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江苏省赣榆县为例
2012-08-15王芬
王芬
(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从理论上认识其重要意义,更要对现实状况进行调查并作出客观分析。笔者到江苏省赣榆县下口村、小口村等村庄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这几个村庄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这几个村地处赣榆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现将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总体状况
(一)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认识
根据调查,47.4%的农民选择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48.7%的农民表示不知道,有3.9%的农民选择根本不关心此事。但当让他们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时,仅2.7%的农民针对选项做了选择。在做出选择的问卷中100%的农民选择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近3/4的农民选择了内容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近1/4的农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综合以上的调查结果可见,事实上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了解是不多的,尽管不少农民选择“知道”,但他们在选择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即使“知道”,但是也不完全或不准确。有75%左右的农民表示他们是“通过板报的途径或渠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这说明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板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要切实通过板报的方式宣传介绍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
(二)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71.41%的人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14.06%的人认为一般,7.19%的人表示不重要,77.76%的农民表示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了解不多或很少。在对新农村建设中五项内容重要性大小进行排序时,38.12%的农民将生活宽裕排在首位,下面依次为生产发展(36.32%)、管理民主(11.26%)、村容整洁(9.87%)、乡风文明(4.43%)。以上数据说明农民对经济的发展更为关心,对“乡风文明”的关注程度明显偏低,反映“乡风文明”的建设任重道远,必须依托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而进行。
(三)农村社会风气状况
调查显示认为现在农村社会风气好一般占84.83%,认为不好的占15.17%;在农民眼里,最不好的社会风气分别是喜事或丧事大操大办(22.90%)、赌博的现象比较普遍(20.87%)、封建迷信的现象比较普遍(17.05%)、邻里之间不能和睦相处与相互信任(12.47%)、破坏公物、乱扔垃圾等(9.16%)、对老弱病残缺少应有的帮助和关爱(7.51%)、小偷小摸和打架斗殴(6.23%)和其他(3.82%)。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状况,88.58%的农民感到很满意、满意和一般,11.42%的农民感到不满意、很不满意。可见,虽然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好,仅6.23%的农民认为小偷小摸和打架斗殴是村里最不好的风气,但地痞流氓对农村和谐社会的危害性却不得不引起重视。
(四)农民文化活动状况
1.看电视、串门聊天是农民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在“当您闲着时,您靠什么打发空闲时间?”选项中,29.95%选看电视,21.21%选串门聊天,13.16%选读书看报,11.15%选赶集或走亲戚,10.99%选打牌或打麻将,8.51%选上网聊天,0.7%选到老年活动室或其他公共场所找人玩,4.33%选其它。可以判断,对多数农民来说,看电视、串门聊天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
2.新闻节目、天气预报是农民最关注的电视节目。调查发现,农民通常观看或关注的电视节目依次为新闻节目(26.37%)、天气预报(17.96%)、电视剧(13.27%)、电影(11.33%)、法制节目(10.18%)、娱乐节目(8.23%)、体育节目(6.46%)、科技节目(4.69%)、其它(1.06%)、不看电视(0.44%)。为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可以把地方新闻台作为一块阵地,宣传乡风文明建设,教育引导当地农民。
3.看电影、农民运动会是农民集体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调查发现,28.30%的农民认为村里组织集体性文化活动对改善农村风气的作用很大,37.95%认为作用一般,21.46%认为作用很小,12.29%认为没有作用。这折射出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对组织、参加集体性文化活动改善农村风气,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高。
4.注重村容整洁、改善卫生习惯是提高乡风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在调查中,多数农民表示,以前为生计问题整天忙碌,以致无暇考虑家庭卫生问题;现在收入水平增加了,生活变好了,有必要改变以前不太卫生的习惯,否则生活就是“绣花枕头,腹中空”。所以,当问及“您觉得在农村垃圾、死牲畜和家禽随意抛弃行为是否需要加强管理”时,86.13%的农民认为有必要,9.35%认为无所谓,4.52%认为没必要。可见,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改善的农民,对村容整洁、改善卫生习惯的愿望开始变得强烈起来。
(五)农村文化活动设施
在所调查的村子中,各村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差异性较大,问卷显示拥有公园或广场、球场、老年人活动室、图书室、健身器械、娱乐设施、其他设施各自占的比例分别为23.23%、22.52%、14.74%、7.90%、15.33%、3.54%、12.74%;当问到“您认为村里最好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活动设施”时,有20.09%认为应该建公园或广场,19.28%认为应该建老年活动室,29.44%认为应该建球场、健身器械,15.82%认为应该建图书室,10.97%认为应该建娱乐设施;对建设文化活动设施的费用应该由谁出的问题,38.10%的人认为由上级政府来出,25%认为应该由村委会出资,建议共同出资的占24.11%。这表明生活条件变好的农民,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健身、休闲、学习、娱乐活动上来,准备像城里人一样安排享受自己的生活,同时渴望政府能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设施的投资,以丰富自己的日常文化生活。
(六)农民教育现状
调查显示,作为调查对象的648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中专)、高中以上分别为84人、127人、213人、161人、63人,分别占12.96%、19.60%、32.87%、24.85%、9.72%。从年龄上看,40岁以下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初中,40—60岁的主要是小学文化,60岁以上的文盲居绝大多数。这说明农村精壮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逐步由小学水平向初中文化程度转变,农民的素质在逐步提高。当问及“您希望当地政府部门组织什么样的培训”时,19.54%选文化知识、22.37%选种植技术、19.75%选养殖技术、12.7%选农产品加工及机械车辆修理技术,这预示着政府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技能的培训。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力度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基础欠缺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宣传、传播、流行,决定着农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总体走向,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调查显示,不到一半的农民表示知道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这回事,仅2.7%的农民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选项做了选择,这说明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是不知道的。
(二)农村干部重视不够,乡风文明建设缺少具体的政策措施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全面的认识,片面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只要把经济发展好,把生产、村庄、道路、水利等硬指标提高上去就行了,从而不太重视乡风文明建设这一“软指标”。农村干部的不重视,使乡风文明的建设缺少坚强而有力的领导,不能制定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的政策措施,严重影响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机制很不健全,乡风文明缺少必要的物质支撑
1.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据资料显示,赣榆县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扶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全县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还不高,而且个人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农民最关注的还是如何赚钱提高收入。
2.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比如,医疗保障问题。农民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且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愿望很迫切,但是目前“报销比例低”和“服务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农民参加医保的主要因素。社会救助问题。目前农民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意识还不够强,调查中仅3.42%的人意识到社会救助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不能仅靠亲属、亲戚、村委会和当地政府。
(四)农村社会风气堪忧,难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
记忆深处传统的当地村民勤劳、节俭、善良、纯朴、厚道、诚信,具有我国农民的传统美德。然而,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不少人出现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严重的现象;一部分农民道德意识滑坡、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着乡村良好风气的形成。
(五)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日常需求
这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兴建农民需要的固定文化活动场所,大集体时代所投入的硬件设施又因年久失修而老化陈旧,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要;有的地方虽然也建起了新的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健身设施等,但因为无法提供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内容,农民对之不感兴趣,以至门庭冷落、形同虚设,调查结果表明仅0.7%的农民表示在闲暇之余会去老年活动室或其他公共场所找人玩,说明目前已经建设的一些文化设施因为内涵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而导致利用率十分低下。
(六)农村常住人口发生变化,乡风文明建设生力军缺乏
在随机问卷调查中,年龄在21岁以下的占45.52%,22-60岁的占44.14%,60岁以上的占10.34%,女性占46.91%,从事外出务工和早出晚归或短时间需要外出工作的流动人口占被调查对象的37.5%。这些数据说明乡风文明建设生力军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些年来,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经商,或近海域养殖、捕捞(有时出海要半个多月),很少时间赋闲在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在家,村里留守的基本上是妇女、儿童、青少年和老人,这不仅使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缺乏生力军,而且因为他们工作、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性进一步加大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难度。
(七)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难以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
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被调查对象的32.56%,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中专)、高中以上分别占32.87%、24.85%、9.72%。农村居民整体表现为文化层次低、技能人才少。有研究者说:“农民作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其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上都对乡风文明建设起着阻滞作用。这种阻滞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农民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对外来文化的分析辨别能力不高,从而影响其文化自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影响其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消化,包括精神、行为、物质各个层次先进文化因素的借鉴、吸收和消化。”[1]可见,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应针对农民素质较低的问题,加强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切实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总之,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对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1] 马雄贵.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