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学历失业”生成机制分析

2012-08-15徐东辉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高学历失业毕业生

徐东辉,潘 石

(吉林大学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

当今我国的“高学历失业”已不再是个别、偶然发生的现象,而是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我国“高学历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化。据社科院2008年1月3日发布的《社会兰皮书》披露:2007年,全国500万高校毕业生中有100多万没有就业。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2009年有610万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多万人。2004年时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不足70%。有人估计,2007~2010年,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会超过60%,这样,4年累积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将达800多万人。

我国的“高学历失业”现象绝非某项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混合交织、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制是多元的。

1 高等教育结构与体制失衡:我国“高学历失业”的“胎生”机制

“高学历失业”与高等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学历”人员的“母体”,或者说“高学历”人员是“高等教育”这个“工厂”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正是由于“高学历”人员是由高等教育这个“母体”中生育出来的,所以学术界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高学历失业”就是由于高等教育过度膨胀,或者说高等教育发展“过度”造成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我国“高学历失业”最早出现在老“高学历”者群体,而并非是新大学毕业生。在以往的计划经济年代,基本上不存在“高学历失业”现象,它是伴随第二次大失业浪潮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出现3次大失业浪潮:一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城;二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中职工下岗;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市场化改革深化及高校大扩招所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由于大批“知识青年”都是初、高中毕业生,不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水平,所以在第一次大失业浪潮中还并未出现“高学历失业”。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大规模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纷纷推行股份制,在企业转制过程中,众多中小企业破产,大批职工下岗,形成第二次大失业浪潮,在这期间出现了真正的“高学历失业”。

第二,新大学毕业生失业或新“高学历失业”,伴随第三次大失业浪潮发生与高等学校的扩招不无关系。高等学校连续多年扩招,从1997年招生突破100万大关,到2010年招生657万人,仅13年就增长6.5倍多。这使得高校毕业生数迅速增长,2002-2010年分别为145万、212万、26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0万、630万。2001年重点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2.75%,一般院校初次就业率为68%,高等专科学校就业率仅为41.23%。至2003年,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猛降至50%,2007-2009年,由于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大学生平均就业率继续下降。这一时期,老“高学历失业”仍然存在,但“高学历失业”已明显由老“高学历”者转变为大学毕业生失业为主体的新“高学历”者。这种转变无疑与上个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密切相关,更确切地说,没有高等学校连续10多年的大幅扩招,新“高学历失业”即大学毕业生失业不会大面积发生。但必须看到,这一时期的高等学校扩招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时值人口高峰期,第三次失业大潮涌来,我国经济又深陷通货紧缩泥潭,高等学校扩大招生无疑是延缓大批高中毕业生就业、缓解当时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与必然选择。问题在于高等学校的扩招缺乏间歇性和有效弹性,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急切性,特别是没有注意它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步性。

第三,“高学历失业”绝非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度”造成的。目前我国并不存在高等教育发展过度,而事实是高等教育发展严重不足。首先,从高校的毛入学率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是相当大的。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称,1994年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毛入学率均已超过30%,其中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7国均已超过50%,而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1998年仅为9.1%,2000年为11%,2010年目标为15%。其次,从人口的受高等教育程度看,中国与西方国家差距更大。1995年,我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占比重仅为2.8%,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比高收入发达国家(17.6%)低14.8个百分点。我国每10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数为461人,比世界平均水平少973人,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少363人,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少3649人。显而易见,我国的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投入明显不足,高等教育投入增长缓慢乃至下降。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始终未达到4%的设定目标,2005年这个比重为3.12%,2006年不升反降,仅2.18%,之后几年基本上没有超过3%。这个比例不仅低于印度,也低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印度对教育投入一般年份都在3%以上,1990年高达3.9%,1994年达3.6%,1995年达3.39%,进入21世纪后最高年份曾达7.5%。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自1980年以后也达3%以上。由此可见,在严重的总体教育投入不足的条件下,我国人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按不变价格计算)在许多年份还是下降的。1979年为 -7.38%,1980年为 -6.09%,1981年为 -2.59%,1982 -1985 年有所增长,其中1984年仅为0.24%,1985年为3.31%;从1986年开始又下降,1986年为-2.81%,1987年-15.89%,1988 年为 -4.09%,1989 年为 -4.09%;1990年开始又恢复增长,1990年为8.20%,1991年为10.77%,1992年为 1.29%;从 1993年开始又重新陷入新一轮下降,1993年为-12.59%,1994年为-1.47%,1995年为-3.61%。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升升降降的格局一直在延续,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事实上一直发展不足,不存在“过度”的问题。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可以认定,我国“高学历失业”的发生不是由高等教育发展过度所造成的。

第四,“高学历失业”的发生机制在于高等教育结构与体制失衡。一是高等教育体制与经济运行体制严重失衡。高等教育体制的计划性与经济运行体制的市场性发生明显的错位与脱节,必然导致各高等学校不能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大学毕业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发生失业。二是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严重错位与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兴起一股“大学热”,培养专业性应用人才的各种专科学校纷纷向综合类大学升级,致使一般性理论人才的培养与供给迅猛增长,过度膨胀,而专业性应用人才的培养与供给大量减少,过度萎缩,与市场经济发展对一般性理论人才需求减少、对专业性应用人才需求猛增的局面发生严重错位与失衡。三是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失衡。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独立自主办学的权力十分有限,在经济结构快速调整与升级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导致学校专业设置陈旧,学科建设滞后,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四是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失衡,这是引发区域性“高学历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严重不平衡。一般来说,东、中部高校多,高等教育发达,西部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数量少,高等教育欠发达。东、中部高校毕业生宁肯在东、中部失业,也不肯到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就业。由于高等学校多集中于城市,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活条件及公共福利设施差,且收入水平差距大,所以大学毕业生宁肯长时间失业去搜寻发展机会,也不肯去乡镇或农村就业。这种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严重不平衡,既是区域经济失衡的结果,反过来也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扩大“高学历失业”的区域性失衡。

综上可见,我国“高学历失业”直接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而不在于高等教育规模过大、发展过度。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需要,我国必须要成为世界上教育大国和强国,为此,高等教育规模必须相应扩大,这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因此,绝不可由于现阶段出现“高学历失业”就大力削减高等教育投入,缩小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2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我国“高学历失业”的产业生成机制

“高学历失业”不仅是高等教育的“胎生”物,而且还与产业的发展变化相关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失业时指出,它是伴随资本主义积累而产生的相对人口过剩现象。他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还指出:“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家出钱养大的一样。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显然,马克思把失业与资本增殖需要及为实现资本增殖需要而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联系起来,并强调它是产业后备军。马克思还指出,产业革命、技术进步、先进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及产业组织的变革等都会引致工人失业。所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失业不仅有资本主义制度上的原因,还有产业发展及技术进步方面的原因。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对分析当代我国“高学历失业”的产业形成机制无疑是有重要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的。

我国“高学历失业”主要发生在第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进程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产业调整中最为严重。例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纺织行业“限产压锭”的改革中,纺织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国外引进先进机器设备与工艺流程而大批淘汰落后纺纱机与织布机。与此同时,又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管理绩效也得到明显提升。由于产业升级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引发一部分“高学历”人员失业。因此说,在市场竞争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尤其是企业兼并与重组,是“高学历失业”发生的重要产业机制。

3 经济运行周期:我国“高学历失业”的伴生机制

失业是与经济运行周期密切相关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周期分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繁荣)4个阶段,复苏及高涨阶段,就业增加,失业减少,反之增加。社会主义经济虽然与资本主义经济有质的不同,但其运行也不可否认地具有周期性。“高学历失业”做为一种特殊的高层次失业更与经济运行周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在经济恢复上升期和繁荣高涨期,经济发展对“高学历”人才需求旺盛,“高学历失业”即便发生,数量也会大幅度减少,甚至可能消失,出现“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反之则会致使大批企业关门歇业,没有关门歇业的企业也纷纷减产裁员。可见,“高学历失业”伴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而起伏跌宕,潮起潮落。

在我国,“高学历失业”并不是在每个经济运行周期及每阶段上都必然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已有7~8个周期,并不是每个经济运行周期都发生“高学历失业”,只是在进入21世纪后的几个经济运行周期中发生了“高学历失业”,并且是伴随经济陷入持续低迷与低谷期而凸现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向好回暖,经济发展“三驾马车”的强力拉动,“高学历失业”问题可望趋于缓解及得到有效控制。

4 社会基本矛盾:我国“高学历失业”的根生机制

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学说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经济社会问题诸如经济危机、失业、社会不公、社会动乱等均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这个理论在当今仍具有重大的适用价值及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的“高学历失业”问题仍然可以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中得到阐释与说明。众所周知,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绝不能靠缩减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来实现,而只能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改变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马克思最具革命意义的发现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由此可以肯定地讲,我国发生的“高学历失业”说到底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又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水平低所造成的。众所周知,就业的过程就是劳动者与物质生产条件及精神生产条件相结合的过程,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劳动者就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及精神生产条件尚没有创造出来,从而导致一般失业及“高学历失业”出现。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又会引起生产关系及其与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社会基本矛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切问题及矛盾的总根源,也是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深层的根生机制。

正是由于我国“高学历失业”的发生机制是多元综合的,所以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整治,切不可只顾高教体制与结构问题而忽视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也不可只注意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问题而忽视教育体制与结构问题;更不可只注重国内问题的解决而忽视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与冲击问题。当然,上述形成我国“高学历失业”的机制也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其中“胎生”机制与“根生”机制是关键因素与核心因素。治理我国“高学历失业”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等量齐观,一定要紧紧抓住上述关键因素与核心因素,那就是加速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深化高教体制改革,使高等教育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着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问题,而这个基本矛盾的解决则完全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了,才可能为解决包括“高学历失业”在内的所有经济社会问题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并提供充足的条件。

[1]王健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6-158.

[2]潘石.中国“高学历失业”:主要特征、产生机制及对策建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78-81.

[3]潘石,周凯.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6):209-215.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91-693.

猜你喜欢

高学历失业毕业生
汉滨:村干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
高学历人才未必“低就”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半数富豪没有高学历”
高学历人才实现价值谈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