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于书法 精于刻画
——评王亚平书法篆刻艺术
2012-08-15邓凯
邓 凯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江苏常州213164)
长于书法 精于刻画
——评王亚平书法篆刻艺术
邓 凯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江苏常州213164)
王亚平作为一位艺术家,在书法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上能既继承传统,传续了经典,又开创新意,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紫砂的塑造和刻画上善于博采东西方雕塑的长处,吸收借鉴,汲取养分。他的艺术成就关键在于创新,他创新性地把文字刻画在紫砂材质上,为中国书法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为紫砂雕塑成现了图画美感和文学意境。他找到了书法艺术与紫砂雕塑的完美契合点,将两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有个性有创造,并不断走向自由创作的境界。
书法;紫砂雕塑;艺术创新
王亚平 (1952—),又名海珠,江苏金坛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孔雀咖啡具》、《陶艺挂盘》等。其作品《方正系列》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汉字书法是一门内容完全变成了形式的艺术。[1]书法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起着思想传承、文化传播、艺术传递的重要作用。从古至今,中国书法始终面临发展的问题,历代先贤都曾为谋求书法艺术的发展而探索、追寻、变法。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这正是所谓的艺术时代性。而注重融通是现代人的特点。[2]工艺美术大师王亚平坚持纵向学传统,横向看世界,结合现代字体设计、平面、立体构成、雕塑造型等,从中找到了传统书法刻画与现代紫砂雕塑的契合点,并把两者相结合,创作出形式独特的艺术作品。
一、笔意纵横的书法韵致
王亚平书法以篆、隶见长,其书,碑帖融合,在遒劲的骨力之中,构体险峻奇变,金石意气,风格厚重质朴,格体旷达,笔致凝练劲爽,雄浑博大,布局简约疏朗,厚重峻峭之气处处渗现。沉雄洒脱中寓凝重、老辣、恣意之感。无论结体还是线条,均不加修饰而一任自然、不失端庄。他注重线条、墨色的丰富变化和结字的腾挪跌宕,着意点画的纵横交错,和情感、本性的流露。其作品常给人以浑厚洒脱之美,以博大沉雄的力量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张扬突显出时代精神。其落笔作书之际,点划纵横,圆中寓方,枯润相间,枯淡求畅而不失其庄,浓重求润而不失其趣,笔墨间有时苍雄若古,老成见拙,有时沉着华滋,飘逸出新。由于其长于篆刻,不免也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书法富有金石气,有了鼓磬角鸣的韵律和刚健勃发的生机。其书无论是巨制匾额还是尺短小品,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朴厚、开张、真率的仪态,散发出浓厚的雄健气象。
王亚平是一位有思想的当代艺术家,他注重的不仅仅是古老的书法本身,更为关注的是时代的气息和当下的艺术美感。他对书法的笔法、章法、字法、墨法以及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的创新运用和选择,使他的艺术表现力不断有新意。正应了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所说的“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
王亚平书写时常选用硬毫笔、兼毫笔,或专用枯枝,用墨焦浓。下笔时善用钢劲果敢之力,寓阳刚洒脱之气,运笔中时快时慢,腕动有疾有缓,入笔较重,走笔流畅,去笔较轻。在结字安排上,上重下轻,左重右轻,重处紧密、轻处畅达,骨正气满,平正劲实,点画厚博,棱角方正,稍带隶意,字形端庄,一字多形,一字多象,依字表形,寓意赋象,形象交织,美轮美奂。章法上突出行有间距,纵有联系,紧处密不透风,宽处疏可跑马。气势上强调:整篇和谐,气势贯通、凝心聚意,意在笔先、纵横有象,给人以气势奔放,洒脱恣肆之感,这需要一个书家具备十分娴熟的驾驭笔墨的能力,而亚平写来似乎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王亚平学书不忘研习,其对名家作品,无不揣摩细品,做到铸熔百家,取其精华,汲取营养,以为其用。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王亚平正是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他学颜世家庙碑的锋绝剑摧,惊飞逸势;学大唐中兴颂摩崖刻石的气势磅礴;学李玄靖碑的冲和淡远之韵;学祭姪稿的道劲秀挺,古意盎然。先后研习过: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柳公权、元朝赵孟頫的章草。研究过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及《书史》、《法书考》、《翰林要决》等经典书法理论。这些研究滋润了他的学养,丰富了其创作,为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貌理清了正脉。
二、开朗刚劲的雕琢情怀
在21世纪的艺术语境中,艺术创作追求石涛所提倡的“笔墨当随时代”。因为只有追随时代的创新的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新联系,而创新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3]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一个时代的文化要依靠这个时代自身的创新去发扬光大,时代的艺术则要依托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去灿然呈现。在王亚平的艺术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创作上的常变常新,他将汉字书法的平面构成和紫砂雕塑的立体构成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整体观念摆脱了受限于多变的字形的无规律的变化,通过汉字的平面设计和雕塑的立体设计把两者融合到紫砂这个载体上形成的,从而对紫砂雕塑赋予了新的含义,扩展了紫砂的表现力。艺术家所以是艺术家,就在于他能够把握自己,发挥所长,激发智慧的火花,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4]
如果说陈蔓生的紫砂壶十八式,是把紫砂器皿从单一的茶具用品延伸为文玩之品的话,那么王亚平就是把紫砂作品拓展成为了艺术品,真正地显现了紫砂艺术品的本质。王亚平的作品构思灵巧,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形式感强,其以紫砂为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书法的表现作为造型要素,按照表达的内容,在点、线、面、对称、肌理等要素的综合考虑下,构成了新颖多变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盘、罐、碣、柱,还是紫砂茶具,他都能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创作,通过激活传统并推陈出新。在“结体”上把汉字的笔划、部首进行重构,将其变形、移位、重组,形成一个全新的表意符号;在“章法”上将绘画的虚实对比、均衡呼应等构图规律应用到创作中。此外,他还将绘画的色彩、构成等引入紫砂雕塑中,以制作成与主题相符的完美器型,覆以刻画,烧结而成。王亚平通过寻找书法文化与紫砂艺术表达形式的黄金契合点,通过将几者结合,使得其代表的中国符号可以转化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看得懂的艺术语言。
例如在王亚平应邀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紫砂雕塑中,“博”就是一个巨大的单字造型雕塑,这个三维立体书法“博”字,既建立在中国式的传统造型和雕塑艺术的精髓基础之上,同时又以震撼的力量使得书法艺术的表现转向当代,巨大的空间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极致的笔墨。对于这个巨大单体“博”字的内在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字的识读意义,是一种完全被精神化的从具体的书写中抽象出来的视觉传达。这个“博”字的作品,充满了世界艺术博大的含义,承载着现代的人文意识,他能用这种最具东方文化魅力和典型代表的书法形式,宣传世博精神,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和书法的特殊价值,给我们视觉震撼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精神获得升华,并伴随着世博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博大情怀,这种情怀是他博大心胸和搏击艺海境界的完美体现。
王亚平赞成潘天寿先生倡导的“艺术不在绝,而在通”,对艺术已触类旁通,他把书法与紫砂雕塑完整地融为一体。走艺术之贵,贵在融通和互为体现的创新之路上。他认为:“书法艺术是具象也是抽象,是字也是画。”就这个意义而言,他的紫砂雕塑与他的书法作品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已然融合一体。他体现在紫砂上的书法既是书也非书,他的字是字也非字,是雕塑也非雕塑,已经进入了超越单个艺术表现形式的境界。作为当代的书法家,不能仅仅面对狭窄的平面私宅空间,书法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喧嚣的公共空间时代,这个公共空间的时代是时代给书法家的一个巨大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大的机遇。面对时代的机遇,他的陶刻书法,更富于图画的美感,是一种变化极尽的造型艺术,是其思维的痕迹,也是人类当代形象思维创造力的记录和证明。相同的字体通过不同的变形,可以产生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变化与创新使得广泛吸纳各种视觉艺术表现手法具有了可能性。
韩美林说“要有个性,这才叫艺术。”就王亚平的紫砂艺术而论,在继承传统,遵循前迹的基础上能“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固然不可或缺,但是,能不能“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则显得更为重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能够“打进去”就可以安然成名,若再能够奋勇“打出来”则可卓然不俗,自成一家。王亚平的艺术作品显然已经“打出来”了,已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其最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其独特的个性美。给人的感觉总是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有强烈的自我个性流露。在艺术造型上反映为朴实典雅,崇高挺拔、博大简洁,卓然正气,装饰性强,把古拙的意趣与现代的审美的追求统一起来,铸高古雄浑和现代闲适于一体。凭借深厚的学养和笃实的艺术根基,王亚平在追求表现厚重劲实的同时,更蕴涵着洒脱果敢之气。散发出坚毅、雄浑、质朴中带有几分儒家厚德载物的审美意蕴;纵横肆意、张弛有道的潇洒中又有些许与道家文化息息相通的上善若水的艺术气息;在充分利用紫砂的质感、肌理表达简约古拙,大巧若拙,仪态端庄的雄健大气中,具有力的膨胀和量的巨大。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天人合一、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王亚平紫砂雕塑的一个特点是造型上具有具象性。一如西方的雕塑般,强调体积、空间和块面,有较强立体感,他的紫砂雕塑作品可以全方位观看,它们使王亚平的紫砂刻画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完整,是六面构结的一个整体,因而更具雕塑感。其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往往采用或阴或阳的线刻汉字和平面性刻画高度相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注重线条的节奏和汉字笔画的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是其经过仔细推敲概括凝练而成的,着意带有金石刻画之迹和枯枝劈柴之痕。在平面的布置上还常运用皴裂的阴刻线条来表达特定效果,造形与视觉效果的平面性较强。简练、明快,流畅,寓意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刀如风、一气呵成、痛快畅爽的艺术享受。刻画的背景则一般采用紫砂的原有肌理,或只做简单的浅刻处理,不求空间深度,而把重点放在字形的意象表现上,在其之上精心上釉赋彩或粉饰处理。其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则是往往用字体的夸张、变形来强调字的神韵、意味,是作者对字义的理解,所注重的不再是字的准确比例和原有结构,而是从艺术效果出发,展示其艺术感染力。这样就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字意的特征,给人的印象更深刻,也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追求雕塑表达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使艺术创造更纯粹。采取“因字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紫砂的肌理,通过“随类赋釉”形成糙与精的对比,加工的器型有圆、有方、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雕、浮雕、线雕并施的语言,上可朔至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下可在现代雕塑造型中见到。我们今天来欣赏亚平的紫砂雕塑刻画,既需要运用中国式的东方审美眼光,也需要具有世界的现代艺术境界,才能体会出个中韵味和美感要意。
三、创新融通的艺术风貌
这种哲学理念带来的艺术风格几乎渗透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之中。王亚平的艺术作品既继承提炼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又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髓,把写实、夸张、抽象、写意、印象等诸多艺术手法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表现上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段,形成了颇有表现力的作品。欣赏王亚平的艺术作品,我们会发现他无论是运笔走势的布控还是在紫砂雕塑与书法艺术的思维意识整合,都显示了其娴熟的艺术功力。意境深邃高远,内涵丰富宽广,自然而然的实现了景致与情怀,传统与个性的和谐统一,凸现了他对艺术宽博壮阔的审美意象的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他多年来临池不辍,追求继承和发展的完美结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标志着其艺术风格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形成了亚平风貌。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艺术和艺术化的生活是人类追求的一种存在方式,通过艺术的普及和实践,把生涩、玄奥的艺术转化为大众的可感知的可以触摸的艺术品,是王亚平所追求的。
一个艺术家的技巧和艺术功力往往在形式美中体现出来。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对比统一是形式美的主要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强烈对比的踪影。比如:在王亚平的作品中,黑与白,阴与阳、强与弱、密与疏,滞与畅,松与懈,浓与淡,重与轻、深与浅、破与立、实与虚、粗糙与平滑,浓釉与淡饰,有序与无序、奇正相生、起伏相背,于参差中求平正,在险绝中寻笃实,寓对比中谋和谐。在这些对比中,体现了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强烈的个性张扬,作为一个统一体达到了充分的和谐。
书法有成,篆刻就有了好的基础。王亚平在紫砂上的刻画上,汲取了传统民族艺术的精华,上取鼎彝,下挹秦汉,融古玺、碑拓、封泥于一炉,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创新,刀法讲究,冲切结合,正偏相依,走刀轻重徐疾有韵味,刀痕间宽窄长短有变化,在线之两侧留下粗细波折之形,有种自然的断裂痕迹,表现为粘连断续,虚实互现,取裁有方,因势利刀,冲切自然,仿佛天意造化使然,有种源于天成的感觉,达到了夺人眼目,摄人心魄的境界。面对作品观其全貌,正所谓有种“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的永恒境界。
王亚平对自己的艺术的风格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艺术风格很重要,表现艺术风格最为直接的形态是艺术形式。当下,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通过形式上的吸引眼球,才能给大众留下记忆上的深刻,再加上耐人品味的文化价值,才能谈得上艺术风格的确立。当然,仅有在形式上求奇搞怪,以收眩目之效,可能与大家对风格的期待相去甚远。风格需要文化的内涵,需要艺术的表现,需要精神的支撑,需要表里统一的和谐包孕。
[1]洛 齐.书法与当代艺术——世纪末的最后碰撞 [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
[2]刘宗超.中国书法现代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56.
[3]邓 凯.创新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0:5
[4]洛 齐.书法主义文本[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7
Being Good at Calligraphy and Skillful in Cutting——Comments on Mr.Wang Ya—ping’s Seal Cutting Art
DENG Kai
(Academic Affairs Office,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Changzhou 213164,China)
As an artist,Mr.Wang Ya—ping not only inherits traditions and renews classics,but also develops new ideas and forms his artistic style in cre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calligraphy.In particular,Mr.Wang embodies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s by absorb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sculpture in the modelling and depicting of purple sand.His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lies in creation,which is fully demonstrated in Wang Ya—ping’s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calligraphy to purple sand material.This has added to a new manifestation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resented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literature conception.With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alligraphy and purple sand sculpture,Wang Ya—ping displays a new look of his unique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artistic style,and will hopefully move towards a new level of free creation.
calligraphy;purple sand sculpture;artistic creation
J505
A
2095-042X(2012)03-0074-04
2012-04-16
邓 凯 (1963—),男,江苏常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意产业研究。
(责任编辑:朱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