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伦理思想的建构及价值追求——兼论马克思对封建制的探究

2012-08-15邱德明

关键词:伦理思想马克思道德

邱德明

(哈尔滨金融学院思政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革命指向是建立一种公正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需要通过不断地批判去探寻,或者说是一种道德指向。马克思将人的完善、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三者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伦理道德思想的真实内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是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变革,因为该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伦理学认识与实践性道德的关系,使伦理学实现了知、行、意的高度统一。马克思深信,正义的社会制度是伦理问题的前提,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家,在批判阶级与剥削的同时,也对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展开批判,因为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映,其道德思想来源于错误的社会制度,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道德是没有存在的立足点的,共产主义的道德问题更无从谈起。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在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伦理与政治构成了其实践哲学的主要议题。

一、马克思伦理思想探究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精髓,以及其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影响,就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进行反思,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产生是人类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由于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反映论和历史观相结合,道德的实质才得以被揭示并日益成为科学,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并指出“资本必须增殖,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强大的刺激因素,巨大的原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榨取剩余价值”。[1]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之间的分水岭,从实践上更体现了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价值指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及革命实践的价值立场。通过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世界才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风貌。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一时代的人都肩负着一定的历史使命,并且应该通过履行自身历史使命展示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意味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终要通过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伦理学要回答人的价值和意义,理应避免把马克思的伦理思想简单地归结为德性论、功利论或是情感主义等倾向。

马克思在批判封建制思想的过程中,认为阶级社会是一个极不和谐的社会形态,要想彻底根除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真正解决社会深层矛盾,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实现路径和方法。和谐社会思想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的理论成果,马克思所设想的和谐社会不可不顾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而照本宣科,唯一有效手段就是将其赋予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具体化,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性价值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萌芽之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阶段,无产阶级正在遭受赤裸裸的剥削与压迫,劳动人民的生活极端困苦,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必然强调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重要意义,当时的有产者在社会内部做了一些必要调整,理顺了一些社会尖锐化的阶级矛盾,阶级对抗也日渐趋于缓和。面对新情况,马克思强调淡化阶级冲突和暴力革命的作用,重视社会和谐,主张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社会改造,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理想社会状态的根本方法。只有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才能以促使私有制及其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不在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剥削和压迫不能再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日渐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消亡。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与社会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马克思在对封建制思想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端进行批判时,强调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这一社会顽疾,消灭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社会不和谐因素才能够得以真正解决,社会才能实现公正与和谐共生。马克思在批判前人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用无产阶级自身的力量实际地反抗和改变着事物的现存状态,而阶级斗争是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

将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中国化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的伦理思想的价值诉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真正为全社会的人们共享。其次,道德建设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只有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相结合,立足于广大人民所致力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去,顺应经济的飞速发展所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具有中国时代特征及民族特征的道德实质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使其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用于指导和处理各种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我国伦理学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对私有财产的追逐使生产不断呈现扩大化趋势而产生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和原始资本积累的无休止需求促使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急剧膨胀、无限扩张,为了达到社会财富能够无限增殖下去,人们便对自然界豪无节制地开发,使自然界的平衡系统被人类破坏,造成一系列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等报复性危害,人与自然的冲突愈演愈烈。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受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他们关于消灭社会分工的描述,我们可以作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状态来畅想,照搬照抄的僵硬化思想切不可作为改造社会的宏伟蓝图。比如过去的“一大二公”思想,忽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弱化了商品、货币、市场和法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在构建自己的伦理学体系时,也同样把目光转向东方,对东方封建制社会予以探析,封建制社会中的血缘村舍、土地公有和君主专制为主要特征的三位一体结构,形成了超稳定的社会形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基础上确立的,并没有完成生产力的成功跨越。“马克思对中国的非封建称谓谈起在中国,对于封建制的理解相当模糊与泛化:人们不仅把相当于西欧中世纪的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称为封建制,而且把与中国特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相关联的血缘亲属关系及其思想文化上的表现也归结为封建制的范畴”。[2]只有更好地、积极地利用一切社会文明成果,才能够更全面地发展自己;否则,没有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进而就会丧失使自身快速发展的良好机会,也忽视了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伦理精神及其重要地位。

纵观人类历史,单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在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之前的氏族社会内部,人们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从事生产劳动,不但占有等量的生活资料并且彼此享有对等的权利,大家相互间充满友爱与和谐,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利害冲突。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与斗争,生产关系呈现对立化,势必造成劳动者同劳动对象之间以及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分离异化。到了资本主义阶段,这种生产关系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为较为激烈的局面,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处于极端不和谐状态。机器化大生产使得人被日益片面化而导致畸形发展。马克思认为,只有彻底扬弃私有财产,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彼此之间才能建立互助协作、和谐相处。

避免道德建设教条化是符合马克思的伦理思想的,因为思想并不能消解现实矛盾。马克思以寻求道德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切入点,以彻底解放全人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开创了人类伦理思想发展史的新阶段。马克思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取向,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是指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高度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只有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

当代学人提出:“和谐社会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其终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但是,这个终极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与发展的过程。”[3]为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必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提出消灭社会分工的基本社会条件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命题的,既消灭社会分工是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按自己的愿望自主地选择活动方式的基础条件。总之,马克思所设想并力图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与其说是马克思倡导的社会模式为人们规划了社会发展的一幅光辉图景,不如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永恒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

[1]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32.

[2] 张奎良.马克思对封建制的界说——读马克思关于“公社土地占有制”一书摘要兼论马克思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J].哲学研究,2010(3).

[3] 杨生平.和谐社会及其实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19.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马克思道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