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脉络透视
2012-08-15朱珈毅
朱珈毅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22)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根源在于公共还是盈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有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干预与调节。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时,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大多数企业的规模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单纯地靠自由竞争维系市场经济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的因素。按照社会契约的观点,国家成为了生产的领导。而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建立,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剥夺”剥夺者,代表国家的名义实行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财产和改革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消除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特征。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纯粹的西方抑或东方理论观点都难以支撑庞大的经济体制持续发展,改革就成了必要课题。从根源上讲,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无论是宏观上的调控作用,还是微观上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国有企业均是为了解决因市场失灵而出现的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诸多公共性问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公共性是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而从中国来看,国有企业的公共性并不否认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它也具有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功能,即具有盈利性或直接的经济作用,这是中国国家发展进程的历史特点决定的,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强制力优势大部分为改变国家经济现状服务,它的这种特定功能只能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定发展时期才能发挥巨大作用。目前,国家积极倡导民生问题。
二、当前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的矛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在于是否能够更好地服务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局,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目前看,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第一,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只是作为一种解决市场失灵的组织机制而存在的。然而,中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尽管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按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轨道来走,而是仍然需要发挥国有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功能。第二,垄断性行业的企业因为阻力太大而改革进展缓慢。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垄断性行业,因为提供石油、铁路、航空等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具有垄断性,至今还不能完全按照政企分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依法监管的要求进行改革。目前看,还有电力、电信、邮政和市政公用事业等行业改革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企业中的国有资本仍然处于绝对地位,企业的良性竞争没有形成,国家实施依法监管的体制、制度和具体措施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第三,在发达国家中,在进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他们把那些有利可图的,能够赢利的国有企业私有化了,而那需要大量投资的,利润比较低的企业实行国有化。在国有化的进程中,国家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私有企业。私有化时,国家按照低价出卖国有企业。总而言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是私人垄断对国库的掠夺和垄断。在理论上,西方的经济学家都用“效率”为口实。在他们的大多数理论中,国有企业都是缺乏效率的,私有制才能获得效率。可是,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只有私有制有效率而国有制度没有效率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难以成立。事实上,私有制企业有效率,国有企业有效也是存在的。问题是竞争化,而不是私有化。第四,改革后原有的“包袱”依然大量留存。有很多剥离优质资产组建新的公司后,大量的低效资产或不良资产留在母公司,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不改革则无法解决。更有甚者,一些国有企业忽视了国家关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在改制中对设计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当,有的还侵吞国有资产,导致财产流失,损害了国有产品的公共服务特征,成为个人牟利的工具,这也是诱发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国有企业改革稳中求进的路径探寻
一是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包括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兼并收购、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进行转型升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新建的国有企业,应尽可能采用股份制形式,通过控股、参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在大量吸纳国外投资、民营资金还有其他方面的资金,增强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我们在吸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中,伴随着资本市场和社会上的监管体制的完善,企业当中的股权已经高度的分散化和社会化了,仅仅需要为数不多的资本就可以控股整个跨国公司了。除了可以通过资本进行控制外,国有经济还有其他途径私有化,比如说,政府拍卖、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为自身减压减负,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国有企业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国有企业的垄断特质和资源优势使得国有企业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成绩要突出,并且要开展新的空间。否则更将为历史所淘汰。要具备创新意识,围绕把企业做好,建立企业为中心的创新技术体系,鼓励和提倡那些国有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采取大胆进取的模式,运用国家提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解决国有企业技术上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国际化经营。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局限在国内。全球的平台才是现代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特别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追逐利润和公共服务的切合点上,所有国家都是有着趋同的目的。一方面为了利益,另一方也要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对于同样的目的、同样的标准和要求,立足世界才是长久之计。当前,我们必须要推进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联合重组,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国有企业步入大型化、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健全监管体制。国有企业监管不力是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当前,要紧的是建立层次分明、架构清晰、管理科学、依法监管的框架体系,打破一家独大,打破山高皇帝远,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国有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落实监管责任,逐步形成探索研究与“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国有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五是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竞争的发展模式,和前面所述的国有企业建立初衷不尽相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要想实现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目的,首先要让国有企业具备优良的自身条件。通俗讲,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和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国有企业的改革当中,市场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在英国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当中,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对英国私有化的分析,虽然单独私有竞争性企业有可能导致生产和配置效率,在私有制的体制下存在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会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如果,在缺乏竞争的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还是非常有效的。也就是说,改变的如果仅仅是所有权,市场结构还是没有改变的话,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率还是不会提高的。
六是建立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领导层。在很多国有企业,领导层的组织结构是党委会、行政上的权力集中在企业的总经理、经理还有就是工会当中。在企业的管理层当中,行使大权的是企业的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一般他们对公司的主要事情具有决策的权力。其次,在人事的变动上,也是由党委会和总经理办公室决定。在国有企业当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现代的企业领导层。第一,董事会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决策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组织结构中,董事会主要负责人事和行政上的重大决策。第二,国有企业的领导层在结构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监管,在现代企业领导层当中,监事会是对企业领导层负责监管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他可以在人事任免上和奖惩提出建议。第三,国有企业可以借鉴现代企业当中的股东大会制度,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选举和罢免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制定和修改公司章程,审议和批准公司的财务预算、收益分配及投资等重大事项。为了搞好国有企业,不能盲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照搬现代企业领导层的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也不能像因循守旧,采用原来的旧有模式。而是应该把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传统企业领导结构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发挥出党委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毕竟我国的国有大众企业当中,党员的人数是非常可观的,他们在企业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仅仅把企业的领导层生搬硬套很难发挥出它的作用。另外,企业领导的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很多国有企业当中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管理层的年纪偏大,这样,企业就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新的能力,国家一定要严格地对国有企业的年龄层次进行控制。否则企业很难发展。
[1] 胡俞越.经理层革命—股票期权与经理层融资收购[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 王巍,李曙光.MBO管理者收购—从经理到股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威斯通,等.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吴敬琏.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5] 迟福林.国企改革与产权[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6] 魏杰.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