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意蕴

2012-08-15郑丽玲

关键词:人学本质马克思

郑丽玲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521000)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扬弃古希腊人学思想

恩格斯说:“希腊人,在他们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已经处在文明时代的门槛上了。”〔1〕古希腊哲者分析,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得出真理,惟有考察人并从人的自然本质出发。他们把“人的理性”作为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对于这观点,马克思进行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并指出:“所谓的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2〕95马克思分析,人的理性必然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体,要科学地界定人的本质,只有从生产实践出发。

(二)扬弃黑格尔思辨的人学思想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黑格尔哲学极具思辨性,其人学思想也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人学思想受此影响极大,他批判了黑格尔思辨的人学思想并超越其认识。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的主角是人,历史活动就当然是人民的事业。对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马克思也进行批判,这当中在批判黑格尔对人的认识的过程发现了人的本质,发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大飞跃。

(三)扬弃费尔巴哈自然人的观点

费尔巴哈就人的本质这一根本性问题,彻底批判宗教神学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这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贡献所在。这一贡献马克思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又深刻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和人学思辨的批判不彻底,评击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指向自然的回归是某种意义上的后退,有重陷抽象主义之嫌。同时,为解开历史和人的谜底,马克思就“人”的定义,提出了“人的能动的生活”的论段。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人的需要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3〕需要理论在马克思人学思想中是基础理论,犹如大厦基石。马克思将“需要”解读为“人具有的需要”和“人的需要”,即肉体需要与社会需要。其中,前者是指人作为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需要,如吃、喝和性行为等;而后者是指人所特有的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需要,如自由、尊重等。显然,人的需要是动态的呈规律性的,其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人具有的需要”走向“人的需要”。

1.人的社会存在是后天伴随实践活动而来,并非先天具有。

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于人的本质并与之相一致。

3.人的社会需要反作用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有很大的收缩性和变化性,它的固定性是一种假象。”〔4〕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人的需要是发展的。马克思人学思想坚持关注不同社会人群的发展着的需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二)人的权利

马克思精辟地剖析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局限性,并进行深刻地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常地说,人权就是特权。其本质是剥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的,只属于资产阶级。马克思一方面指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帝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一针见血地批判资产阶级历史及阶级的局限性,他从无产者的立场出发论述了人的权利的基本观点。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5〕可见,只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人权才有可能产生、实现和发展,没有社会经济条件,人权是空话。因此,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不同性质的人权。

“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6〕马克思指出应从历史的观点看待人权,因为人权属于历史的研究范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7〕马克思认为人权的目的是使人获得自由。在人的解放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崇尚起点与归宿统一的观点。

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既关注个人人权,又注重集体人权,如国家主权。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马克思人权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问题是哲学领域一直争论的话题,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回顾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探讨人的价值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人的价值的形成既是客观的,又是历史的,其属于社会关系范畴,也属于历史范畴。在社会关系的维度中,人客观上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担当主体时,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满足,占用和享有他人和社会的积极元素;人担当客体时,自己满足他人和社会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社会关系在生产与实践中产生,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价值。人的价值观是动态发展的,其内容与形式取决于所处时代。人们“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他们既能生产这种相互关系,又新生产这种相互关系”。〔8〕必须在社会关系中,人的真正意义才有实际内涵。也只有在发展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达到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真正统一。

人的价值还取决于人的创造性。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重要制度是人在对象化劳动中能否完成人的创造能力的物质转化过程。

(四)人的自由

人的自由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提出的。人的自由是人类一个亘古恒新的话题,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论断。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人的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人的自由是全人类的自由。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是指人或人的个性的自由,即人不受外界一切影响能够完全支配自己自主地发展自我。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96这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生产劳动,是人有动机、有观念进行的实践活动。而实现全人类自由的理想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

2.人的自由是具体个人的自由。马克思从人与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进行考察,通过三个历史阶段论述人的自由发展: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阶段;其次是人对物之间的依赖性阶段,最后是建立于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凭借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实现的自有个性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最为高级,且只有这一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

3.以上两种自由的共性与差异。共性:人类的自由相对于个人的自由,既是基础,又是归宿。差异:人类的自由与个人的自由有时是矛盾存在的。

(五)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界争议的话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处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用联系和发展的方法,从生产劳动及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并始终用生产劳动揭示人类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可以分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抽象的人的本质,即“类本质”,以及把人与人区别开来的具体的人的本质,即社会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显然,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而且取决于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本质是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变数大,时代相同但社会地位高低的人之间以及时代相异的人之间的社会本质是有明显区别的。

(六)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终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共产党宣言》中,不同侧面论述人的发展,尤其《共产党宣言》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某种束缚进而推进人的解放的历史进程,是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直坚持的理想。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包括道德、个性等全面性、普遍性的协调发展,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提。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123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有四方面内涵: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及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源于马克思要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以及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目的这两个问题的深刻认识,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强调的关于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不同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就难有发展可言。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时代意蕴

马克思人学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这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所借鉴。正如亚当·沙夫所说:“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像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10〕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撑

众所周知,当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日益凸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而在科学发展观中落到实处是人的问题。因此,以马克思人学思想强调的“以人为本”为理论指导,对于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社会意义深远。可以说,要强化国民关注人口问题的意识,重视人口数量的控制和民族素质的提升以及人口结构的优化,必须宣扬马克思人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缓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另外,关于马克思人学思想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其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努力提高生活质量,培养理性消费观念,其实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落到实处的精神实质。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理论指导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时下中国的工作内核。这不但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知识兴国道路。回顾90年代以来,学者们系统地、全面地研究了马克思人学思想,以更充分发挥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因为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实践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通过人的创造劳动来实现的。况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与失败,与人的主体性发挥程度息息相关。因此,马克思人学思想就怎样解放人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强调肯定和尊重人对于物质利益追求更进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不同程度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极大发挥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热情。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学关注的又一重点,这也是人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贯彻的在注重利益的前提下人的潜能才可能得以最大的发挥的指导观念。显然,马克思人学思想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人学思想还强调崇尚能力。人学的本质特征是理性的、具体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贯穿马克思人学思想,理应坚持理性,也只有推崇理性,才能合理、科学地筹划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任务,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人学思想还指出,有意识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在有意识的劳动中人能够凭自己的奋斗而生存,这便是简单意义的自立。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马克思人学思想倡导建设者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可见,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之所以坚持人的利益及人的智力的重视、人的能力及理性的崇尚,都源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科学指导。另外,马克思人学思想在我国知识经济建设中也有不可忽略的贡献。人才革命蕴含于知识经济中,社会向前发展的强有力动因是人才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发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既促进我国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又推动实现知识经济发展战略。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众所周知,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部署,时隔四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开宗明义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当代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义迫切和深远。放眼国内外新的发展征程,我们务必完善一系列事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价值导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竞争力和凝聚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民族创新和整合能力,充实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品味,争夺世界话语权。而正是马克思人学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智力支持,为我们今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蓄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从而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步伐。

(四)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保障

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题中之义。马克思认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这个有机整体全面发展协调,社会才有可能和谐有序。这归根结底,马克思的和谐社会理论是指人、自然、社会诸要素的和谐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两者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最核心要素,从存在论分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处于社会和谐关系的根基所在。这与我们时下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谋而合,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重要内容所在。其实人与自然就是人与自身,两者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人从属于自然界。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必须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强调,社会的本身就是人存在的方式。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人与人的和谐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生活在世上的人总要与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每个人必须学会处理和解决所有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马克思还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另外,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人的真正和谐。马克思还论述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和谐关系,分析和谐社会的各要素是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以上论断,是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我们科学论证的理论宝典,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保障。

重温理论,明确意义,以更好服务实践。当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我们应该毫无疑问地继续认真掌握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时代意蕴。而作为教育工作者,身处理论工作前沿,我们应责无旁贷地指导大家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挖掘其积极元素为今所用,努力促进中国尽早实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46.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43.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5-226.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0] 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J].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3).

猜你喜欢

人学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回归本质
北人学没
童年的本质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