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湖申遗成功的深层解读*

2012-08-15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世遗遗产地世界遗产

石 群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1231)

西湖申遗成功的深层解读*

石 群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1231)

西湖成功“申遗”,在于它秉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之本——“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与人为善和与自然为善中体现了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内核。反观中国部分世界遗产地,无论是申遗目的,还是“后申遗”时代的“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以及世界遗产利用过程中的“单一化”取向,处处与“善”背离。世界遗产属于全人类,作为其守护者,应挖掘“世遗”的善,也就是合理利用世界遗产,造福全人类;还要善待“世遗”,学会欣赏它,并保护好它。

西湖;申遗;价值内核;善和美;保护

2011年6月24日,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对西湖申报项目进行审议表决,西湖成功“申遗”。西湖“申遗”虽历尽周折,却颇多收获。西湖“申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对其深层解读能给中国如火如荼的“申遗”及世遗保护一些启示。

解读一:西湖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内核

1.西湖突出的普遍价值。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在1977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解释为一种世界范围的重要性,世界视角看“最突出”。2002年修订后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定义为∶“突出的普遍价值意味着文化和/或自然的意义,它们如此特殊,以至于超越了民族界限,对全人类的当代和后代都有共同的重要性,因此,对这些遗产的永久保护,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社会具有最高的重要性。”定义的修订反映了教科文组织价值观的变化,从追求遗产的普遍共性转向对民族的、特殊的价值认同,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并将视野扩展到子孙后代,从关注后代的生存环境提出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性。它也因此赢得了不同制度、不同发展层次国家的认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它的会员国。

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认为,西湖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西湖是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东方名湖,是中国景观审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特殊思想观念。根据西湖景观《申遗文本》研究阐述,西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包括西湖自然山水、“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与西湖特色植物,以及呈现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色。

2.西湖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内核。有学者提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代表了人类文明之旅的健康,建设世界的善方向[1]。自然灾害加上人类的破坏,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面临着损毁和枯竭的命运。国际社会逐步意识到这些罕见的不可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及人类子孙的重要性,于是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护行动,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也预示着人类追求更高“善”的新目标。元伦理学的开路人乔治·爱德华·摩尔认为价值应有两个不同的客观属性,即“善”和“美”,但二者又互相关联着,任何美的事物也必定是善的[2]。作为世界遗产的西湖正是“善”和“美”的统一体。西湖之美,凡美即善,善也是其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实现的条件。我们所谓的西湖善,乃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看作道德评价的客体,只有人才是自然界生命的实现者和呵护者,具备赞天地之化育的辅助功能,所以说西湖是人类与自然为善、与人自身为善的产物。

西湖以“天人合一”的景观特色奉行着与自然为善的中国古代哲学之本。不论是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及庄子的“不以人助天”,还是儒家的“辅相天地”,他们对天人关系的观点基本一致,并以互补之势主导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张载认为“天人合一”首先是“真”“诚”的境界。其次必须达到善[3]。西湖以其玲珑之态向世人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精致画卷,它蕴涵的人文景观历数代文人墨士精心打造,虽系人工,却宛若天成。西湖十景被认为是“天人合一”理念最理想、最经典的景观体现。“西湖十景”题名景观以春夏秋冬四季及云、月、鱼、鸟、夕照、晚钟勾勒出物我两忘的良辰美景、天人一体的最高人生境界。

西湖的与人为善在于∶西湖虽是天然泻湖,但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逐步演化成淡水湖泊,实现了为民谋利的使命。早在唐代,为解决杭城的咸潮问题,杭州刺史李泌便开凿六井引西湖之水供杭城居民灌溉和饮用。白居易主持疏浚西湖,筑长堤,拦湖蓄水灌溉农田。北宋年间,时任杭州太守的苏轼,又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疏浚。无怪乎苏轼在《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中写道“西湖之利,上自运河,下及民田,亿万生聚,饮食所资,非止为游观之美”。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今天,美丽的西子湖一如既往地被视为至宝,绽放出更璀灿的光芒,“她”用大气、包容延续着古人之善。首先是西湖免费开放。之前,西湖十多公里的绵延河岸线被一堵堵围墙划得四分五裂。为了还湖于民,杭州市政府决定在2002年免费开放西湖,这是中国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2011年6月它又成为中国唯一不收门票的世界遗产。其次,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市政府郑重承诺“六个不”∶一是“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二是门票不涨价。三是博物馆不收费。四是土地不出让。五是文物不破坏。六是公共资源不侵占。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管理思路让所有人看到了政府的真情实意及宽广胸怀,它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自然或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标,那就是让自然或文化遗产惠及大众。为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世界遗产的监管,郑重履行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诺言,守住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杭州还成立了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按照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的说法,就是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

解读二:中国部分世界遗产地对“善”的背离

迄今为止,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达41项,稳居全球第三。欣喜之余,我们看到在美国、埃及等世界遗产丰富的国家,遗产地都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中国则是属地管理,这为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重危机。某些地方政府把世界遗产作为旅游业的添加剂、房地产的膨大剂和地方经济的兴奋剂,拼命压榨。世界遗产在“经济人”的操纵下,完全背离了当初的诺言,慢慢失去真实性和完整性。

1.扭曲的申遗目的。因为不了解,中国对申遗最初的态度是淡然的,当世界遗产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被广而告之后,各地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情被瞬间点燃,且不断膨胀。根据九寨沟县2007年上半年的旅游统计,它的外汇收入近8000万元,国内旅游总收入7亿元。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第二年的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猛增到500万元。申遗成功后立马涨价,已成为中国世界遗产地的不二选择。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门票价格上调幅度从40%至300%不等。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九寨沟、黄山、武当山等也在成为“世遗”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大范围铺开的全国各地“申遗”热已引起公众质疑和批评,在“申遗”热的背后,人们看到的不是对人类遗产的尊重和保护,而是多方逐利后造成的恶果。乡土建筑保护专家陈志华表示∶有些“申遗”之所以“变味”,源于有的申请者动机不纯,对遗产的价值、性质、功能和传承性缺乏认识,单从局部利益出发,导致遗产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严重损害其价值。追求利润最大化完全符合人性趋利的本性,但不能忘记其中存在着是否合乎道义的价值取向问题。大肆开发会造成遗产损耗加速。在2007年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三江并流”、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和布达拉宫6处“世遗”被亮“黄牌”。此举折射出中国部分世界遗产地的唯利是图,只顾眼前利益,缺乏远见,不愿和不能担当责任。

2.“后申遗”时代的“重开发、轻保护”现象比比皆是。

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中国的部分世界遗产本末倒置,命运堪忧,涸泽而渔的结果无一不是冲着“利”而来。为此,有关人士纷纷剑指故宫“十重门”、水洗孔庙、武陵源天梯、泰山索道、丽江迁民等事件,陈耀华等人将上述所有现象归结为错位的过度开发,主要表现为∶无序的建设——造成遗产地内部“城市化”;混乱的布局——造成遗产地整体“孤岛化”;品位的降低——造成遗产地整体“濒危化”[4]。

3.世界遗产利用过程中的“单一化”取向。世界遗产的价值由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构成,有形(显性)价值主要包括旅游(展示)价值和科考(研究)价值。而无形(隐性)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传承)价值和环境(存在)价值[5]。遗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世界上多数国家或地区主要通过旅游方式来实现遗产资源的展示功能。根据调查,很多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或者世界遗产地主要的经济来源靠旅游。在中国世界遗产中,八达岭长城60%靠旅游门票经济,十三陵92%,庐山65%,如果没有旅游很难对遗产进行保护[6]。在肯定世界遗产旅游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旅游对“世遗”的负面作用不可小觑。纷至沓来的旅游者对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特征带来致命威胁,如果任由遗产地旅游业不可控地迅猛发展,那么某些世界遗产将加速灭亡。地方政府片面追求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而忽视其他价值,致使“世遗”不规范开发事件一波接一波,实在是不智之举。北大教授谢凝高说,从来没有见到哪个国家将“世遗”的性质界定成旅游资源。“世遗”最重要的功能是其精神文化功能,申遗绝不是为了“拿张名片搞旅游”。为了保护泰姬陵,印度甚至闭门谢客。“世遗”是全人类的财产,我们只是它的守护者。魏小安从社会福利价值的角度指出∶世界遗产要实现福利大众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最终是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目前国内高昂的旅游门票已剥夺了普通大众旅游的权利,反观国外许多世界遗产却以“零身价”向公众开放。加拿大魁北克古城不收门票,也没有立围墙、拆民居、迁居民,他们和古城一起成为遗产的一部分。贝宁的阿波美古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和枫丹白露,门票价格多年不变,卢浮宫还定期免费开放。意大利每年都要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期间150个城市数百座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古迹,一律向公众开放[7]。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旅游景区门票定价的原则是义利统一,只要补偿成本即可,它的最重要功能不是赢利,而是实现其社会福利属性[8]。西湖免费开放后,杭州以每年2530万元的门票损失换来了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卖门票”向“卖服务”成功转型的个案,非常值得其他世界遗产地学习借鉴。

解读三:挖掘“世遗”的善,并善待“世遗”

1.挖掘“世遗”的善。合理利用世界遗产,造福全人类。世界遗产属于全人类共有,它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自然遗产,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而形成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具有双重性,即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就物质价值而言,因其稀有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展示作用,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它在促进当地社区发展、消除贫困等方面作用显著。2008年,荔波县综合收入近5亿元,是申遗前的五六倍之多[9]。借助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贫困地区的医疗、教育、就业和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得到了有力的改善。

世界遗产是一个民族在人类文明中的足迹,是子孙后代回忆先人的象征物,它具有文化传承和环境存在的双重精神价值,是全世界人民团结的纽带。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于2001年3月12日遭到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全世界爱好和平、珍视世界遗产的人对此痛心疾首,强烈谴责了塔利班的罪恶行径,并为巴米扬大佛的重建纷纷行动起来。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言,“世遗”保护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世界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0~1995年中期战略中提出∶“和平不仅是不打仗,还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关系”。

2.善待“世遗”:欣赏它,保护它。善待世界遗产首先要学会欣赏它。一位进城务工人员说∶“西湖没什么,就像我们家乡的水库,不过大一点。”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远远没有普及。因为不了解,就不懂得欣赏,也就不会主动尊重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教育计划”列入它的文本,说明了旨在通过教育让世人认识世界遗产的目标。

首先是树立保护意识。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树立世界遗产本是“代际资源”的意识,采取可持续发展模式来保护和开发世界遗产。第一,慎重“申遗”。“申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巨额的“申遗”费用往往让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雪上加霜,如贵州荔波县自曝因“申遗”而负债2亿多元,未来十年内还需投入6.3亿元用于保护。虽说荔波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比“申遗”前增长了五六倍,但债务和高额的后续保护费用让这个贫困县不堪重负,凸显出后“申遗”时代的尴尬与困境。“申遗”理应量力而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资源可以先封存起来,留给我们的子孙,待条件成熟后再开发、再“申遗”。

第二,不迷信世界遗产。根据2004年第28届苏州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规定,一国一年可以申报两项世界遗产(但至少一项是自然遗产),提名总数增至45个。每年只有两个项目可以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对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难道我们只能坐等吗?我们必须破除对世界遗产的迷信,不仅要保护好世界遗产,而且对有价值的、还没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都要“应保尽保”。

第三,打造可持续旅游。1990年温哥华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了如下界定∶维持文化完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它既能维持当代人的生计,又能提供同样的机会保障后代人的利益。既然世界遗产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展示,那么打造可持续旅游可以解决世界遗产旅游功能过度开发的弊端。对世界遗产地而言,可以尝试打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来减少对世界遗产的压力。法国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其实只有小部分人去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许多人喜欢在法国的市区闲逛。景区要采取多样化的具有可行性的保护措施来保护世界遗产,如限流。2007年敦煌研究院开始实施干预,对每天的游客实行窟内分流。同年7月份开通了莫高窟网上预约系统,对预约量进行分配和调整。2008年起,将每天的接待量控制在2900人的合理范围之内。杭州西湖景区的灵隐寺、岳庙、三潭印月、六和塔等景点经常人满为患,以灵隐寺为例,年客流量达到330万人次,大雄宝殿每日负载超过86.2人次/m2,严重影响到旅游者的游览质量和景点的可持续发展[10]。西湖申遗前夕,杭州市政府通过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草案)》。《条例》提到,为保护西湖环境,下一步将考虑控制景区游人数量和车辆。这意味着西湖“限客”再次提上议事日程。“申遗”成功后,2011年7月13日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成立,设有动态监测平台和静态监测系统。其中动态监测平台主要针对遗产区的客流量、机动车流量、自然灾害。明年西湖限流将成为现实。对旅游企业而言,主要是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超越“利润是唯一目标”的狭隘观念,在满足旅游者需求最大化与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最小化之间寻求平衡,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实现。具体而言,在经济方面,旅游企业应积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尽量减少旅游收益流出当地。可以多吸收当地居民就业;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销当地的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在社会文化方面,做到尊重当地文化,支持当地的社区旅游开发;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等。作为民间使者的导游,应通过各种训练,向游客宣传世界遗产保护及传承的相关知识,当游客行为可能造成世界遗产的损害时,要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巧妙地化解矛盾。旅游者是可持续旅游的重要主体,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旅游文明素质;多参与生态旅游、志愿旅游等替代性旅游;理解和尊重旅游地文化,大力支持当地文化活动和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活动。

当我们面对祖先留下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真正履行了应尽的责任时;当我们仰望星空,对子孙后代问心无愧时,世界遗产将成为全人类的永恒。

[1]赵鑫珊.“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英]乔治·爱德华·摩尔.伦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刘天杰.张载的“民胞物与”论及其现代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07,(4).

[4]陈耀华,赵星烁.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5]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

[6]吴必虎.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7]丁寅.申遗的冲动和背后的担当[J].江淮法治,2010,(16).

[8]石群.我国旅游门票高位运转的伦理透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1).

[9]丁永勋,霍庆涛.“中国式申遗”后遗症[J].中外文摘,2010,(7).

[10]周永广,张环宙,应天煜.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与对策——西湖案例研究[J].经济地理,2006,(S2).

(责任编校:谭纬纬)

G112

A

1008-4681(2012)01-0019-03

2011-10-26

石群(1970-),女,安徽宁国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伦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世遗遗产地世界遗产
千年灵渠 世遗瑰宝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世遗里的非遗:同里“剪南春”掌门人的艺术人生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西班牙之光” 马德里旁的世遗小镇托莱多
举世无双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