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话中几个特殊副词在日常交际中的运用
2012-08-15侯林果
侯林果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兰州 730070)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必然带有社会时代环境和社会群体心理影响的烙印;同时,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就某一个地方的方言来说,这些方言中所存在的一些特殊词汇不仅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保留和创新,而且是对事物的不同描写、不同比喻、不同说明,也是某一地域群体习惯和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本文将以淅川话为例,分析其特殊词汇在交际中的运用。淅川县位于豫西南山区,由于西接陕西商洛地区,南与湖北襄樊地区相邻,全县基本都说淅川方言,但各乡镇在部分调值、词汇上亦有细微差异,可差异并不明显。淅川方言大体上与整个河南方言相同,但是也有很细微的差别。例如它不像以郑州话为代表的河南方言中有那么多的儿化音。下面就对淅川方言中经常运用的几个特殊副词作具体分析。
1 恁(音 nèn)
“恁”在许多方言中都存在,如温州话、山东话等,它可以用来表示“你”、“您”、“那么”、“这样子”、“那样子”等意思。在河南许多方言小片中,“恁”表示一种第二人称的代词,意为“你”,是一个略带亲昵感的中性词。但是“恁”在淅川话中表示的是“这么”或“那么”的意思。我们先来看“恁”在淅川方言中的几种语法功能。
(1)“恁”用在形容词前,起到修饰形容词性中心语的作用。例如:
才几年没见都长恁高了。
走了恁长一截子路脚都没知觉了。恁大一碗饭都吃完了。
他一个儿没好长时间就花恁些钱。
(2)“恁”用来修饰否定副词“不”。例如:
这女子恁不听大人话。
这话恁不中听。
这菜都恁不好吃。
这活恁不好做,你做它干啥哩。
(3)“恁”用来修饰心理动词和动词性词组。例如:
他哪都恁讨厌吃青菜。
小明恁喜欢这个玩艺儿,你都(就)送给他算了。
他恁好玩哩,一个人肯定成天都不在屋里。恁能干哩,人遇见这情况都没办法。
使用“恁”的时候给人的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感觉。如果说话人再稍微加上点夸张的语气,整个句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夸张了。就“恁”自身的意思来说,它所表示的程度要大于普通话里的“这么”、“那么”所能表示的程度。但是它所表示的这种夸张不是用来故意去夸大或歪曲事实,或者是表达什么样的喜恶之情,而是用来描述一件事或人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或者境界。所以就不能说有“恁”出现的句子就一定表现的是纯主观的看法,只能说是说话者用“恁”来表示某事或某人已经超出一般状态的范围。
在日常交际中,“恁”经常与“都”搭配使用,用来表示感叹或者反问的语气。例如:
这题都恁难做啊!(表示感叹的语气)
这题哪儿都恁难做?(表示反问,意为这题没有那么难做)
在有的方言(例如温州方言、台山方言)中,“恁”意为“这样子”、“那样子”,“恁”在淅川方言中只有在两个词里才是这种意思——“恁个儿着“、“恁号样”。这两个词通常是发话者向受话者比划该怎么样去做时才使用的,就是表示究竟该怎么去做的指示代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样”、“那样”。而广泛地存在于其他方言中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恁”却不存在于淅川方言中。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很多人是把“恁”作为第二人称代词来追溯它的起源。清代学者徐渭主张“你每二字合呼为恁”;吕叔湘先生认为“恁”是“您”的异体字,而“您”为“你老(等于你老人家)的合音”[1]。但是“恁”在古代白话中最主要的是用作指示代词。例如:
“大娘有恁般珍异,把老身这几件东西,看不在眼了。”[2]
“嫂嫂不要恁的不识羞耻!”[3]13
“怪道叫‘怡红院’,原来匾上是恁样四个字。”[4]
“早知恁般么,恨当初不把雕鞍锁。”[5]同样也有表示“这么,那么”的意思。例如:
“哥哥儿,你醉的眼恁花了,哄三岁孩儿也不信。”[3]62
所以,淅川方言中的“恁”其实是对古代汉语词汇的继承。另外,在淅川方言中有一个“真[tʂ‘ən31]”与“恁”的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在这里我们就不多加讨论了。
2 可,且
“可”与“且”在淅川方言中的语法作用几乎完全相同,表示的意思都是“很”、“非常”,只是在具体到某一语境时才有细微的差别。
首先,“可”与“且”都可以用来修饰形容词,对整个句子而言,它们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如:
这房子可(且)大哩!
这屋住着可(且)美哩!
那女子长哩可(且)好哩!
这雨下哩可(且)大哩!
其次,“且”与“可”都可以与形容词一起连用修饰动词性中心语。例如:
这儿炒哩菜可(且)好吃哩。
他是可(且)能玩哩一个人。
现在的小孩儿个个都可(且)会花钱。
第三,用在心理动词和特殊动词“像”的前边。例如:
他可(且)担心那几百块钱。
你可(且)喜欢那几样东西。
这小女子长哩可(且)像他姑姑。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来,“可”与“且”大体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可”“且”的句法分布和普通话的“很”基本一致,即都用在形容词和心理动词以及特殊动词“像”前作状语,对中心词的语义没有什么特殊限制。但是在淅川方言中,“可”“且'不能单独作补语,这和普通话的“很”不一致,比如普通话可以说“好得很”,淅川方言可以说“好哩很”,不能说“好哩可(且)”。
一般情况下,在“可”能够出现的句子中,“且”同样可以出现,它们的语法功能相当,词义也差不多,但是具体到日常生活运用中就有些细微的差别。
首先,在一些语境中,“可”带有对上文的否定意思,“且”则没有。比如前面举到过的例子“这屋住着可(且)美哩”,在一个具体语境中,如果有人评价说某人买的房子地段不好住着不舒服时,不同意的人就会说“这屋住着可美哩”以表示反驳,一定不会说“且美哩”这样的话。因为“且”相对于“可”带有更多肯定和赞同的意思。当说话者直接陈述对某人或某物的评价时,“可”或“且”都可以使用。所以总的来说,“可”和“且”本身并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也不含有否定或肯定的内蕴,只是到了某一需要去反驳的语境时,“可”就成为了说话者对上文持否定态度的最佳表达方式。
其次,在具体语境中,“可”与“且”分担着所修饰对象不同领属关系的任务。比如,要描述一座房子很大,当说话者不是这栋房子的所有者时,他一般会说“这房子且大哩”;当这栋房子属于说话者时,他一般会说“我这房子可大”。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凡描述的是“我的……”的时候一般用“可……”,而不会用“且……”。总的来说,就是当说话者的话牵扯到要对领属于自己的人或事进行描述时,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可……”来形容。这样一种搭配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语言原则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
所以,“可”与“且”在淅川方言中语法功能大致相当,只有在个别语境中才会各司其职。
3 都
《广雅·释训》里说:“都,凡也。”[6]意思是“统统”、“完全”。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都”作为这个意思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但是,“都”在淅川方言中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1)“都”代表“偏偏,偏要,非要”的意思。例如:
我都要这件,其他哩都不要。
我都出去,你能给我咋办。
他都不听大人话,有啥办法!
“都”这样用时,要么表示一种很固执的语气,要么表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当说话者描述的是自己的时候就是一种固执强硬的语气,当要描述的对象是别人的时候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总之,“都”要表达的是一种要让受话者感到无能为力的意思。
(2)“都”代表“就,就是,本来就是”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就”。例如:
我们都是按照你交待哩去做哩。
他们都是这个营里哩人。
我们老早都这样想过了。
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一般还会把“都”字加重语气说出来,这样既可以表达一种焦躁不耐烦的语气,也可以是一种辩解时理直气壮的语气。
(3)“都”与“恁”相搭配,表示“竟然”的意思。例如:
这题都恁难做呀!
他都恁难缠啊!
我们上文已经说过,“恁”可以起到略微夸张语气的作用,这里的“都”则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它们的搭配使整个句子具有了双重语气——意外和夸张,同时也加重了语气表达的程度。
4 精
“精”在普通话中有“短小精悍”、“浓缩就是精华”这样的短语,它在这些短语里形容的是体积较小的人或事。在淅川话中,“精”充分发挥了词义的扩展与延伸。
首先,用“精”来形容体积小的事物或身形单薄的人。例如:
“看她瘦哩啊!胳膊精细精细哩。”(这里的“精细”不是普通话中的词“精细”,而是一个词组,意思是非常细)
“就盖一层精薄薄儿哩纸可不行啊。”其实这里的“精”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话里的“很”的程度,像上面的“精细精细”,如果只是一般程度的瘦的时候,人们一般会用“细溜溜”或者“细哩很”来形容,只有瘦到一定的程度了人们才会说“精细”,此词跟今兰州话中“晞”字的意思相近。但“精”一般末尾重叠连用以加重语气。
其次,用“精”来形容短小或者狭窄。例如:
“精低低儿哩个子,精短短儿哩头发,精窄窄儿个处儿。”
在淅川方言中,“精”只能去修饰形容词,不能与动词搭配,而且可以和“精”搭配的形容词并不多,只是限于少数词内。如短、细、低、窄这些略带消极意义的单音节形容词,类似于“粗、壮、高大、饱满、宽敞”是不能用“精”来形容的。而且目前也没有发现有用“精”来修饰多音节形容词的情况。并且“精”所修饰的形容词一般都可以重叠,而且重叠的那个要儿化(例如“精细细儿”),或者是“精”与所修饰的中心词一起重叠(例如“精细精细”)。
就“精”本身而言,它不是一个贬义词,虽然它所修饰的词字面意义也许不那么饱满高大,但是一样可以用来表示喜爱、尊重等积极的情感。普通话的“精”让人立刻想起来的是“最好的”、“精华”这些有着积极意义的。一般用来去夸赞对方的词语,淅川话补充扩展了“精”的表达内涵——在交际中如果人们使用了“精”这个程度副词,表达的可以是友好的善意的情感,也可以是不如意甚至是厌恶之感。例如:
白看那个处儿精窄窄儿哩,住着可美。
夏天盖个精薄薄儿哩被子都怪美气。
看他精细细儿哩能干得动啥啊!
前边两个例子表达的是赞赏、满意的感情,第三个例子则表示的是一种不满、质疑、略带反感的情感。
5 [mai42](以下写作“埋”)
不同于前面我们所列举的那些主要用来修饰形容词的副词,“埋”主要是作为一个否定副词出现在淅川方言中的。
其一,“埋”与动词、动词性短语的搭配。例如:
埋哭 埋看 埋送 埋写 埋去
“埋”在上面的例子里相当于“不要”,不过类似这样的直接搭配一般显得语气略带生硬,并含有命令的意味。当“埋”与这些动词搭配时,末尾还可以加个“了”,就变成“埋”与动词性短语的搭配,末尾是否有“了”对整体意思并没有影响,但会使语气稍加缓和,命令的意味也转向劝诫的意味。
其二,“埋”与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搭配。例如:
埋急 埋一时冲动 埋三心二意
其三,“埋”与副词的搭配。例如:
埋太(铺张) 埋恁(费心)
其四,“埋”与“应”和“那儿”的固定搭配。
埋应听(他的话) 埋应去 埋应乱花钱埋那儿天天乱跑 埋那儿乱吃东西 埋那
儿胡思乱想
其中,“埋应……”的语气显得很温和,是不带有强制性的忠告和劝诫,“埋那儿……”的语气不如“埋应……”的语气柔和,而且它们两个所劝诫的事并不是现在所发生的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问题和以后会发生的问题。
在平常的运用中,“埋”一般用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劝诫,用于第一人称时则有一定的限制。首先,用来转述别人的话时。例如:
他跟我说让我埋再去那一家店吃饭。
其次,用于自言自语或者向别人倾诉时,而且一般使用的是假设复句。例如:
以前我要是埋恁不专心,现在也不会成这样。
淅川方言中的“埋”其实类似于南阳其他地区的“白”,它们在词义和语法功能上没有任何区别,“埋”可能是由于淅川地区的发音习惯,将同是双唇音的[m]、[p]混淆。
以上就是我们所讨论的,这些副词有的还可以顺着历史寻找到它们过去的踪迹,有的已经无从考。在普通话大范围普及的情况下,方言中的一些词的语音已经发生改变,有的特殊的词语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模糊。而这些词凭借它们在方言中根深蒂固的使用习惯被保留并且继续大范围地运用。它们的存在使日常生活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或许有时候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你有一个很强烈的感情想去表达,方言中有某个词非常符合你的感受,但在普通话中你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描述。整理方言中那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是一件复杂而又艰辛的事情,在普通话逐渐推广以及新词汇每时每刻大量涌现的情况下,方言因为它在一定范围内的平易近人性和沟通性仍然在被人们广泛使用,可是其中一些词被人们慢慢遗忘乃至流失,所以记录这些词的任务也变得相当有意义。
[1]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续集[C]∥吕叔湘全集:第三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31.
[2] 冯梦龙.蒋兴哥重会珍珠衫[M]∥冯梦龙.喻世明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12.
[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曹雪芹.红楼梦[M].周汝昌,校订.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331.
[5]柳永.定风波[M]∥乐章集校注.薛瑞生,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119.
[6]徐复.广雅诂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