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视角下评《雄辩症》中“说”的翻译
2012-08-15任坤坤
任坤坤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王蒙在五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大量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最能代表其创作个性的就是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这在他的散文《雄辩症》中便得到了充分体现。《雄辩症》对文化大革命中一些无理也要搅三分的黑笔杆子做了淋漓尽致的讽刺,进而充分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那漫长“黑色十年”对人民乃至国家造成的难以弥补、不可估量的创伤。通过查阅相关散文译著及网站,笔者发现该篇散文普遍采用琥珀版的译文。通过原文及译文的对照,进一步发现译文最精彩的莫过于对原文短短三百多字中出现的高达17次的“说”的翻译,翻译处理的比较灵活,既译出了说话人的语气又避免了重复,其中有4次直接译为“said”,5次选择不译,8次使用了不同的动词,包括told,asked,retorted,claimed,replied,argued,begged和answered back。并且在5次不译的情况下,有3次是直接省略,1次进行了转化,还有1次是为了避免重复,翻译方法不一。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主要运用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并结合相关翻译理论来分析《雄辩症》中“说”的翻译。
一、语用学与翻译
简单来说,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话语与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关注的是,在什么条件下,说话人会选择具有特定意义的某个结构或话语,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听话人会以某种方式去理解该意义而不是以别的方式。将语用的视角引入翻译分析,也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以及翻译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在翻译生成的过程中,翻译和译者的实际运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关联理论是近年来给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语用学理论,是对认知系统的研究,旨在寻求翻译的“生成性”。从关联理论出发,译文的生成语法和背景认知都应力求在语言表达上做到完全明确,而不是依靠译者的直觉去进行翻译创作。维索尔伦(1999)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中集中阐释了“顺应理论”,这是他过去二十年来语用学研究及语用学思想的总结,以全新的视角解说语用学。他深入分析了语言选择中的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的意识程度等,为翻译领域的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实用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几乎把过去传统语用学研究中的全部内容都贯穿起来,是对语言使用及研究的语用功能综观。此外,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语言应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翻译也可从顺应论的视角展开探索。
二、语用视角下“说”的翻译
(一)关联理论与“说”的翻译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日益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法国的斯珀伯和英国的威尔逊在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a,1995)中提出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尤其是语用信息的认知推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区分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大关联就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就是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强调,关联原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违反的一个原则。译者应遵守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适当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句法层、语音层、语用层和语义层等各语言交际线索中来推断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合理假设目的语接收者的认知语境,从而选择合适的译文,以使原文作者的思路与译文读者的解读相吻合。翻译时,必须找出语境与原文之间存在的最佳关联才能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这是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而要寻找最佳关联则要深刻剖析原文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包括文化背景信息、词汇信息、逻辑信息等),并充分利用译者的百科知识来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达到最佳关联。例如《雄辩症》中开头两句:
一位医生向我介绍,他们在门诊中接触了一位雄辩症病人,医生说:“请坐。”
病人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吗?”
译文:
A doctor once told me about one of his out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the disease of eloquence.
“Please sit down.”the doctor told him.
“Why would I?”the patient asked.“Are you going to deprive me of my right not to sit down?”
译文将这两句中两次出现的“说”分别译为“told”和“asked”,而不是直译为“said”,翻译处理的比较灵活。要确切译出原文的含义,译者要依靠自己的文学素养及双语功底理解原文波澜不惊的语调下所隐含的深层会话关系,进而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利用原文提供的逻辑信息、词汇信息、文化背景信息等,尽最大努力找到最佳关联。在第一句话中,“说”不仅仅是医生独自陈述“请坐”这一句话,而是初次见面的医生与病人展开的第一次交流,译文将“说”译为“told”,含有告诉、互动交际的内涵意义,且符合语用学理论的礼貌原则;在第二句话中,“说”被译为“asked”,既含有会话互动含义,符合语境交际习惯,又暗含讽刺意味,初步刻画出病人刁难、习惯性辩驳的特征。上例中,译文对“说”的翻译符合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也就是说,译文读者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就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二)顺应理论与“说”的翻译
作为语用学的最新理论,语言顺应论关注的主要是话语的产出,包括语言交际中语言形式及策略的选择。由于其较强的解释力,因此给语用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一改传统翻译研究的分类与研究方法,指出翻译语言选择中的可变性、顺应性与商讨性,指出翻译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并分析了翻译语言选择中的结构顺应、语境顺应、动态顺应及顺应的意识程度等。语言使用的顺应过程涉及顺应交际主体的认知心理状态、社会交往、对话题的兴趣以及对事物的信念等的动态变化。译者作为交际者先要对翻译内容有所感知,感知到的事物还需要通过适当的语言表征出来,使之成为可理解的内容,且最大程度地贴合原文的会话含义及译文目标的语境含义。作为语言的转换过程,翻译必然涉及到目的语的重构。目的语的重构是译者对原语的语境、语言结构之间做出动态的顺应过程。以《雄辩症》中最后很精彩的一段对话的翻译为例来看顺应在译文中的体现:
医生毫无办法,便叹了口气,换一个话题说:“今天天气不错。”
病人说:“纯粹胡说八道!……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
医生忍不住反驳说:“我们这里并不是北极嘛。”
病人说:“但你不应该否认北极的存在。你否认北极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实真相,就是别有用心。”
医生说:“你走吧。”
病人说:“你无权命令我走……”
译文:
The doctor could not but heave a sigh and switched to another topic,“It’s fine today.”
The patient replied,“Nonsense!...At the North Pole,for example,it must be freezing...”
The doctor couldn’t help but retorted,“This is not the North Pole.”
The patient argued,“You can not deny the existence of the North Pole.If you do,you’ll be distorting facts with ulterior motives.”
Finally the doctor begged him,“Please go away.”
The patientagain answered back,“You have no rights to order me to leave...”
在这种语境下,译文“switched to another topic”没有顺应原文的语言结构,将“转换话题说”中的“说”选择不译,虽然调整了译文词序,却较准确地表达了原文意思,顺应了译文的语言结构,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 而将“说”分别译成“replied”,“retorted”,“argued”,“begged”和“answered back”则顺应了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replied”是在医生无奈之下做出的最后一次尝试——转换话题下得到的“回应”,这种“回应”既是病人习惯性辩驳的条件反射式映照,也让译文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加深对医生的理解和同情。“retorted”用来形容医生的“说”,强而有力地将整篇散文推向讽刺的顶峰,“反驳”本一直是病人在做的事情,现在却转向了医生,让读者在感受到强烈的讽刺效果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深入语境去关注“雄辩症”这种灾难性后遗症所影射的时代背景,从而紧扣原文主旨,这正是译者的高明之处。“argued”和“answered back”用在病人身上再贴切不过,而且鉴于有了前文的铺垫,此时再激烈的“反驳”,用看上去波澜不惊的“argued”和“answered back”也难掩其暗藏的惊涛骇浪般的冲击力,译文效果实现最佳化。医治病人本是医生的天职,在多次努力未果且无从下手的绝望中,医生最终放弃努力,选择“求”病人离开,译文用“begged”来形容“雄辩症”病人对医生的折磨,可见“雄辩症”危害力之强,非常贴近原文语境,紧扣原文主旨,有利于译文读者对原文主旨的深层理解。
原文作者在撰文时,心中构想的是他认定和本文有关并能够读这篇散文的读者,他文中的语言选择,顺应了这些读者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译文处理的比较灵活,既译出了说话人的语气也避免了重复。而由于译文读者有着与原文读者不同的指称关系、社交规范和文化心理,在语言手段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译者翻译本段反复出现的“说”的过程实际也是目的语重构的过程,译者在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了动态的顺应过程。
语用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国内学者在语用学的框架下研究了指示语与语用前提、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原则、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对翻译的制约与解释力,以及跨文化语用翻译、语用翻译策略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主要运用关联理论及顺应理论并结合相关翻译理论来分析《雄辩症》中“说”的翻译。同时通过分析发现,语用翻译应更加注重实证性与动态翻译过程的研究,结合中外语用翻译研究成果,透视语用翻译的本质,逐步建立起语用翻译的模式与流派。
[1] 乔萍.散文佳作108篇——(汉英·英汉对照)[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3.
[2] 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D].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3]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
[4] 何自然.翻译要译什么?—翻译中的语用学[J].外语与翻译,1997(2):64-70.
[5] Sperber,D.an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and Oxford,1986/1995.
[6] 何自然.语用学新解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