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明斯诗歌“l(a”中的多重隐喻探析
2012-08-15车明明
车明明, 李 博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卡明斯诗歌“l(a”中的多重隐喻探析
车明明, 李 博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隐喻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能有效地传递隐含的意义和蕴含的情感。除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美国试验派诗人卡明斯还大量运用隐喻来表达主题。卡明斯在诗歌“l(a”中运用了多重隐喻,这是生动地表达该诗孤独和惆怅的主题情感不可或缺的因素。采取更宽泛的视角,从本体隐喻、语音隐喻、诗形隐喻以及通感隐喻等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以探讨不同层面的隐喻在表达诗歌“l(a”的主题情感和蕴含意义中所起的作用。
卡明斯; “l(a”;隐喻
“l(a”这首诗写于1958年,是卡明斯诗集《95首诗》中的第一首诗。自发表以来,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阐释和解读。Kidder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详细解读了卡明斯的这首诗[1];李冰梅探讨了卡明斯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认为“l(a”是卡明斯诗歌中偏离度最大、连贯性最难识别的一首诗[2];任育新从语用认知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3],等等。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从隐喻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范例。本文主要探讨不同层面的隐喻在表达诗歌“l(a”的主题情感和蕴含意义中所起的作用。
一、卡明斯及诗歌“l(a”介绍
(一)卡明斯介绍
美国试验派诗人爱德华·艾斯特林·卡明斯(Edward Estlin Cummings)是美国20世纪现代主义先锋派诗人中的佼佼者。他所处的时代正值达达主义和立体主义艺术思潮盛行,这两种艺术手法引领了整个时代的美学感应。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卡明斯在诗歌创作中置传统艺术理念于不顾,大胆地对诗歌的形式、语言等进行彻底改造,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卡明斯式的诗歌模式。
在诗歌的外形上,身为画家的卡明斯视诗为画,十分注重语言的视觉效果。为了使英语这种线形文字发挥象形文字的功能,并尽可能地创造出逼真的视觉形象,他煞费苦心,对其诗歌语言印刷符号的排印方式做了各种花样新颖的试验,创造了自己特有的“古怪印刷体式”(eccentric typography),藉此表达其反传统的创作理念,即诗实则为画的理念。在美国现代诗坛中,尽管卡明斯是个备受争议的怪诞诗人,但他独具匠心的诗歌排印手法以及别出心裁的诗歌造型的确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独创了一种诗歌类型。在诗歌的语言上,卡明斯摒弃传统,以极端个人主义的态度,完全根据自己的感觉和需要来处理诗歌的音韵、节奏、词汇、语法和结构。在其诸多诗歌中,他打破常规,彻底革新传统诗歌模式,如其著名诗歌“Seeker of truth”,“In just”,“O Sweet Spontaneous”,“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This Is Just to Say”以及“Me up at does”等等,皆是最好的范例。此外,他把自己名字小写成e.e.cummings,也是他追求奇异风格的很好例证。
卡明斯作为最具有革命意识的诗人之一,他通过自己的风格拓宽了诗歌的意义,强化了诗歌的视觉动态效果,不愧为美国独树一帜的现代试验派诗人[4]。
(二)诗歌“l(a”介绍
诗歌“l(a”只包含一个句子(a leaf falls——一片树叶落下)和一个词汇(loneliness——寂寞),整首诗的意思就是“寂寞如一片落叶”。
显而易见,从其怪诞魔幻的形态以及对单词乖张的肢解和碎片化来看,这首诗无疑是对传统诗歌的典型叛逆与颠覆。说它是一首诗,按传统的标准似乎匪夷所思。但也正是这首诗,被称为“卡明斯所创作的最为精致而美丽的文学结构”[5]。
这首新颖别致的小诗恰似一幅流动的图画,虽然玲珑,但充满了诗情,洋溢着画意。诗人面对秋日落叶,外感于物,内动于心。其情不自禁对孤独所产生的美感的表达,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力,使其深秋落叶凋零之意境恍若眼前,顿然产生萧索孤独之感。
由于其具有鲜明的意象派诗歌之视觉性特点,这首诗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视觉美感和品鉴余地,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由于其独特新颖的风格和耐人寻味的寓意,该诗成为“异形诗”的代表。无论是随意一瞥还是仔细欣赏,这首诗歌都令人耳目一新,都会因其不同凡响和惊世骇俗而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对母题(motif)“孤独”的形象表达令人惊异之至,叹为观止。
二、隐喻视角下的“l(a”
(一)诗歌的隐喻性
隐喻肇始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对其修辞功能的研究。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勃兴,隐喻成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认知方式,它是思想和比喻的结合与体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构成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隐喻的,而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6],具体来讲就是“以一个独立的域来概念另一个域,即域之间的一种映现”[7]。
诗歌具有不言而喻的隐喻性。当诗人用诗言说历史、人生和世界时,隐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因为隐喻内涵的不确定性和其空间的可扩展性,使得诗歌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因而隐喻是诗歌的基本要素。隐喻是诗人构建诗歌的认知工具,是诗的华彩,更是诗的本源。诗歌中充满了隐喻,诗歌是隐喻式语言,“隐喻是诗歌生存的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8]。
根据莱考夫的理论,隐喻包括结构、方位与本体三类常规隐喻。本文将采取更宽泛的视角,从本体隐喻、语音隐喻、诗形隐喻以及通感隐喻等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
(二)诗歌“l(a”的多重隐喻分析
1.实体隐喻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人类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基础上。本体隐喻中又可分为实体和物质隐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s)、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等。在实体隐喻中,人们将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抽象的、模糊的和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性质等。换言之,实体隐喻就是把诸如抽象情感或概念的非自然物体想象成为具有空间界限和体积的自然物体。
作为隐喻的一种小的分类,实体隐喻的表征模式是以一种概念来体现和表征另一种概念,从而使两种概念相叠加而对事物产生新的认知。实体隐喻常常以事物的性状表征、形状表征和典型特征等表达情感。本诗所表达的孤独(loneliness)情感是抽象的、难以表达的,这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卡明斯以叶落时树木的形状和特征作为表征来托物咏怀,把复杂的情愫用“一叶落孤”而具体化。恍惚间,读者可以做出思绪飞扬的畅想:萧索的暮秋,一位步履蹒跚、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枯树下凝望沉思,倏地,一袭寒风吹过,树叶飘然凋落,俨然生命正在逝去,而老人脑海中又闪电般浮现出远去的青春和过往的人生,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和惆怅呢!
诗人以落叶飘零时的状态特征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含蓄而深沉的实体隐喻。在阅读此诗的过程中,读者的视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形成自然跳跃的线路,这种跳跃在原本静止的平面上勾勒出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第一、二行的“la”、“le”在法语中分别代表阴性和阳性的“单一”,喻含孤单之意。第五行的双“l”也象征了两个阿拉伯数字“1”,第七行的“one”以及第八行的“l”都代表着“单一”。这种“单一”主题的反复呈现,让读者从头至尾沉浸在孤单、孤独的氛围之中。此外,最后一行的“iness”中的“i”与罗马数字“一”的吻合也更加突出了“单一”和孤独的主题。而且它极像“illness”,使人禁不住联想到年老体衰的无助和凄凉。
凝望着一片叶子飘然而落时在空中留下的动人又孤寂的失重轨迹,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营造的生动而形象的立体空间之中。诗人利用“落叶”这一具体事物令读者联想到一幅生动的画面,恍若置身其画面中,这种实体隐喻的运用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主题,同时也升华了本诗的旨趣。
2.语音隐喻
当代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与内容间有多种联系,且联系是有理据的(motivated),语言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这种关系即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美国符号学家Peirce根据“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提出象似符(icon)概念[9]。象似性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有关它的研究是对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任意性原则的一种反说[10]。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可定义为,语言形式在音、形或结构上与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所指可表示客观现实、经验结构、概念框架等[11]。
基于语言象似性理论,国内外学者提出“语音隐喻”这一术语。“语音隐喻”最早是由国外学者Ivan Fónagy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12]中首次提出的,他主要是从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对其进行论述的。受Fónagy和Lakoff等学者的影响,李弘教授主张将“语音隐喻”视为能指与所指之间象似性(iconicity)的问题,且主张把语音隐喻看作是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13]。作为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语音隐喻要求不同事物在语音层面上存在着相似点或相同点,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similarity)或相近性(closeness)对不同的意义所进行的联想。
顾名思义,语音隐喻强调语音与所表达的主题情感之间的象似性。“语音隐喻就是运用音色的特殊效果来暗示、表征和启引某种意义。语音隐喻主要通过语音重复形式、运用语音的音色效果来表现诗歌中独特的情感意义。”[14]
在诗歌“l(a”中,两个“f”(af,fa)是摩擦音,犹如一阵寒风袭来,吹打着树枝。枝头的枯叶哗啦哗啦地左右摇曳,不愿离开树干,不愿孤单地凋零,为最后的存留努力挣扎。此外,最后一行的“iness”中的“s”也是摩擦音,如同落叶落地时“嘶嘶”的响声在空中回荡,带给人一种苍凉悲悯之情和撕心裂肺之感。诗人通过语音隐喻选用具有特殊声音色彩的语音,更加生动地从听觉上呈现出一幅画面。这种语音隐喻突出了诗歌中荒凉、孤独的思想情感,实现了诗歌的意境美,也恰如其分地融合了整首诗的情调色彩。
3.诗形隐喻
诗歌的视觉艺术特征会激发读者特殊的审美情感。在他具有特立独行风格的现代诗歌中,卡明斯以诗为画,用字母和诗行作为他画诗中的点和线,使他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读者能在他的“形式”背后找到他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象似性也是诗形隐喻的关键所在,为诗形隐喻提供了解释力,因为诗形隐喻的实现手段是图像诗和视觉诗等。“图象诗即具体诗、视觉诗,以文字排列出符合相关题旨的图形,给读者营造一种视觉美感。我们把这种类型的诗歌表达意义的方式称之为诗形隐喻。图象诗的结构是既有文字又有图案的复合体,它既用文字来诠释图象,也是用图象来表现诗意,具有双重趣味。”[14]
诗形隐喻侧重语言形式与内容的贴近,以语言形式的视觉效果反映内容,而状物主要是对事物的视觉特征进行描述。这首诗中诗形隐喻的手法体现在对孤独这一主题情感的表达上。从诗的形式来看,这首诗正如一片从天而降的落叶,给人以直接而强烈的视觉冲击。首先,整个诗歌的视觉意象可以如此表述:落叶(第一、二行),翻转的落叶(第三、四行),继续下落的落叶(第五、六行),横亘在空中的落叶(第七行),平躺在地上的落叶(第九行)。
其次,本诗中诗节1-3-1-3-1中较大空间的排列,巧妙地表达了“fall”所蕴含的下落状态中的丰富情感。这种大的空间犹如落叶缓慢飘下时的状态,诗人用它形象地描述出树叶下落的过程以及树叶那份似乎对树干的不舍之情,使人感到一种空寂、荒凉和无奈。这种缓慢的下落也使人联想到从空中坠落的怯懦、沉重以及漂泊之感。诗人把复杂的情感与落叶在空间下落的过程相融合,引出“孤独无助”这一诗形隐喻概念,使得读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最后,从诗形来说,这首诗中括号的运用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首诗要表达的孤独是刻骨铭心的孤独,这一点被诗人巧妙地用括号这种奇妙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种诗形隐喻的寓意昭然若揭:此份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与世隔绝的孤独,是一种心灵破碎的孤独。诗人以魔幻的句法与词汇变异技巧,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表达和再现了这种孤独的情感,读者在对其玄奥怪诞的语言品鉴中得到比常规语言更震撼的艺术享受,同时也被这种具有独特形状的诗歌所感染和折服。卡明斯在这首诗中的视觉形态彰显了诗歌的视觉艺术效果,也强化了诗歌的主题意义。
通过诗形隐喻,卡明斯把该诗的主题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意境上都表达得美妙绝伦,使整首诗都弥漫着孤独、寂寞、无助的惆怅之情。通过诗人对词、字母等印刷符号有意识排列而形成的诗形隐喻,一片树叶缓缓下落时飘曳在风中的画面跃然纸上,可谓形神兼备。新颖独特的诗形隐喻使这首诗成为一幅图画,巧妙而生动地彰显了诗歌的主题。
4.通感隐喻
由于隐喻之“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15]特征,即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类感觉去理解或体验另一类感觉,它对思维具有普遍解释性,因而隐喻也可以对通感(synaesthesia)的本质进行解释。语言中通感的表达是隐喻在语言中的具体实现或展现,其中概念域分别由不同的感觉域构成,通感的建构过程是两个感觉域之间特征的映射。通感的本质是用一类感觉去理解或体验另一类感觉,所以,通感隐喻也构成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
通感隐喻的产生是有客观理据可寻的。通感隐喻是基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现象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通感隐喻是不同感观概念之间的映射,即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只是在通感隐喻中涉及五种感官的感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跨感官映射,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具有更突出的意象与象征性的表达功能。在我国,通感隐喻最早是钱钟书先生于六十年代撰文提出来的[16],从此为我们开启了通感隐喻艺术的大门。
“隐喻概念建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数次与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打交道的经验基础之上,在语言中无处不在。”[17]在这首诗中,卡明斯运用意蕴深沉、独出机杼的通感隐喻来表达“孤寂”之母题。诗歌中勾画出深秋一片枯叶落下的景象。看到枯叶,读者就会联想到深秋,也就会联想到万物萧条带给人的孤独和惆怅,似乎也听到了树叶触地时的“嘶嘶”声。诗人通过深秋凋零的落叶和光秃秃的树干这一通感隐喻,勾画出一幅树叶凋落、秋意苍凉的画面。通感隐喻的神奇作用使得读者情难自禁,无限感慨,倍感孤独。通感隐喻融读者的视觉、听觉等为一体,给读者一种复合式的感官体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三、结论
卡明斯的“l(a”小诗弥漫于精致巧妙的艺术氛围之中,多重隐喻的运用更使其意境幽远,韵味无穷。在这首小诗中,隐喻的运用使得“孤独”这个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和图像化,也使得整篇诗歌形式别致,寓意深奥,且绽放出独特而令人震撼的美感。诗中隐喻的运用也赋予读者广阔的遐想空间,给予读者深刻而新颖的审美体验。最为重要的是,它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引发读者的哲学思考。隐喻的运用使得这首诗歌独具魅力、引人入胜。见微知著,透过这首诗,卡明斯诗歌在形态和寓意上的匠心可见一斑。
[1]Kidder R M.E.E.Cummings: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etr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2]李冰梅.卡明斯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J].外国文学,2006,(2):84-89.
[3]任育新.卡明斯视觉诗L(a的语用认知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52-56.
[4]徐艳萍,杨跃.谈E.E.卡明斯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4-7.
[5]Kennedy R S.Dreams in the Mirror:A Biography of E.E.Cummings[M].New York:Liveright,1980.463.
[6]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7]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8]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12-16.
[9]Peirce C S.Collected Paper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106.
[10]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03.
[11]王寅.象似说与任意说的哲学基础与辩证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3.
[12]Fónagy I.Why Iconicity[A].Nänny Max & Olga Fischer(ed.).Form Miming Meaning—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13]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70-74.
[14]王志坚.诗歌隐喻类型及其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105-107.
[15]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3.
[16]钱钟书.通感[J].文学评论,1962,(1).
[17]舒红凌.李清照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5.
Exploration of the Multiple Uses of Metaphor in cummings'Poem“l(a”
CHE Ming-ming,LI Bo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4,China)
As a basic means of poetry,metaphor i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conveyance of both implied meanings and embedded feelings.Apart from his frequent use of deviant language,the American experimental poet e.e.cummings uses metaphor to create a unique and innovative style.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dramatically enriches the flavor of the poem“l(a”,and offers it depth in meaning and diversity in information from multi-dimensions.The motif of loneliness and melancholy is effectively expressed by the vivid use of a multitude of metaphors.The poem“l(a”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ntological metaphor,phonetic metaphor,metaphor of concrete poetry and synaesthetic metaphor.It is found that what an important role metaphor plays in poetry.
cummings; “l(a”;metaphor
H315
A
1674-0297(2012)02-0131-04
2011-10-12
车明明,女,陕西合阳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体学与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