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闽商文化精神为例

2012-08-15刘朝晖

关键词:闽商校园文化精神

刘朝晖

(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福建 福州 350108)

闽商文化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分支之一,它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体现了现代闽人的独特经营理念和创业回馈精神。“海西”高校在中央赋予福建先行先试的政策指导下,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为了更好地建设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应该对闽商文化予以弘扬和传承。这对深化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建设好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对于有着复杂地域文化习俗的中国而言,在长期的生活形态演变中保存了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精神丰富多彩。福建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商业出海口,闽商又以漂洋过海打拼创业而闻名,一曲闽南语《爱拼才会赢》传唱世界。纵观闽商的萌芽、形成、发展和壮大,可以发现它与传统商帮虽然在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等方面有着共同点,但在其长期的商业开拓和创业实践中,闽商在性格品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海洋气质,这是闽商与其他商帮迥然不同的特质。正是围绕这一核心特质,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商业文化——闽商文化。在大力倡导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今天,闽商群体及其以爱国爱乡、开放包容、团结友爱等精神为代表的闽商文化在“海西”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精神文化层面上说,闽商是近现代中国海洋文明的杰出代表和典型实践者,海洋特征已牢牢扎根于闽商文化之中。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孕育于海洋文明的闽商文化是海西建设的文化资本和软实力,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享的文化精神家园。闽商文化的精神沉淀更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不可多得的优质本土资源。闽商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其特色。这不但有助于丰富和繁荣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其精神对当前“海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闽商文化具有强大、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以天下为己任,视爱国高于商道的高尚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爱乡爱家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表现。千万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漂泊奋斗、艰苦创业,终成就一番事业,凭借其积累的巨额财富,完全可以衣食无忧。然而,他们“不断中华根,不绝祖国缘”,始终心系祖国,不忘家乡父老,在祖国有难时,在家乡人民需要帮助时,总是慷慨解囊,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财不可百世,仁则可千秋。以财发身,以仁著世;立仁修德,以遗子孙。”成为众多闽商的共同信念。他们或报效桑梓,或捐资助学,或兴办慈善……在闽商眼中,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俨然已成为高于传统商道的价值衡量标准。诸如俞大猷、胡文虎、陈嘉庚等杰出的闽商代表,他们爱国报国、爱乡报乡的义举,惊天地,泣鬼神,为闽商文化、福建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

闽商一向有爱国爱乡的传统,国外最知名的就是新加坡的陈嘉庚、菲律宾的李清泉等人。祖籍同安的陈嘉庚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而且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这样的闽商国内也数不胜数。1905年发生过一次规模遍及全国的反对美国苛待华工的爱国运动,当时上海商会负责领导这场运动的曾铸就是一名闽商,祖籍同安。曾铸后来被推举为上海商会会长,足见闽商在当时的影响力。抗战期间,日伪对祖籍莆田的蔡友兰骗说如他不愿回福州,日方打算在闽清口设交换物资处,由他主持其事。蔡友兰当面直言不为日本侵略者效劳,充分表现了不为金钱、地位利诱,不当汉奸的爱国商人的崇高民族气节。解放战争时期,祖籍惠安的黄长水先生在香港创办了泉昌公司,他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运动,曾捐巨资购买药品和医药器材送到解放区,并多次护送民主人士北上南下。类似例子还有很多,爱国爱乡无疑是闽商作为儒商代表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以财发身,以利天下为先”,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思想的束缚,爱国爱乡胜过爱财爱利,将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深深融入其文化内涵之中。报效祖国,回馈家乡成了闽商们一致认同的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历史上闽商们团结一致、英勇抗敌的行为和一心报国的义举,正是闽商精神的折射,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爱自己,爱家人,爱故乡,爱民族,爱国家”,这是闽商“泱泱商道的起点,铸就了闽商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品格与不朽风骨”。

(二)自强不息的创新开拓精神与忧患意识

几千年间,福建先人不畏艰险,漂洋过海,长期在海外打拼创业,繁衍生息,铸就了深厚的经济文化根基。依托这一基础,19世纪后半期,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闽商开始崛起。从19世纪末至今的100多年间,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创领时代的风云人物,其中有举家南渡星洲、在沙捞越诗巫创建“新福州”垦场的黄乃裳;有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有被称为“万金油大王”的胡文虎;有被誉为“世界糖王”、“酒店大王”的郭鹤年;有印尼华商、东南亚首富,集“面粉大王”、“丁香大王”、“金融大王”于一身的林绍良;还有被誉为“水泥大王”、“面粉大王”、“地产大王”的林文镜和集“银行大王”、“烟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于一身的陈永栽等。他们各种“大王”的头衔正是闽商崛起、壮大的有力证据,而闽商的崛起、壮大与其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

闽商的特质还在于敢于创新、有魄力,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能驾驭风浪,化解矛盾,这是非常难得的、典型的企业家精神。自强不息的合作精神与忧患意识激励着闽商“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奉献给社会与国家。闽商精神里有传统儒家精神,它不仅教人获利,而且教人做人、做事,学会做人、做事才能赚钱[1]。比如,2009年6月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曹德旺先生获得了被誉为商界奥斯卡奖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奖,该奖项给予曹德旺的获奖理由是:“秉承发展自我、兼善天下的理念,民族认同与国际视野,经济实力与文化影响,国家责任与个人利益……”这可以看成是对闽商品质和素质的国际化表达。

身处海洋文明边缘地带的闽商,在极具渗透力的内陆文化面前显示出了一些海洋文化的特征:秉承“爱拼才会赢”的坚定信念,充分发挥开拓进取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这与西欧国家海洋文明的特征如出一辙。时至今日,闽商所具备的这些带有海洋气质的商业精神,在当前深度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显得尤为珍贵。

(三)包容和合、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回溯我国商业发展史,在中国各大富有影响的地域商帮中,晋商、徽商相对墨守成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多局限于封建生产经营,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缘优势,使闽商在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国际化视野方面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这对闽商的长期发展壮大,商业模式、行业结构的变迁与稳定,乃至闽商力量在当代中国整体商业格局中地位的巩固都有深远而真切的影响,使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福建长期远离中国传统政治经济中心,位置上的边缘特性及移民传统使得原始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邻域文化与外来文化频繁相互碰撞和冲击交融。伴随着经济政策开放与封闭的交替,同时依靠长久以来在漂洋过海、移民求生的过程中培养的应变优势,闽商形成积极灵活、主动快速适应异域环境的心态和能力,这种社会心理更培养了闽商包容、开放的精神气质。

由此可见,闽商文化既来源于本土的传统文化,也来源于走出去的商人带回来的异域外来文化,这是大大有别于其他地域基础的商帮文化的鲜明体现。闽商文化通过上下沟通,内外互动,从而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接轨[2],体现了包容和合、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比如,台北板桥林家花园和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两座花园的主人就是著名闽商林维源、林尔嘉父子。清末民初,父子俩为台北和厦门两地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父亲林维源为建设台北城自倾私囊,儿子林尔嘉为建设厦门倾心尽力。当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威逼利诱时,父子俩永葆中华民族气节,义正言辞,拒绝加入日本国籍,坚决不做“大日本”的“臣民”。两代闽商将其精神融于砖瓦石块间,凝筑成建筑。台北板桥林家花园是林家鼎盛时期的杰作,园内收尽天下奇珍,体现出海纳百川的气概;厦门菽庄花园则是日本侵占台湾之后林家的“忧患之作”,整体设计表现了鲜明的思念家乡、盼望台湾光复之情。如今,这两座花园不仅是城市精神与形象的一部分,更体现出闽商对期盼祖国统一、建设两岸一家的执著与努力,成为了跨越海峡两岸的亮丽风景。

三、闽商文化精神对“海西”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从中华民族全面振兴、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目标来看,从弘扬中华文明的多样性色彩、构建和谐社会、在全人类共同的人性价值层面上贡献中国的智慧等层面来看,学习闽商文化精神内涵是一个迫切需要进入中国知识体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大学发展的原动力,走出书本和象牙塔,融入到火热鲜活的社会大熔炉中去,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来检验评价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将成为其测评的重要尺度[3]。

(一)大力弘扬闽商文化传统中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海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就是要把这种闽商文化中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传承给大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在日常活动中高举民族精神的旗帜,唱响当代的主旋律,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首先,要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即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的历史责任感。历史上众多杰出闽商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努力着,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对于克服当今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使之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家乡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还应特别加强对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提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当前,提倡集体主义,加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增强其集体归属感,牢固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对于故乡,应当怀有感恩之情,思源不忘本,时刻谨记回馈故乡。再次,要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应成为空谈或口号。作为当代知识青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把爱国主义落到实处。深入了解和学习闽商文化中关于爱国爱乡的精神,向大学生展现古今中外优秀闽商代表的爱国义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总之,通过上述的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将朴实的爱国主义感情升华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继续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二)倡导闽商文化传统中敢冒风险、爱拼会赢的实干创业精神,培养高校师生的创业意识、创意文化和创新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倡导闽商文化传统中敢冒风险、爱拼会赢的实干创业精神,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文化和创新能力。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新世纪,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能给人才成长带来无限动力、方向和保障,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能力,是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的完美结合和体现。若是能将闽商精神中以“善观时变、顺势而为”的创新精神充分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对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将会有更加显著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对口,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这种理念,在教育上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优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高等教育理念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更应该让学生在做人、做事上有所提高,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精神。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更从支持高新技术持续强劲发展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从而使高校致力于培养适应高科技发展的创新人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从不缺乏优秀先进的文化因素,我们要把更多的视野放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思维方式上。通过致力于推广特色地域文化,例如闽商文化,发挥其在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和学生培养中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要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意文化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创业意识、创意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自由的学术氛围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方面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而要让高校师生能对不同观点和问题各抒己见,减少学术上对权威的盲目崇拜,让高校师生敢于独辟蹊径,敢于撰写观点迥异的学术论文。同时,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珍惜和保护高校师生的原创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氛围,举办科技报告会、学术交流会、人文科技知识讲座等活动都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意文化和创新能力。最后,改革师生评价体系,注重师生创业意识、创意文化和创新能力的“三创”考核,给予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师生或科研团队更多的资源和关注。高校评优评先以及各类奖学金的评定都是激励师生“三创”的重要手段,这些评价手段和体系应营造有利于师生兴趣发展、特长脱颖而出的土壤,创造褒奖冒险、宽容失败的体制,以鼓励师生“闯”和“冒”的实干创业精神。

(三)发挥闽商文化包容和合、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文化之于历史是精髓,之于一个校园也是很重要的元素,当前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在主流意识引领下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在创建校园文化工作中必须具备包容和合、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和意识,因为多元文化的活动主体在长期互动中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对各种文化进行取舍整合,进而容易形成开放的文化心理和宽容的文化性格。为此,笔者认为,第一,培养国际化视野,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看待传统优秀文化。包括区域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诸如开放精神等在内的优秀成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封闭自我走向开放接纳,改变固步自封,追求创新,使当代大学生在传统优秀文化和全球化意识有效融合的前提下,培养更符合世界潮流的新观念、新意识。第二,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紧跟科学发展和文化强国的时代步伐,把中心服务和与时俱进的思维结合起来。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和文化强国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经济建设深入改革开放,才能够使科学发展和文化强国不成为纸上谈兵,才能真正促进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4]。第三,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发挥闽商文化对“海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时,一方面要处理好闽商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包括闽商文化在内的优秀地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机部分,只有将它们融入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德育的作用。对外来文化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辨识力,全面而客观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融合外来优秀文化,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家园[5]。

发挥闽商文化精神在高校特别是在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闽商文化精神作为海峡两岸中国人共享的文化精神家园,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倡导坚持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文化建设问题有着十分显著的借鉴意义。当然,闽商文化中并不都是优秀的传统,也有一些糟粕,如缺乏社会均衡意识和大团队整合精神,使现代化社会的分工、整合理念难于被接受。但是,瑕不掩瑜,这些不足之处正说明我们能够辩证地看待闽商文化精神。只有这样的认识和学习,才能突破束缚,发扬光大,从而更加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乃至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

[1]胡平.文化多元化与闽商精神[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3.

[2]管宁.闽商文化人文经济价值探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5.

[3]张燮飞.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J].福州大学学报,2008(4):7.

[4]王震.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思路的辩证关系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5):146-147.

[5]邓频声,李承宗.湖湘文化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3):38-39.

猜你喜欢

闽商校园文化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闽商蓝皮书:闽商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闽商大事记(2019年7月~12月)
斯波义信的福建历史论述与闽商文献解读
拿出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