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川集》版本研究

2012-08-15张慧琼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唐氏刻本文集

张慧琼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商丘476001)

《荆川集》版本研究

张慧琼1,2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商丘476001)

唐顺之是明中叶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家,“唐宋派”的领袖成员,在明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荆川集》是他最重要的一种诗文别集,收录保存其平生绝大部分诗文作品,是研究其生平与创作的基本材料。通过翔实的文献考索得知:《荆川集》有嘉靖本、万历本、康熙本、光绪本四个版本系统,它们有前后承继的渊源关系,其卷数和收录作品的数量随年代推移成增加趋势。根据对四种版本的考辩,综合比较,笔者认为明万历元年 (1573)纯白斋刻本是目前《荆川集》较好的版本。

唐顺之;荆川集;版本;考述

唐顺之 (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是明中叶文坛影响重大的文学家,诗文别集《荆川集》因其号“荆川”而称名,是他最重要的一种别集,收录保存其平生绝大部分诗文作品。唐顺之是现行文学史上所谓“唐宋派”的重要领袖,诗文创作在明代自成一家,尤以古文著称,《明史·唐顺之传》称其“为古文,洸洋纡折,有大家风”, 《四库全书总目·荆川集提要》谓其“在有明中叶,屹然为一大宗”。唐顺之在文学批评方面亦有值得称道的独到思想,尤其是“本色论”很具影响,而且他的诗文创作实践了“本色论”;他还于学无所不窥,学术与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晚年北出塞、南抗倭建立壮烈功业,其经历作为创作素材纪入作品。《荆川集》是研究其生平、创作及学术的基本材料,亦是编辑其全集的重要依据。

唐顺之是一代大家,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对全面研究唐顺之至关重要的诗文别集迄今却无人研究、整理。笔者曾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图书馆,遍览书目,广搜众本,基本查清了《荆川集》存世各本的版本情况。现不揣浅陋,拟就《荆川集》结集刊刻之经过和存世各版本之面目,作一简略考述,以求教于方家。

最早著录《荆川集》的是《明史·艺文志》,曰:“唐顺之《荆川集》二十六卷”。[1]其后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曰: “唐顺之《荆川集》二十卷,又《续集》六卷,又《奉使集》一卷”。[2]此两种书目所载《荆川集》的卷数与现存各种版本的实际卷数出入较大,且著录简略,语焉不详。对此,唐鼎元《唐氏先世著述目录》曾做过推测:“《荆川集》……三刻于万历己酉,公外孙慎行取《正、续集》、 《奉使集》合编为诗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而黄氏《千顷堂书目》载《荆川集》二十卷,《续集》六卷,《奉使集》一卷。《明史·艺文志》亦作《荆川集》二十六卷,盖指孙刻合诗文集、外集言之。惟云《奉使集》一卷,误。《明史》称《荆川集》二十六卷,亦指孙刻而又以其孙刻前《续集》并入言之”。[3]1唐氏所释似有道理,但至于到底何故,还有赖于对《荆川集》存世各版本寓目亲览,详细考索,究其原委。本文对《荆川集》存世各版本之面目多方考述,考证其版本系统,梳理其版本源流,考辩不同文献载录的出入,试图理清《荆川集》版本的系统、源流,订正讹误,比较不同版本的优劣,筛选出善本,为整理《荆川集》和编纂《唐顺之全集》做充分准备。

据文献考索, 《荆川集》主要有4个版本系统:

一、嘉靖本系统

嘉靖本系统因以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安如石刻本为祖本而称名。该系统所有版本皆是十二卷,故嘉靖本又可称为十二卷本。目前已查到的版本有以下:

(一)《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安如石刻本,王慎中为之序,此为嘉靖本系统之祖本。 《唐氏先世著述目录》[3]1、《唐荆川公著述考》[4]皆云:“《荆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为无锡安磐所编,王慎中为之序。”嘉靖己酉即嘉靖二十八年 (1549)。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录其版本特征: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鱼尾下镌“荆川文集”。版心刻有刻工姓名,如:何田 (卷一3、4页),何敖 (卷二8页)等。

卷端不著撰人名氏。

嘉靖己酉 (二十八年)王慎中《唐荆川文集序》,曰:“无锡安君如石子介慕君之学,得其所为诗文,汇而刻之,以与同好者共。安君之趣尚如此,岂凡人之所及哉?嘉靖己酉冬十月望晋江遵岩居士王慎中道思甫序。”

序后目录前收有《答王遵岩书》与《与卜无锡书》二文,目录每卷下刻有该卷所收诗文数量。

安如石,字子介,初名安磐,无锡人。唐顺之嘉靖十九年 (1540)削籍归里,有重望,教授于家,安如石负笈从唐顺之游。[6]嘉靖二十八年(1549),唐顺之尚在世,安如石为其师刻集,即《荆川集》初刻本。

(二)《重刊校正唐荆川文集》十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书林叶氏宝山堂刻本。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录其版本特征: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中缝鱼尾下镌“荆川文集”。

卷端不著撰人名氏。

嘉靖己酉王慎中《重刊校正唐荆川文集序》,序终落为“嘉靖己酉冬十月望晋江遵岩居士王慎中道思甫序”,镌“嘉靖癸丑书林叶氏武进梓行”。

目录后镌“是集因无锡板差讹太多,乃增删校正无差。谨告四方贤明士大夫君子须认此板三衢叶宝山堂为真。故禀。”卷十二后镌“嘉靖癸丑仲冬浙江叶宝山堂”。

根据上述版本特征可知,此本是浙江叶氏宝山堂于嘉靖三十二年 (1553)仲冬据嘉靖二十八年(1549)安氏本重刻,此为嘉靖本系统之二刻本。《唐氏先世著述目录》、 《唐荆川公著述考》云:“《荆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再刻于嘉靖癸丑,浙江叶氏据安氏本重雕,均为十二卷,即《四库全书》著录者是也”。

(三) 《重刊校正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金陵书林薛氏刻本,金陵书林薛氏据嘉靖 (1549)安氏本重刻,当为嘉靖本系统之三刻本。 《唐氏先世著述目录》云:“《荆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三刻于万历己酉。”《唐荆川公著述考》云:“《荆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三刊于嘉靖乙卯金陵薛氏。”嘉靖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 (1555)。《唐氏先世著述目录》印于民国二十年 (1931),《唐荆川公著述考》印于民国三十七年 (1948),两书皆为唐鼎元所著。由此看来,唐鼎元在《唐氏先世著述目录》中所云 “……三刻于万历己酉”是讹误,他本人在后来印行的《唐荆川公著述考》中做了订正。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载,此本藏上海图书馆。笔者曾赴上海图书馆查阅此本,然未见,所见为下文所述金陵书林薛氏据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金陵书林薛氏刻本的重修本。

(四) 《重刊校正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续文集》六卷,《南奉使集》二卷,《北奉使集》一卷,《敕命》二卷,《部剳》一卷,金陵书林薛氏重修本。根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录其正集版本特征: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鱼尾下镌“荆川文集”;卷一首页版框高20.6公分,宽14.4公分。

卷端不著撰人名氏。

嘉靖乙卯王慎中《重刊校正唐荆川文集序》,序终落为“嘉靖乙卯季春月望晋江遵岩居士王慎中道思甫序”,序后镌“嘉靖乙卯书林 刊印行”,空白处应为“薛氏”二字。

目录后镌“是集因无锡板差讹太多,乃增删校正无差。谨告四方贤明士大夫君子须认此板金陵”;卷十二后镌“嘉靖乙卯仲春 氏刊印行”,空白处应为“金陵薛”三字。

此本中的《续文集》六卷、 《南奉使集》二卷、《北奉使集》一卷、《敕命》二卷、《部剳》一卷,与《重刊校正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部分的刊刻时间 (明嘉靖三十四年)是不相同的。因为《南奉使集》、《北奉使集》是唐顺之出核蓟镇兵籍时及视师江浙时所作,而唐顺之到蓟北、浙江是在嘉靖三十七年 (1558)三月至嘉靖三十九年 (1560)四月间。①因此,《南奉使集》、《北奉使集》不可能刻于嘉靖三十四年,应该刻于嘉靖三十七年后。《唐氏先世著述目录》云:“《续集》、《奉使集》、《外集》当系公卒后,公子太常凝庵所补刊。”《唐荆川公著述考》云:“《续集》、《南北奉使集》则公在海上御倭时所刊。”以此推断,金陵薛氏在嘉靖三十四年 (1555)《重刊校正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本的基础上,于嘉靖三十七年后补刊了《续文集》六卷、 《南奉使集》二卷、《北奉使集》一卷、《敕命》二卷、《部剳》一卷,合为一书,是以称为重修本,当为嘉靖本系统之四刻本。

(五)《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明唐国达刻本。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录其版本特征: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象鼻内镌“荆川先生文集”,版心内镌卷次,卷端题“晋陵荆川唐顺之著秣陵振吾唐国达刊”。

王慎中《唐荆川先生文集叙》,序终落为“晋江遵岩居士王慎中道思甫序”;目录十二卷。

唐国达刻本没有题刊刻时间,序与安刻本同,可推测当在安刻本之后,但源于何处,限于史料缺失而难考其间渊源。

(六)《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后附清丁丙跋文,以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安如石刻本为底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藏南京图书馆。

(七) 《唐荆川文集》十二卷, 《四库全书》本,据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安如石刻本收录。《四库全书总目·荆川集提要》谓:“其集为无锡安如石所编,王慎中为之序”。

二、万历本系统

万历本系统因以明万历元年 (1573)纯白斋刻本为祖本而称名。该系统所有版本皆是十七卷,故万历本又可称为十七卷本。目前已查到的版本有以下:

(一)《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附录一卷,明万历元年 (1573)纯白斋刻本,此为万历本系统之祖本。根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录其版本特征: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鱼尾下镌“荆川文集”、 “荆川外集”、“荆川文集附录”。

卷端不著撰人名氏。

嘉靖己酉王慎中《重刊校正唐荆川文集序》,序终落为“嘉靖己酉冬十月望晋江遵岩居士王慎中思甫序”,序后镌“万历元年孟春吉旦重刊于纯白斋”。

目录十七卷。

《唐氏先世著述目录》云:“……三刻于万历己酉,公外孙慎行取《正、续集》、《奉使集》合编为诗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今上海商务印书馆照印入《四部丛刊》者是也”。前已考证三刻于嘉靖乙卯金陵薛氏,而非万历己酉。今《四部丛刊》影印本为明万历元年 (1573)纯白斋刻《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十七卷本,《外集》三卷。以《唐氏先世著述目录》所云推论,唐顺之外孙孙慎行“取《正、续集》、 《奉使集》合编为诗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即是明万历元年 (1573)纯白斋刻本或刊刻依据本,则孙慎行至迟在明万历元年(1573)就将其外祖父诗文收集合编为十七卷本。而孙慎行生于嘉靖乙丑 (1565),②至万历元年(1573),他才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即便早慧,一个九岁的孩子也不可能为外祖父收编文集,因此笔者认为《唐氏先世著述目录》所云“公外孙慎行取《正、续集》、《奉使集》合编为诗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为讹误。《唐荆川公著述考》云:“……至万历癸酉,公子凝庵取《正、续集》、《奉使集》合编为诗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简端有‘万历元年孟春吉旦重刊于纯白斋’云云。纯白斋者,凝庵公所自署也。今上海商务印书馆照印入《四部丛刊》者是也”。“凝庵”是唐顺之儿子唐鹤征的号,万历癸酉 (1573),唐鹤征三十六岁,为其父编刻文集是有可能的。唐鼎元先于《唐氏先世著述目录》云孙慎行编收十七卷本《荆川集》,后于《唐荆川公著述考》云唐鹤征编刻此本,看来他是后来发现了讹误,做了改正。

(二)《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附录一卷,清陈元龙批校,刘峙跋,以明万历元年 (1573)纯白斋刻本为底本。藏山东省图书馆。

(三)《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附录一卷,清丁丙跋,以明万历元年(1573)纯白斋刻本为底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藏南京图书馆。

(四)《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万历元年 (1573)纯白斋刻本影印。

三、康熙本系统

康熙本系统因以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唐执玉刻本为祖本而称名。该系统所有版本皆为十八卷,故康熙本又可称为十八卷本。目前已查到的版本有以下:

(一)《唐荆川文集》十八卷,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唐执玉刻本,此为康熙本系统之祖本。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载,此本藏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十四家图书收藏单位。根据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录其版本特征:

荆川集十八卷

明唐顺之撰

清康熙五十一年唐执玉刻本

十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

封面镌:“荆川文集二南堂藏板”。

卷端题:“武进唐顺之应德著六世孙执玉七世孙孝本少游八世孙敦化敦愫仝较”。

嘉靖己酉王慎中序,康熙五十一年唐执玉《荆川文集识言》。执玉曰:“旧刻先襄文公集十七卷、外集三卷,坊刻既失阙失,家藏旧板亦岁久漫灭,不复成书。壬辰岁,承乏浙之德清薄书之暇,与山阴刘子正谊订误补残,及儿子少游共相编次,正集十八卷,外集四卷。正在开雕,量移之信适至,为时匆遽,无暇细勘,仍不免于讹谬,而外集尚未授梓。”

卷末题“义务朱式端山阴刘正谊德清周郕乌程吴大有参订”。

《唐氏先世著述目录》云:“《荆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四刻于康熙己亥,公六世孙唐执玉重编为《正集》十八卷,《外集》四卷,《外集》未及刊。”据笔者视野所及,已发现《荆川集》明代刻本五种,即上文所述安如石刻本、书林叶氏宝山堂刻本、书林金陵薛氏刻本、唐国达刻本、万历纯白斋刻本,唐执玉刻本刊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至少为六刻本。再者,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是康熙壬辰年,康熙己亥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因此,《唐氏先世著述目录》中所述唐执玉刻本“四刻于康熙己亥”为讹误。《唐荆川公著述考》云:“《荆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五刻于康熙己亥,公六世孙唐执玉重编为《正集》十八卷,《外集》四卷,《外集》未及刊”。虽对《唐氏先世著述目录》做了订正,改“四刻”为“五刻”,然仍是讹误。

(二)《唐荆川文集》十八卷,清卢文弨校本,以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唐执玉刻本为底本。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载,此本藏上海图书馆。笔者曾去上海图书馆查阅,被工作人员告知此本曾被上海图书馆收藏,但原系私人藏本,后被藏书者索回,目前上海图书馆已不藏此本。

(三)《唐荆川文集》十八卷,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盛宣怀刻本,《常州先哲遗书》收录,此本据唐执玉刻本刊刻。藏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唐氏先世著述目录》及《唐荆川公著述考》皆云: “光绪乙未,③吾邑盛侍郎宣怀刻《常州先哲遗书》,即据康熙本刊入之,亦无外集”。

四、光绪本系统

光绪本系统因清光绪三十年 (1904)江阴缪荃孙主金陵书局刻本而称名。目前,该系统仅见清光绪三十年 (1904)江阴缪荃孙主金陵书局刻本一种。

《唐荆川文集》十二卷,《补遗》五卷,《外集》三卷,附录,清光绪三十年 (1904)江阴缪荃孙主金陵书局刻本,此本在十二卷本的基础上补遗刊刻而成。根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录其版本特征:

封面镌“荆川先生文集”,封二镌“江南书局刊”。

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鱼尾下镌卷名。卷端不著撰人名氏。

嘉靖己酉王慎中《重刊校正唐荆川文集序》,序终落为“嘉靖己酉冬十月望晋江遵岩居士王慎中道思甫序”。

正集目录十二卷。

此本在十二卷本的基础上,增刻了《补遗》五卷、《外集》三卷及附录,较之前三种版本,内容最为完备,可谓集大成本。 《唐氏先世著述目录》、《唐荆川公著述考》皆云:“光绪甲辰,江阴缪荃孙主金陵书局,刻《荆川集》,取嘉靖印本重刊之,以万历、康熙本续收诗文编为《补遗》五卷,并刊《外集》、附录,以成完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归结《荆川集》各版本系统之间的渊源关系:嘉靖安刻本是初刊本,嘉靖本系统多次翻刻的各版本均为十二卷本,后不断增新补遗,扩为十七卷,重新付梓,刻成新版,是为万历纯白斋本,十七卷本的万历本系统由此形成;唐顺之六世孙唐执玉对十七卷的万历纯白斋本“订误补残”编次成十八卷本 (见上文康熙本版本特征录),重新刊刻,是为康熙本;光绪本则是取嘉靖安刻本为底本,补录万历、康熙本续收诗文,并刊《外集》及附录,以成完书。可见,《荆川集》自初刻起,其后刊刻的版本,随着年代的推移,卷数和收录的作品都成增加趋势,至光绪本集前三种版本之大成,内容最为完备。

嘉靖本系统之祖本《荆川集》(十二卷)是唐顺之还在世时由其弟子无锡安如石结集刊刻,唐顺之晚年十余年的作品没有收录。明万历元年(1573)纯白斋刻《荆川集》(十七卷)为万历本系统之祖本,是唐顺之儿子唐鹤征在其父死后,多方搜集父亲作品,重新刊刻而成。万历本经过多次翻刻,形成康熙本 (十八卷本)和光绪本 (集大成本)两个版本系统。明万历元年 (1573)纯白斋刻本是唐顺之逝后的最早刻本,相对于初刻本来讲,收录作品较全;相对于后刻本而言,其作品最接近创作原貌,讹误较少。虽然康熙本和光绪本收录的作品比万历本稍多,但综合比较起来,笔者仍认为明万历元年 (1573)纯白斋刻本是目前《荆川集》较好的版本。

注释:

①[清]张廷玉《明史·唐顺之传》曰:“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唐顺之自嘉靖三十七年出山抗倭,至嘉靖三十九年卒于通州。

②[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九《文介孙淇澳先生慎行》:“崇祯改元,……后八年有旨,择在籍堪任阁员者,先生与刘山阴、林寉胎同召,至京而卒,年七十一,赐谥文介。”孙慎行卒于崇祯八年 (1635),时七十一岁,以此推断,其当生于嘉靖四十四年 (1565)。

③此处所言刊刻时间有误,《常州先哲遗书》刻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1899)。《常州先哲遗书·目录》后曰:“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四月朔武进盛宣怀识”。

[1][清]张廷玉.明史·艺文志 (点校本) [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78.

[2][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民国]唐鼎元.唐氏先世著述目录 [M].铅印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民国二十年 (1931).

[4][民国]唐鼎元.毘陵唐氏家谱·唐荆川公著述考:“懿”册[M].铅印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出版年不详].

[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民国]唐鼎元.荆川弟子考[M] //唐肯.毘陵唐氏家谱:“欤”册.铅印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民国三十七年 (1948):18.

A Study of the versions of The Jingchuan Anthology

ZHANG Hui- Qiong1,2
(1.School of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Kaifeng 475001,China;2.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Shangqiu Polytechnic,Shangqiu 476001,China)

Tang Shunzhi,one of the leading members of the“Tang-Song school”,wa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The Jingchuan Anthology,which includes most of his poets and articles,is his most important work.,and can be set as a starting point of studing his life and literary creation.By textual research,we have discovered four versions of The Jingchuan Anthology—Jiajing version,Wanli version,Kangxi version,Guangxuin version,they had inherited from one after another,and the numbers of volumes and works had increased over time.By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s,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Zhai Ke version in the first year of Wanli regime(1573)is much better.

TANG Shun-zhi;The Jingchuan Anthology;version;textual research

K825.6

A

2095-042X(2012)03-0049-05

2012-04-20

张慧琼(1973—),女,河南夏邑人,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0-ZX-185)

(责任编辑:刘志新)

猜你喜欢

唐氏刻本文集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唐氏综合征患者发生白血病的风险升高的原因
《郭汉城文集》简介
唐氏综合征是因为“拷贝”走样了
唐氏综合征患者发生白血病的风险升高的原因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