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2-08-15谭建伟李攀艺

关键词:效用产学研绩效评价

谭建伟,叶 丽,李攀艺

(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54)

基于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述评与展望

谭建伟,叶 丽,李攀艺

(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54)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对其特性和产出绩效的不同主体效用关注不足,尚未构建“基于效用的联盟绩效评价体系”。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从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基于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问题的研究新思路。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体效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12月,中国颁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将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为止,在政府推动下全国相继建立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超过1 000个,仅重庆市就建立了40家以上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既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一般战略联盟共性特征,也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独特特征:(1)产学研合作中合作主体在组织宗旨与社会功能定位的性质差异性导致产学研联盟是一种特殊模式与机制的战略联盟;(2)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必须充分考虑产学研联盟具有的主体宗旨特殊性、资源共享条件下的资源投入体制特殊性和联盟主体效用特殊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产学研联盟具有的“合作主体宗旨差异性”和“创新绩效评价目的性”特征,决定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具有特殊性。

由于产学研联盟主体的组织宗旨与社会功能定位不同,联盟的产出绩效相对于不同主体其效用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产学研联盟“投入”的成本核算方式具有特殊性。产学研主体宗旨上存在差异性,使得某项投入能够同时实现“联盟共性目标”与“主体差异性目标”。(2)产学研联盟“产出”的绩效评价具有特殊性。由于合作目标的共性与主体宗旨差异性并存,相同的产出绩效指标相对于不同的合作主体的组织宗旨来说,其效用也是不同的。比如,“人才培养”的绩效指标对于高校来说,其效用显然要大于企业,“成果产业化”的绩效指标对于企业来说,其效用显然要大于高校。(3)产学研联盟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并非与联盟绩效相关联,而是从机理上与联盟绩效的效用相关联。联盟绩效的效用不仅与主体宗旨性质有关,也与联盟的投入与分配机制相关联。

关于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独特特征和联盟主体对产出绩效的不同效用评价,以及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的研究散见于“战略联盟”和“效用理论”等研究领域,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行简要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问题的研究思路。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内外关于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运行机制及其存在问题、联盟模式和联盟绩效等方面。

1.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涵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战略联盟发展而来的。关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战略联盟的内涵研究由来已久。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比较深入的研究。Hitt(2002)[1]、Inkepen(1998)等[2]从不同的角度对战略联盟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基本一致地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盟伙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国内学者在讨论战略联盟时主要继承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

国内学者将战略联盟理论应用到技术创新领域,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由于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李林等人(2010)[3]从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特征入手,探讨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三种形式及其对产业集群的作用。也有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对联盟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如张晓、盛建新等人(2009)[4]认为联盟的本质是一种基于非零和合作博弈过程的组织制度创新,强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体要超越性质的差异,强调合作,实现多方共赢。这些研究表明国内也有部分专家注意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主体在性质、动机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但对这种差异给创新联盟运行带来的影响等未作深入论述。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一种依托产业集群而发展起来的经济现象,其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学者们通常认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基于某种目的,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联合的利益共同体,较多强调联盟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等。对联盟主体的差异关注主要集中在“优势互补”方面,较少关注联盟主体在性质、动机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用评价差异。部分文献即使关注到这种差异,仍然将其纳入利益共同体统一考虑,认为只要战略联盟整体有效益,不同主体的效益就能够得到保证。另外,对于我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主要是由政府推动,在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下应运而生的特征关注不够,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其他类型战略联盟等同看待,未能看清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动力机制上的特殊性。

2.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也逐步认识到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李学勇(2007)[5]指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从总体上看多是依托短期项目的合作,以“短、平、快”为主,战略层面合作少,难以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所需的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而胡枭峰(2010)[6]指出现有产学研合作存在缺乏战略层面的持续合作、形式松散、转化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导致联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不同联盟主体本质差异性认识不足。孙福全(2008)[8]说:“当前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实践中产学研各方的定位和分工常常发生错位,而且原因是合作各方对各自及对方的本质认识不足”。梁慈宁(2009)[8]提到合作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积极性,阻碍了战略联盟的发展。

以上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殊性,以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主体的主体性质、动机和需求的差异。但是,相关研究对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战略联盟的运行等问题未能进一步展开规范系统的研究。在实践方面,通过查询可以看出国家和地方也鲜有相应的政策安排。

3.关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

国内外学者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模式的分类作了有益探索。国外比较经典的模式有美国模式、德国模式、英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国内学者的划分标准比较丰富。一是根据合作的关系紧密程度不同进行划分,如赵晶媛(2008)[9]将联盟模式划分为共建研究机构、基于项目合作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和共建经营实体几种模式。二是根据合作方式不同进行划分,如曾文涛(2006)[10]提出股权式和契约式战略两种,朱桂龙(2003)[11]从微观层面上将其划分为技术协作型、契约型和一体化型,王章豹(2000)[12]根据目标不同将联盟分为人才培养型、研究开发型、生产经营型和主体综合性模式,许慧敏、朱军(2003)[13]提出建立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三是根据主体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如蒋芬(2009)[14]将产学研合作分为龙头企业导向、行业协会主导、科研院所主导和政府推动模式。对于这一划分标准,学者们的划分基本一致。

以上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的论述都强调联盟主体间的优势互补,突出联盟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类主体由于组织宗旨与愿景存在的本质上的差异性而导致各个联盟主体利益需求的差异性关注不足。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其存在问题,国内外学者试图通过创新战略联盟模式来解决。也有部分学者提到通过不同的合作模式来解决不同主题的需求,强调主体效用的差异性对模式选择的重要性。但上述研究未能注意到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来说,企业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战略模式选择应该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型战略联盟。

4.关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是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吴树山 (2000)[15]等认为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产学研合作的绩效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模式,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Santoro(2000)[16]认为不同类型的合作在资金来源和人员结构上的差异对合作绩效产生影响。胡恩华和郭秀丽(2002)[17]认为科技成果评价中忽略了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最终导致产学合作绩效下降。霍妍(2009)[18]认为产学研联盟在我国不断的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多种合作模式与机制。

关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绩效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重要领域:一是关于联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二是关于联盟绩效考核的方法。

(1)关于联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许多国内外学者用客观指标包括合作研发专利产出、新产品数、新工艺数、发表的论文数等比较容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合作绩效。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Bonaccorsi 和 Piccaluga(1994)[20]最早提出了一个系统评价产学合作的模型,提出的合作绩效包括知识的产生、传递、衍生三个方面,对绩效的客观测度指标有新产品数量、研究者数量、出版物数量和专利数量等。林盛杰(2000)[20]从学研对合作的贡献、企业对合作的贡献、产学研各方的关系以及合作效益4个维度,用16个指标构成“产学研合作”质量评估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法对产学研合作的质量进行评估。郭斌(2007)[21]则把客观产出分为最终产出、中间产品和间接产出三个部分。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产学研合作的成果价值并不一定是可见产出,因此使用着重于评估合作参与者对合作绩效的认知结果的主观指标较为合适。如:Bonaccorsi和 Piccaluga(1994)[22]认为对产学研合作的绩效评价是以企业对产学合作的期望为基础的,通过对比期望与实际成果来评价其绩效,在模型中配合客观测度还给出了主观的测度。吴耀宏和黄泽霞(2008)[23]在研究重点大学产学研合作绩效时,提出合作教育绩效、合作科研绩效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三个二级评价指标,包括本科生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重等9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同主体对同一产出的不同效用评价。

也有学者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联盟绩效,张万宽(2008)[24]以产学研联盟获取资源的多少与付出的交易成本的多少来衡量其绩效。范德成和唐小旭(2009)[25]设计了合作创新投入与合作创新产出两个一级指标,并建立了14个二级测量指标的产学研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4个二级测量指标中与企业直接相关的有8个,与科研院所直接相关的有2个,与高校直接相关的有2个,另外2个属于综合指标。

(2)关于联盟绩效考核的方法。杨栩(2002)[26]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郭斌(2007)[27]运用大量调查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来评价联盟绩效。魏霄(2008)[28]采用DEA评价模型对高校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范德成(2009)[29]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科学评价。曹静(2010)[30]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测算。

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和绩效考核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当多的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出不同绩效指标对战略联盟参与主体的效用差异,但是不管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还是考核方法选择,大都还是针对联盟整体来设计的,对企业从联盟中获得的绩效关注较多,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绩效评价关注较少。而且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就像邓颖翔(2009)[31]指出的以前文献的不足就是指标体系的可实践性不强并且没有对进行实证研究。而且在所查文献中尽管有学者意识到联盟绩效的考核应该考虑达到预期效用的程度,但是在大多学者提出的这些指标中基本偏重于对企业的效用,而忽略了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效用。

(二)关于效用理论的应用研究

近几年来,效用理论在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组织决策和战略管理的应用研究中。陈璇(2005)[32]分析了企业中各行为主体的效用函数,验证了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企业主体的效用不一致,在经营业绩、经营者选择以及监管者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政府控制企业低效率。姜青舫(2006)[33]基于效用理论设计了投资分析的方法,为决策者提供估计投资价值的实用模型。李勇敢(2006)[34]利用冯·纽曼-摩根斯登效用函数探讨技术创新对企业各人员效用的影响,得出了当成员自身从创新中获得了足以补偿其付出的效用时,他们会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武艳杰(2009)[35]应用效用理论研究国有银行主体效用,认为国有银行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政府与政治银行利益达成一致,以及外部环境的建设。王鲁德(2009)[36]等研究了企业主体效用在战略决策中的影响。

将效用理论用于讨论产学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董广茂(2004)[37]讨论了战略联盟网络化条件下创新主体效用价值的创造问题;Brain Hobbs(2001)[38]等分析了在项目设计与执行过程中如何采取不同的联盟方式才能使得项目的效用最大化。王良(2005)[39]等研究了多个联盟成员以设备、劳动力、资金等多种资源方式进行项目合作时,以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为因变量的效用函数模型的构建,并用神经网络方法仿真求解整个联盟系统收益效用最大化问题。

这些研究表明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不同主体性质、组织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样的绩效结果有不同的效用评价。这些结论对本项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上研究成果为本项目提出的产学研主体绩效效用的研究理论奠定了基础。如何将效用理论“迁移”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关研究,构建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同主体的效用指标体系是一个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课题。

(三)简单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既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一般战略联盟共性特征,也具有“合作主体的共性目标与差异性目标并存、合作主体资源能力的互补性与异质性并存”的产学研合作的特殊性特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特殊模式与机制的战略联盟。目前国内外有关产学研合作特征与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一般战略联盟理论为基础,对产学研合作具有的合作主体在组织宗旨与社会功能定位的性质差异性关注不够。目前国内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缺乏规范的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另外,对于我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是通过政府推动,在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下应运而生的背景关注不够,未能看清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动力机制上的非完全市场性特征。

(2)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评价目的也受到评价对象自身的环境与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必须充分考虑产学研联盟具有的主体宗旨特殊性、资源共享条件下的资源投入体制特殊性和联盟主体效用特殊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亟待理论和实证研究。

(3)产学研联盟具有的“合作主体宗旨差异性”特征,决定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设计与绩效评价的特殊性。根据效用决策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主体中,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的评价目的与决策效用都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学研联盟“投入”的成本核算方式具有特殊性。产学研主体宗旨上存在的差异性,使得某项投入能够同时实现“联盟共性目标”与“主体差异性目标”。第二,产学研联盟“产出”的绩效评价具有特殊性。合作目标的共性与主体宗旨差异性并存,相同的产出绩效指标相对于不同的合作主体的组织宗旨来说,其效用也是不同的。第三,产学研联盟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并非与联盟绩效相关联,而是从机理上与联盟绩效的效用相关联。联盟绩效的效用不仅与主体宗旨性质有关,也与联盟的投入与分配机制相关联。

(4)构建“基于效用的联盟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实证方法探索“效用绩效”与“联盟机制有效性”的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为改善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研究展望

基于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相关研究一直是技术创新领域的热点问题。从目前研究进展情况看,进一步研究将会更加关注产学研合作的“合作主体的共性目标与差异性目标并存、合作主体资源能力的互补性与异质性并存”的特殊性特征,并充分考虑产学研联盟具有的主体宗旨特殊性、资源共享条件下的资源投入体制特殊性和联盟主体效用特殊性,强化绩效评价的目的性。在实证研究方面,重点将会放在构建“基于效用的联盟绩效评价体系”、“效用绩效”与“联盟机制有效性”的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等领域。

结合现有研究现状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实践,我们认为基于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相关研究将呈现出以下研究趋势:

(1)既然产学研合作主体具有组织宗旨与社会功能定位的本质性差异,根据效用理论原理,相同的“产出绩效”对于产学研不同主体来说其效用是不同的。而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性从根本上说是受基于主体效用的绩效影响和制约的。依据产学研合作本质特征,系统性地研究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绩效评级和运行机制问题将是本领域的研究方向。

(2)通过DEA和模拟方法等方式考察由产学研联盟中各主体的效用差异导致的总体效率和单独效率的不同,并构建能真正地体现了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考虑各主体效用的联盟绩效综合指标体系将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

(3)在研究方法上,将更多采用诸如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等数理方法来识别出联盟绩效和量化运行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和传导机制,其分解出的脉冲响应函数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避免传统的无约束的VAR模型不能考察变量之间当期的相关关系和脉冲响应函数随意性的缺点。这不仅可以克服了截面数据分析可能出现的伪回归问题,而且还可以真实地识别产学研联盟内在运行机制。

[1]Hitt M A,Dacin M T,Levitas E,et al.Panner Selection in Emerging and Developed Market Contexts:Resourcebased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rnal,2000,43(3).

[2]Inkpen A C,Beamish P W.Knowledge,bargaining power,and the ins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1):177-202.

[3]李林.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15.

[4]张晓,盛建新,林洪.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52-53.

[5]李学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学习与研究,2007(10):44-45.

[6]胡枭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评述[J].商业研究,2010(7):8-9.

[7]孙福全.加强产学研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08(10):13.

[8]梁慈宁,谢倚宁.南宁市政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8):8-9.

[9]薛金梅,周英智.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相关问题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2):27-31.

[10]王娟茹.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2(2):25-27.

[11]朱桂龙.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3(4):49-51.

[12]王章豹,祝义才.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

[13]许慧敏,朱军.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31-34.

[14]蒋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结合的趋势[J].华东科技,2009(12):36-37.

[15]吴树山,孔繁河,潘苏,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及其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7).

[16]Santoro M D.Success breeds Success:the linkage between relationship intensity and tangible outcomes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ventures[J].The Jou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0(2):255-273.

[17]胡恩华,郭秀丽.产学合作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1).

[18]霍妍,产学研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

[19]Bonnaccorsi.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Industry Relationships[J].Management R&D,1994,241.

[20]林盛杰.谈“产学研合作”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J].宁波大学学报,2000(5):28-31.

[21]郭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2]Bonnaccorsi.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Industry Relationships[J].Management R&D.1994,241.

[23]吴耀宏,黄泽霞.重点大学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J].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1).

[24]张万宽.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学研技术联盟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6).

[25]何伟.我国大学科技园孵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26]杨栩.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27]郭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8]魏霄.高校产学研模式的选择:基于高校类型的DEA角度的实证研究[J].决策与信息,2008(8):86-87.

[29]何伟,我国大学科技园孵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30]曹静.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114-115.

[31]邓颖翔,朱桂龙.产学研合作绩效的测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468.

[32]陈璇.基于个行为主体效用函数的政府控制“低效率”原因分析[J].理论探索,2005(11):55.

[33]姜青舫.证券投资的风险偏好与期望效用决策模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9):77-80.

[34]李勇敢.企业内技术创新主体效用分析[J].价值工程,2006(6):31-34.

[35]武艳杰.论国有银行制度变迁中政府效用函数的动态优化[J].暨南学报,2009(2).

[36]王鲁德,宋学风.企业战略柔性效用机理及其决策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

[37]董广茂,李垣.战略联盟、价值网络中关系形成的效用组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3):54-56.

[38]Brian Hobbs.Different alliance relationships for project design and execu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1,19(8):465-469.

[39]王良.项目合作条件下基于资源的联盟成员效用模型及其求解[J].中国管理科学,2005(5):100-104.

The Review and Prospect about the Research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Alliance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TAN Jian-wei,YE Li,LI Pan-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Industrial techn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alliance based 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system.At present,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 and output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body’s subject utility is slightly insufficient.These researches available have not built an“ allian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utility”.On the basis of these available studies,we put forward some new ideas about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alliance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from the research direction,research focus and research methods,etc.

technical innovation;strategic alliance;subject utility

F272

A

1674-8425(2012)06-0032-06

2012-02-2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11XGLOO4);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庆市促进区域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研究”(2009CJ21);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资助。

谭建伟(1969—),男(土家族),重庆人,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 邝坦励)

猜你喜欢

效用产学研绩效评价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