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经学家孙奭对教育的贡献
2012-08-15王飞
王 飞
北宋经学家孙奭对教育的贡献
王 飞
介绍了北宋经学家孙奭在发展地方教育和传播儒家学说方面所做的贡献。孙奭任兖州知府时于文宣王庙建立学校,常用自己的薪俸补济学生。调任国子监直讲后,他担心学校荒废,还专门上书请求朝廷派教授、给学田。在国子监教书期间,为传播儒家学说,孙奭还编撰了《五经节解》《经典微言》等普及读物。
北宋;孙奭;教育;州学;儒家学说
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文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社会地位空前提高。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为世人接受。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孙奭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开北宋一代州学先风。
一、孙奭其人
孙奭(962-1033),字宗古,山东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县博平镇)人,后徙居须城(今山东东平县),死后葬于须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孙奭“九经”及第,之后为官四十余年。
孙奭生长的齐鲁大地是儒学的发源地,历来名儒众多,文化氛围浓郁,州军官学、私人书院和民间私塾教育比较发达,私人讲学风气盛行。北宋的35位状元中就有11位是京东籍(今山东省)人,位居北方各路第一位[1]223。 著名的“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都曾在这里求学和讲学。
据《宋史·孙奭传》记载,少年孙奭,“好书术,不事产利”,师从王彻,学习儒家经典。王彻去世之后,其他学生纷纷向孙奭请教,孙奭继承师傅的衣钵,做起了老师。孙奭为求学者解答疑难,“解析微指,人人惊服。”[2]12801因此,王彻的门生百人,“悉从公以终业。 ”[3]宋太宗端拱二年(989 年),27 岁的孙奭以“九经”及第[4]678。宋初尊孔崇儒,在科举取士上延续唐代制度,以诗赋为主,但与此同时提高了经学的地位,在科举中逐步加强了经学的比重。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下诏曰:“旧制,九经一举不第而止,非所以启迪仕进之路也;自今依诸科许再试。”[2]3605宋太宗在位时曾明确强调:“进士先须通经,遵周、孔之教,或止习浮浅文章,殊非务本之道,当下诏切戒之。 ”[4]560。宋真宗尤其重视经学教育,自称“朕在东宫讲《尚书》凡七遍,《论语》、《孝经》亦皆数四”,强调“今宗室诸王所习,惟在经籍”[4]1635。 宋廷通过多种渠道加重了经学在仕途中的作用。因此,九经科在宋初科举中是很受重视的。许多饱学之士如邢昺、孙奭、孔维等人,均为九经及第,通过九经科踏入仕途。鲁儒坚持盛世出、乱世伏的原则,只有在国家崇尚儒教时能受到礼遇,才会积极入仕。
及第后孙奭被授莒县主簿。不久他就向皇帝上书“愿试讲说”[2]12801,后迁任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即太学教师)。教育和教学,是孙奭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二、孙奭对教育的贡献
(一)创建兖州州学
宋初,统治者重视科举。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不仅可以做官,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享有很高的待遇。这一政策虽然为统治者选拔了不少人才,但由于科举科目有限,以考试选人,忽视学校教育,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官吏素质低下,贪图名利,不务实学的风气也愈演愈烈。就连真宗也说“贡举之门,因循为弊,躁竞斯甚,缪滥益彰”[5]287。孙奭对科举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并以自己的行动来避免这一弊端,推动宋代教育的发展。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孙奭出任兖州知府,在“文宣王庙建立学舍,以延生徒,自后从学者不下数百人”[6]。乾兴元年(1022 年),孙奭回京担任翰林侍读学士,他担心创建的学校因为自己的离开而荒废,在乾兴元年十一月,向宋仁宗上言:“知兖州日,于文宣王庙建立学舍,以延生徒,自后从学者不減数百人。臣虽以俸钱赡之,然常不给。自臣去郡,恐渐废散。伏见密州马耆山讲书,太学助教杨光辅素有经行,望特迁一官,令于兖州讲书,仍给田十顷,以为学粮。”[4]2305宋仁宗答应了他的请求,杨光辅迁官奉礼郎。可见,孙奭一直没有忘记普及教化,没有停止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兖州做地方官时,他积极建学舍、开讲席,为求学者创造各种条件,还用自己的俸钱供给学生。离任还朝后,仍然念念不忘,请求朝廷派教授、给学田。史书记载:“乾兴元年兖州守臣孙奭私建学舍,聚生徒,乞请太学助教杨光辅充本州讲书,从之。此为州镇立学之始。”[7]。孙奭这项建议非常重要,朝廷因此确定了诸州划给学田的教育制度。田产是固定资产,这就为州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经济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孙奭为北宋地方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完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为教育举荐人才
孙奭在乾兴元年荐举太学助教杨光辅为兖州州学教授,后来又与冯元一同荐举杨光辅之子大理寺丞杨安国为国子监直讲。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十一月,宋仁宗召见了杨光辅父子。杨光辅已经70有余,但他为仁宗讲解经典《无逸》,论说明白晓畅,深得仁宗皇帝的赏识。孙奭还荐举了隐居不仕的赵师民为兖州教授。赵师民后来升迁为国子监直讲、崇政殿说书、宗正丞。与西夏作战时上治道十五事,升迁为天章阁待制。可见,孙奭不仅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荐举学官方面,也是知人善任的。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孙奭与试太常博士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秘书丞诸王府侍讲赵希言、殿中丞国子监直讲郭稹、左赞善大夫国子监直讲杨安国一起,在中书门下省讲书。杨安国和贾昌朝都受过孙奭的知遇。孙奭判国子监时,见各位博士讲说,独称赞贾昌朝。还亲自写了《路随》和《韦处后传》给贾昌朝,勉励他说:“君当以经术进,如二公。 ”[4]2556虽然贾昌朝飞黄腾达后,人品为人所不齿,但对其才学的认识,孙奭还是有见地的。另外孙奭举荐过一代名臣宋祁。后来宋祁亲自为孙奭撰写《行状》,对他十分敬重。
(三)为皇帝讲解经典
淳化五年(994年)十一月,宋太宗到国子监,听孙奭讲《尚书·说命》三篇。孙奭讲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时,太宗道:“诚哉是言也。”宋太宗动容称善,还发出感慨:“天以良弼賚商,朕独不得耶!”[4]801于是,宋太宗赐给他五品服饰,对他倍加礼遇。
乾兴元年,宋仁宗到崇政殿西阁听孙奭讲解 《论语》。十二月,宋仁宗又召集辅政大臣到崇政殿的西屋观看孙奭讲《论语》,并书古诗赏赐大臣[4]2378。孙奭是宋仁宗的首席经学侍讲官。孙奭给仁宗上课,不苟言笑,对皇帝要求非常严格。仁宗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左顾右盼,孙奭就会端端正正的站在皇帝面前,表情十分严肃的看着皇帝,直到仁宗端端正正的坐好才上课。
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到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孙奭的主要职务是翰林侍讲学士,即帝王之师。十年间,孙奭对宋仁宗严格要求,谆谆规劝。曾画了一幅《无逸图》进呈,希望仁宗戒安逸享乐,而勤于政务。孙奭还选择儒家经典的精要编辑《经典微言》五十卷,可惜书已佚失。
(四)修订教材,著书立说
宋初尊孔崇儒,在科举考试中逐步增加了经学的比重,儒家经典成为宋代官学的基本教材。孙奭任国子监直讲期间,李至向宋太宗进言说,国子监原来校订的诸经文字多有谬误,“伏见国子博士杜镐、直讲孙奭、崔颐正,皆苦心强学,博貫《九经》,问义质疑有所依据。望令重加刊正,除去舛谬”[4]908。宋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即命孙奭等人重新校定《五经》。除校订儒学经典,孙奭还编著和参与编著了一系列关于经义和史学的著作。《孙氏孟子正义》十四卷,此书尚存,这是孙奭考订经义的重要著作[8]。 《释尔雅音义》二卷(已佚),这是宋真宗景徳二年四月孙奭与杜镐奉命详定。《孙氏经典微言》五十卷(已佚)是孙奭任翰林侍讲学士时,选择五经切治之道编辑而成的。孙奭还编撰有《崇祀录》《乐记图》《五服制度》《五经节解》等。 其中,《五经节解》是孙奭为减轻学子学习经典的困难而撰写的普及性读物。
孙奭的著述主要是对儒家经典的考证和注释。虽然他的许多著作已经佚失,但从现存的《孙氏孟子正义》也可以确立他在经学方面的历史地位。他参与编撰的《册府元龟》,也可反映他在音释方面的重要贡献。
三、结语
孙奭为人师时,对学生谆谆教导,多方扶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涵义。教育工作者应该像孙奭那样,不仅有渊博的知识和出色的传播知识的能力,更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1]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陈钧.九朝编年备要:卷八[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7]黄本骥.历代职官表:卷五十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高丁国.北宋孙奭与《孟子》正义关系考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5).
G40-092.441
A
1673-1999(2012)11-0122-02
王飞(1978-),女,安徽蒙城人,硕士,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236800)文史系讲师。
2012-03-19
亳州师专课题“宋代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以张栻、孙奭为个案分析”(BSKY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