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的不对称性及其翻译
2012-08-15郑晓凤
吴 影 郑晓凤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公共外语部,吉林 长春130031)
英汉语言的不对称性及其翻译
吴 影 郑晓凤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公共外语部,吉林 长春130031)
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语言的共性使得语言正迁移成为可能,而语言的个性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语言负迁移。英汉语言之间不对称性的存在使得英汉互译时母语负迁移作用表现明显,本文将通过大量例子证明英汉语言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及语用层面上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并分析英汉互译时发生错译及误译的原因。
英汉语言;不对称性;负迁移;翻译
思想的沟通需要以语言为媒介,而文化的交流则要以翻译为桥梁。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然而,历史背景、社会环境、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的交流既反映出一个民族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的共性,也映射出其本身鲜明的民族色彩。文化的可传播性特征证实了语言之间共性的存在,也为语言的正迁移提供了可能性;而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则表现为语言的个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两种语言相遇时,不可避免地发生语言负迁移。
一、语言迁移的概念
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就叫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1]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产生的影响称为语言迁移。[2]语言迁移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于1957年在其著作《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中提出的。但Odlin在其著作《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LanguageTransfer:Cross-linguisticinfluenceinlanguage learning)中就语言迁移的根源给出了更为确切的解释:“语言迁移源于目的语和另一个已习得的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3]也就是说,当目的语与另一个已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或特点时,学习者会将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迁移到目的语中,推动目标语言的学习,产生正迁移;当目的语与另一个已习得语言的语言现象不同或发生冲突时,学习者也会不自觉地将已有的相关语言知识套用、借用到目的语中,造成语言使用上的错误,产生负迁移。
二、英汉语言的不对称性
根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通锵、胡吉成对世界语言的分类,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亲属关系使得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共性的同时,体现出较大差异。英汉语言不对称性突出便是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词汇层面不对称
词汇作为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也是语言中最活跃和最不稳定的因素。汉语词汇的含义通常缺乏确定性,其可变性比较大、应用范围更广,而英语词汇的含义则相对比较稳定。这样就使得汉语和英语词汇在很多场合无法完全对应,也就产生了词——词不对称的现象。[4]因此,词汇在两种语言对比时表现出的不对称情况最多也就不足为奇。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进行对比时,出现指称范围、搭配范围、指称功能等多种不对称的情况。
1.指称范围不对称。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差别,英语和汉语中词汇指称范围不对称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称谓指称不对称的表现最为典型,如汉语中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和表姐妹都需要根据亲疏远近和年龄大小分别称呼,而英语中对此毫无区分,只用一个cousin概称汉语中八个称谓词。这种不对称与中西方生活方式的差别密不可分,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几世同堂并不鲜见,因而“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英语国家则家庭观念相对淡薄,且倡导民主平等,所以也就没有“分亲疏,别远近”的需求。英语中的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brother,sister等称谓词也同样如此,有着明显大于汉语称谓词的指称范围。
2.指称功能不对称。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即使采用同一种粘连手段,而且粘连项目在词义上表达的意义也大致相同,但他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样。[5]在常用的指示照应粘连词项中,英语中的this和that及汉语中的“这”和“那”语义上基本对称,this和“这”近指,that和“那”远指,而指称功能上却体现出不对称性。汉语中的“这”用指刚刚提到过的或发生不久的事,(如:这就是事情的全部),汉语指示代词“这”指刚刚说过的话,而英语中却必须用that(如:That is all what I want to say.)。汉语中的“这”还可以指称同一篇章中别人说的话或提到的事,而这一指称功能在英语中却由that来承担。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就出现this与“这”出现频率不同,指称不同的情况。如果一味地将this译成“这”,that译成“那”必然会导致蹩脚译文的出现。
3.搭配范围的不对称。英汉两种语言中,表面上意思相同的词的搭配范围却因使用范围的大小不同、引申程度的不同、边缘类搭配不同、上下义词分工不同等原因而不对称。如:英语词“bay”用表颜色时意为“栗色”,汉语中对“栗色”一词的使用没有任何特殊限制,它可以用来修饰任何具有“栗色”特征的东西。而英语中“bay”的使用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使用范围要小得多,一般只用来与马搭配,形容马的颜色。[5]此外,英语中泛指一般动作的动词通常可以与表示具体事务的名词搭配(如do the floor、do the dishes、do the lawn),而汉语中泛指一般动作的动词,往往只能与泛指一般事物的名词搭配(如“做家务”);表示具体工作的动词往往只能与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搭配(如“扫地”“洗碗”“修剪草坪”),而不容许出现(“做地”“做碗”“做草坪”)这样的搭配出现。[5]再者,一个汉语词汇通常可以与多个英语词汇相对应。如:汉语中可以用一个“看”字组成无数词语:看书,看电视,看电影,照看某人等等。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却是read a book,watch TV,see a film,look after somebody.[5]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英语初学者经常会在汉译英翻译时,将母语中词汇的搭配范围迁移到英语中,造成bay hair,bay dress,see a book,see TV 等等错误搭配,或有意避免使用do the lawn此类地道的搭配。
(二)句法层面不对称
1.句子结构不对称。汉语是典型的意合型语言,所以句子只要表意清楚,句法结构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而英语重形合,句子的构成需受到一系列语法规则的制约。如:英语中的一般疑问句,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在陈述具体内容之前必须先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yes,no,certainly,absolutely not等,否则将被视为不符合语法习惯;而汉语对于疑问句并无此要求,也就是说“是”或“不是”的回答不是必须的,听话人或读者完全可以根据上下文得知其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如:他们有没有预先通知过你?——通知过了)。[5]此句当中,虽然对话人没有直接给出yes这类肯定的提示,但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肯定,效果殊途同归。另外,英汉两种语言虽然都多用SVO的结构,由于汉语为主题显著型语言,主题与述题之间没有语法制约,因此无主语现象较为普遍,而相比之下,由于英语为主语显著型语言,主语具有“不可或缺性”特征,所以除祈使句外,几乎所有完整、独立的句子都有相应的主语。因此在汉英互译时,英语总要大量使用代词来充当句子的主语。例如:他妹妹比他小两岁,是个大学生,明年毕业。此句的英语译文为:His sister who is two years younger than him is a college student,and she will graduate next year.定语从句的先行词为:his sister是who is two years younger的逻辑主语,a也是is a college student的真正主语,而and后的从句中再次重复she来指代 his sister.也就是汉语原句中的一个主语与英语译文中三个主语相对应,此处翻译时应避免“翻译味儿”的出现。
2.句子含义不对称。除句子结构上的不对称外,英汉两种语言还经常出现句子结构上对称,但表达的意思却不对称的现象。如:Tom studies as hard as anybody in the class.句中as…as anybody的结构形式上与汉语中“和任何人一样……”对称,但事实上其表达的含义并非如此。汉语中“和任何人一样……”表达的是一种静态的比较,而英语中as…as anybody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的比较。[5]因此,此例表达的含义是“汤姆是班上学习最用功的一位同学”或“汤姆学习之勤奋不亚于班上任何一名同学。”而误译句“汤姆和班上任何人学习一样用功”,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汉语结果负迁移到英语的后果。
3.语序不对称。英汉两种语言互译时,语序差别很大,动词与修饰词语在句中的相对位置呈现出镜像对称的关系。[7]如:汉语中用来修饰动词的副词置于动词的左边,如“我很想念我的父母”;而英语中副词则常出现在动词的右边,置于句尾,如:I miss my parents very much.由于受到母语句法结构的影响,中国学生经常将汉语的词序迁移到英语中,对汉语句子实行逐字逐字对译,出现I very miss my parents这样拙劣的翻译。汉语中用来修饰名词的形容词一般置于被修饰词之前,而英语却前后均可。如:我喜欢她那迷人的蓝眼睛。I like her blue eyes which are charming.此时,汉语中置于被修饰词“眼睛”之前的“迷人的”和“蓝”被分别放在英语译文中eyes的前后,符合英语习惯。
(三)语用层面的不对称
1.礼貌原则的使用不对称。在某些语言的表达领域,汉语比英语注重礼貌原则,如汉语有一套复杂的敬、谦称词汇系统(如:贵校、令尊、鄙人、拙见等)体现关系型社会指示,而英语除一些称呼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特殊的词汇手段来表现关系型社会指示。[5]同样,汉语第二人称的单数代词有敬称的“您”和非敬称的“你”之分,敬称代词除用于正式交际场合外,还用来称呼长辈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以示尊敬;而现代英语中第二人称单数没有敬称与非敬称的区别。而在另一些语言表达领域,英语要比汉语更加注重礼貌原则。如在酒店向服务员要求拿两瓶啤酒时,汉语中常用“服务员,来两杯啤酒”,而英语中习惯用相对更加礼貌的Would you bring us two beers please?(请你给我们拿两杯啤酒好吗?)或Could we have two beers please?(请问我们能要两杯啤酒吗?)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对于礼貌原则应用的差异,尽力做到“入乡随俗”,体现“原汁原味”。
2.招呼用语的不对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与英语见面时的招呼用语大相径庭。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有两种情况:(1)称呼对方,如“老王”、“大伯”、“大婶”;(2)根据自己的观察,询问或推测对方在干什么或准备干什么,如:买菜啊?打水来了?上哪儿去啊?吃了吗?而英语中招呼用语通常是Good morning!How are you?Do you have a good day?[5]由于受到汉语习惯用法的影响,很多中国学生会直接将汉语的招呼用语译成英语,如: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而在交际过程中犯语用错误或表现失礼。此外,“辛苦了!”是中国人表示问候、慰问、感谢时最为常用的表达,我们经常听到领导用一句“同志们,辛苦了!”来向群众表示慰问,而在英语当中并没有与之相对称的表达。所以在将汉语的“辛苦了”译为英语时,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的英语表达。如当主人为你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你说“辛苦了!”,要译为It is very kind of you to do so;当朋友刚刚工作一天回来,你说“辛苦了!”,要译为“You work very hard.”而不能将汉语的表达方式强行迁移的英语当中,直接翻译成You seem very tired.造成交际失误。
3.表达方式的不对称。汉语受礼貌原则的制约和调节,通常采用“陈述+请求”这一基本施事结构模式,也就是先陈述一系列提出要求的原因,然后再提出请求;而英语重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原则,通常采用“请求+陈述”的基本施事结构,也就是直截了当提出请求,如果需要的话再说明原因。[5]如将句子“我母亲病了,我要送她去医院,所以我想先走一会儿”译成英语时,符合习惯的表达应为为I want to leave a little earlier,since I should send my mother to hospital.若按照汉语陈述语序将其译为 My mother is ill,and I should send her to hospital,so I want to leave a little earlier.虽然表达的含义正确,但未免不够地道。
三、结束语
英汉语言的不对称性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本文仅引几例加以说明显然不够充分,但从语言迁移角度分析英汉语言不对称性对于翻译的影响,有助于明确翻译实践质量的因素,进而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及翻译实践的水平。
[1]顾士才.母语迁移与外语学习[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8,(1).
[2]Jack C.Richards,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3]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张华.语言迁移现象中的英汉词汇信息不对称性研究[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6,(6).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谢海波.汉语习惯表达在汉英中介语中的负迁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7]黄宣范.中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1979.
吴影(1981-),女,硕士,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主要从事翻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研究;郑晓凤(1980-),女,硕士,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主要从事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