工业文明的物本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物与物的关系,人的价值被物的价值所取代,人的社会地位是以其消费水平来衡量的,从而势必导致奢侈肆虐,畸形消费——灰色消费和黑色消费——盛行。[9]这样导致了两种后果:其一是消费无度化,在过度消费引导下的过度生产,致使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与侵夺,势必会引发生态危机;其二,尤为严重的是导致了消费单向化——物质化,使人们沉迷于物质消费,而忽略了人的多元化需求,忽略了人对内在精神的追求与道德水平的提升,由此成为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人。

与之相对,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消费观主张采取“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模式”[7]。不难看出,在其首要的意义上,这种消费模式是一种节约模式,借其能够节制不必要的浪费,节约自然资源,从而缓解生态危机状况;在其引申的意义上,它无疑又是一种转化模式,不是要禁欲,而是倡导需求多样化——将单向化的物质消费多样性转化为适度的物质消费与必要的非物质性消费结合的混合消费。在借由人的混合性消费对其多样化需要的不断满足中,人得以克服自己的片面性,进而实现多样化发展。

人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应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在质上的自由发展,就是指人在生态伦理的引导下所实现的超然性发展。在这里,所谓生态伦理,就是指人类在从事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在处理自身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时所遵从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与调解原则。

一般而言,生态伦理具有两重蕴含。其一,在自然维度上,生态伦理是指生态正义。在这里,生态正义是指人不应将自然生态视作自己的奴隶,而应视作与自己平等的道德主体,并对其予以道德关怀与尊重。在一意义上,人发展的超然性在于其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类的利益是一切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的依据;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权利的主体,自然中其他万物是客体;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必对对自然万物负有道德责任。可见,这种道德观念仍圄于主—仆二元对立,因而还没有从与自然的观念关系中获得解放。而生态伦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之核心理念,将自然视作“人的无机身体。”[6]45因而能够做到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时,“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3]383—384而是将之视作与自己平等的道德主体,从而使自己从主—仆关系中超脱出来,进而从与自然的观念关系中解放出来。其二,在社会维度上,生态伦理是指生态公平。在这里,生态公平是指在人们的生态实践中,将他人视作与自己平等的道德主体,视作与自己一样的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实现自己发展的手段。在这里,发展的超然性在于人摆脱了个人主义的束缚。个人主义将自己的利益视为一切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的依据,而将他人与社会视作实现自己目的与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因而,个人主义者在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倾向于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漠视社会道德责任。可见,这种道德观念还没有从与他人及社会的观念关系中获得解放。而生态文明所蕴含的生态公平观念,一方面提倡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生态利益,从而将同代人视为与自己一样的利益与道德主体;另一方面强调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生态利益,从而将后代人视作自己生命的延续。

人从与外界——自然与他人——的观念关系中解放出来,也就意味着人从自身的观念关系中解放出来,形成了超越于人的实然关系——与自然及社会的现实关系——的超然性观念。在这种超然性观念指导下所实现的发展,就是人的自由发展。

总而论之,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促进人从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全面关系中解放出来,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9]欧阳志远.最后的消费——文明的自毁与补救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32.

On the Inherent Un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HAN Feng—chun
(Fujian Putian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Putian 351100,China)

As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of the Marxism political party,the consist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which is the ultimate value of the Marxist care is as follow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ability to conquest nature and protect nature;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an,others and society,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operative ability;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himself,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ing above worldly development of people from conscious to free development.In view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we can say tha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re inherently unit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inherent unity

B82-058

A

2095-042X(2012)03-0001-04

2012-03-28

韩风春 (1962—),男,福建莆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刘志新)

猜你喜欢

马克思文明生态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