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一个重要方法
2012-08-15彭高菊
彭高菊,李 亿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能否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认同前提。不能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往往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和否定;也可能由于对本质的错误认识,实施错误的思想教育实践。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论述分为三种,即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持一元论观点的主要有:孙其昂认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石书臣则认为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而刘振安和余仰涛则分别认为转化以及思想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二元论观点包括陈志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李斌雄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和价值性。而郑永廷、李辽宁、王建等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多元的结合,比如郑永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王建认为政治目的性、内容历史性以及手段多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上述中的一元论和二元论说法,原子化和碎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无论是政治性还是意识形态性只能从一面或者一个维度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亦或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尽管有了统一,但依旧不能站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的总体性视角上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此认为郑永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论述是合理的,其论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性。
一、总体性理论及其启示
总体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取向之一,卢卡奇、科尔施、萨特以及阿尔都塞等人的理论均有所涉及。以下主要援引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
卢卡奇关于总体性的论说集中在《历史与阶级意识》里。总体性是贯穿卢卡奇该著作的核心范畴。正如卢卡奇本人所言,“《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些曾经被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科学性’打入冷宫的总体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一向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1]101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同其他学说的根本区别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1]76同时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的现实状况,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非总体,具有明显的原子化和碎片化特征。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现实,导致的是“人们的活动局限在某一个领域,这样人们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一个支配者,它往往把人们的其余素质都压下去了……永远束缚在总体中的一个孤零零的片段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片段了”。[2]因此,卢卡奇把总体性概括为“把所有局部现象都看作是整体——被理解为思想和历史的统一的辩证过程——的因素”。[1]84-85
通过解读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可以发现总体性理论包含两重限定:共时性和历时性限定。“第一种语境是共时性视角中相对于部分的结构性整体,这使得孤立的现象呈现其片面性。因为,对事实的认识必须结合到整体当中才有可能”。[3]41这一层面的总体性主要体现在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上;“第二种语境是历时性视角中相对于有限历史存在的全程总体,这使得社会生活的具体发展显示了其特殊的定在性”。[3]42此一层面的总体性的核心特征就是历史性,任何历史都是全程总体之表征。
总体性理论不仅是卢卡奇吸收黑格尔、席美尔以及马克思等人思想的结果,更是总结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实践成果的成就。因此,总体性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当下而言,可以从总体性理论中得到几点启示:其一,以总体性的要求发展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卢卡奇、科尔施要求把人本身视为一个总体,实现人的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他们强调必须把总体性原则贯穿到对人本身的认识中去,从而提出了‘总体的人’概念,认为构成人的本真性的因素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千万不能用某一特定的因素,如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来覆盖人的全面性,使人变成单向度的、畸形的人”。[4]115其二,以总体性为前提,实质性地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卢卡奇、科尔施要求把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视为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总体,并致力于把人的理论活动与人的实际行为真正统一起来。他们对总体性的追求,归根到底是对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追求。在他们看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构成一个最基本的活生生的总体”[4]117其三,以总体性为视角,把人和社会视为一个关联总体,推进市民社会的建设。“卢卡奇、科尔施要求把社会和个人的联系当做是一个关联总体,维护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合理张力。他们认为,社会和个人的联系,以及社会和个人的意义不能割裂开来理解,而必须作为一个关联总体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在社会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中,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个人和社会的整体联系。”[1]114其四,把当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视为历史的一部分,视为当下的历史发生,把当下理解为每一个历史之总体。“谈到了总体的诸多方面,但最重视总体的历史维度,强调总体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历史性。所谓历史性,就是指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从而要真正理解当下人的活动,只有把其置入历史的总体之中。总体性原则体现在当下,就是要将每一个当下理解为历史的总体”。[4]111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理解不应当原子化、碎片化,而应当以共时性和历时性为视域,以总体性为维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说的偏颇分析
总体性是析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一个重要维度,原因就在于总体性方法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维的立体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线性活动。总体性包含了共时性和历时性两重限定。因此,以总体性为维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当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角度出发。前面已经说到了很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观点,大多没有结合这两个方面,而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
从共时性层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当植入人类实践活动中去把握,而不是单纯地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固然,通过常识我们知道事物的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一事物所单独拥有的属性。但是,如果按照这种常识不作思维路径的转换,就明确推导出世界事物之间从本质上是彼此相分离的,世界是由一块块相互不关联的事物构成的,这很明显是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思维路径。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把握一方面不能放于单独的领域,也不能过多地纠缠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之间的区别。而应当以总体性的视角,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实践活动的共通之处,然后才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别。也就是从统一的层面上去发现差别,才有可能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从历时性层面来说,应当从历史的视域里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置入历史的总体里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才能凸显。当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论说在这一点上基本是处于失语状态的。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始于有阶级以来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细细考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点着实不假。但是这样做的目的恐怕跟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认同有莫大关系。所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或者本质论述,习惯于分为奴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贯穿于此项实践活动的历史脉络,这一举措跟寻根问祖的活动是一样的。
也正是基于这一举措,很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叙说得不到赞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贯穿于整个人类阶级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做法,无异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原子化和碎片化。因此,其所把握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样也是原子化、碎片化的。比如,很多学者认为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是正确的,可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依然存在,但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阶级的社会,阶级已经消灭,再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就不合适了。因此,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能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某一种社会形态或者历史阶段里面去把握,这样窥探到的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下的本质,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三、以总体性方法析视思想政治教育之本质
前文已经提到本文赞同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归结为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的结合,原因在于其体现了总体性。
第一,总体性方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目的性而不是阶级性。以总体性的两重限定为出发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分析。
首先,以历时性为质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当置入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梯里去把握。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按照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当历史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时,国家将会消亡,阶级将被消灭。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不具备阶级性。其内容也必将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是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其目的也不再是为维护阶级的统治,充当统治阶级的宣传工具,而是促进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目的性而非阶级性。
其次,以共时性为质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当统一到人类实践活动中去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其他实践活动一样,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法。人类实践活动,即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实践活动统一的基础。以共时性为质点即要求先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实践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再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别,从而析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实践活动的统一性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上,因此,析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应当在这层统一性上看待他们的差别。根据这个思路,析视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正是它的目的性。同其他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领域内,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的更具有指向性,尤其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作用,方向性很明确。“但是,社会环境不一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社会活动,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盲目、随意的倾向;有些社会因素则具有消极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往往带有自发性、不确定性,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有必然性影响,也有偶然性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培养、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它明确地体现并指示着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价值取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影响的区别”。[6]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在统一性基础之上的差别。从这一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正在于其目的性。
第二,总体性方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实践性。总体性理论其中一层内涵是把理论和实际看成一个现实的总体,离开了实践的理论不是真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不是单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得出的,也不是单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运用中得出的,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关联为一个总体后得出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关联为一个总体,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价值实现的实效性结合起来。总体性理论的另一层内涵是把社会和个人的联系当做是一个关联总体,维护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合理张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维护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之间合理张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把社会和个人的联系看作为一个关联总体,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社会不应当和个人割裂,造成二者的不均衡。
以总体性理论的两层内涵为尺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实现价值的实效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社会和个人结合起来,可以析视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其次,现实的个人素质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动因,则主要来自于社会实践和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素质最终还是要用于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最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检验,而不是从个人的纯粹主观来检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质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本质属性。
第三,总体性方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超越性。“总体的人”这一概念是从总体性理论衍生出来的,按照总体性的要求,人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原子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成为全面的人的基本部分,是“总体的人”的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也具有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体现在其面向未来,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存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正是“总体的人”的发展要求。从这一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超越性。
从总体理论的共时性和历时性限定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亦是其超越性。首先,从共时性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工具手段,这和其他工具手段一样,目的性是它们的统一之处。但是在统一之上又存在极大的差别,这层差别体现在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就事论事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问题的方式则是超越性的。超越式的解决,就是超出事情和认识的现有水平,使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提高和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超越现有水平。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超越性。其次,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的发展是逐步超越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形态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性质以及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形态一样具备超越性。另外,人的认识总是一个由浅到深,不断积累经验,超越以往认识,深化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认识的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经验积累过程,逐步超越原有认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的认识过程一样具有超越性。
以总体性为维度,不仅从总体性的内涵以及总体性的两重限定出发考察问题,还从总体性的启示出发。因此,总体性方法其本身就是一个关联的总体。总体性方法是一个立体的维度,不单从横面或者纵面出发,而是结合横面和纵面,系统考究问题。所以,在总体性方法下析视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的立体本质,而不是线性本质。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50-51.
[3]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6]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