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宗羲《建都篇》与顾炎武《历代宅京记》的建都思想

2012-08-15薛婧

关键词:黄宗羲顾炎武历代

薛婧

黄宗羲《建都篇》与顾炎武《历代宅京记》的建都思想

薛婧

国都是帝王的安家之所,是建朝立国的政治中心,关于国都设置的最佳之所,清代学者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建都篇》指出大明王朝设立国都不当是致使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理想的国都设置地点应当是富庶的金陵。顾炎武的《历代宅京记》记录的多是历代国都或离宫的建设规模和建制变化,用第三者的眼光客观地审视,并借助史料来总结反思历代建都的沿革。综合二人的观点:一为都城的历史经验教训,或者称为以往建都史,二是地理环境之优劣分析,三是基于全局考量的当下时代情况或特殊要求,即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构成了中国古代选择建都的主要因素。

《建都篇》;《历代宅京记》;建都思想;建都因素

历史学中所说的“都”,通常指都城,而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则叫作“国都”或“首都”,也就是古籍里记载的“京城”或“京师”。《春秋公羊传》有称“京师者何?天子所居也。”[1]既然国都(京师)是帝王的安家之所,也必然是建朝立国的政治中心,即全国最高政治集团之核心。然神州山河之大,究竟何处才是国都的最佳之所呢?清代学者黄宗羲和顾炎武都在其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黄宗羲之《明夷待访录·建都》简述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建都篇》中指出,大明王朝设立国都不当是致使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2]。最初,明太祖朱元璋本来立国于应天府(现南京,又称作金陵,其作为明朝国都的时间为公元1368-1421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他的封国故地北京顺天府改作首都,明朝的国都就由南京迁到了北京。而在其后的两百多年之中,北京常常受到外敌侵扰,中央政局也没能够实现长久的安稳太平。于是,黄宗羲将明朝礼乐政教开展不力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建都北京,他认为明朝的经济重心在江南,国家的一系列建设需要依靠江南财力作为支撑,在物资北上运输的过程中无谓地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是极为不明智的做法。

根据黄宗羲的观点,明朝国都的理想之地当是金陵(南京)。其理由为:关中虽是古代建都的首选之地,但时至今日,其风气、人物都已衰败,远不如江南人杰地灵。且关中几经烽火洗礼,破坏堪重。反观现在的江南,是富庶之地,粮食充足,不仅交通航运便利,也完全有能力支持国家建设,建都于此就等于是由中央亲自守卫国家财富,是较为安全的。

二、顾炎武之《历代宅京记》简述

从内容上看,顾炎武所著20卷 《历代宅京记》,“所录皆历代建都之制……备载其城郭宫室、都邑寺观及建制年月事迹。”[3]按照中华书局点校本的《出版说明》之言,该书“汇记历代都城史实,是我国第一部辑录都城历史史料的专书。”[3]1书中的讨论对象多是历朝历代国都或离宫的建设规模和建制变化,重点内容既不像黄宗羲《建都篇》那样阐述究竟何处设立国都最为合适,也不在于明确指出顾炎武自己的理想都城。整本书多用第三者的眼光客观地审视诸多都城的历史构成和变化,余下则尽可能借助史料来说话,故顾炎武外甥徐元文称自己舅父此书“汇从京都沿革之故”。[3]3尽管顾炎武在《历代宅京记》中只作客观冷静的分析,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其“据古如兹”中进行反思,以期有济世安民才能的人可以作为利弊参考之用。

三、关于何处宜都的见解

对于国都的重要性,韩愈曾说:“京师者,四方之心腹,国家之根本。”(韩愈《东雅堂昌黎集注》卷37《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若想合理选择国都必定要经过一番综合考量。

黄宗羲选取金陵的建都构想自有其独到见解——金陵乃富庶之地,可巩固国家根本。然其想法过于单一片面,经济要素固然重要,却绝不是建都选址的唯一标准。反观历史,金陵虽被称作六朝古都,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朝的建立时间都并不长久,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王朝,只是偏安一隅的区域政权。又如,南宋朝廷为求“安身”,选都杭州,纵使再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敌不过蒙古人的金戈铁马,更何况这个风雨飘摇的朝廷,周边的军事威胁远远比它在经济上获取的优势要严重得多。

考察以往的建都经验,关中和中原地区都曾是国都历史悠久的名胜。尤其是关中,在该地建都的就有周、秦、汉、隋、唐等几个历史上大统一的王朝,汉、唐还一度出现了盛世局面。关中具有地理环境上的大优势,这对于力求承运昌隆的统治者来讲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关中地区的东面有函谷关、潼关和天险黄河,西面有大散关,北面有萧关,东南面有武关等众多关隘把守,再加上“八百里秦川”的沃土,基础条件得天独厚。但到了明代,关中境地早已是物是人非,政治、经济还有地理资源都被消耗殆尽,这种今非昔比的局面使得关中战略要冲地位不复存在。

黄宗羲在《建都篇》中提到唐朝三次弃京奔走,最后都能收复重建国都在于“以汴京中原四达,就使有急而形势无所阻”[2]。姑且不论唐都乃长安非汴京的错误,单凭中原地势开阔、交通八达的地理优势,也无法轻易证明若其在开封定都就能再建王朝的命题。以历史上唯一以开封(汴京)为都的北宋王朝为例,其时间也不足200年(公元960-1127),且北宋自建国起就不断受到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的骚扰,内外政局也不稳定。从军事角度看,导致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太过平坦开阔的地理环境不利于汉民族的保卫防御,这不光是地理意义上的问题,在传统意义上也是如此。第一,汉族的主力兵种仍旧是以步兵为主,就算是有骑兵,也比不上素来以骑兵著称的游牧民族,论机动性,在平原地区作战是极为不利的。第二,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汉族的攻击性是内敛的,在防御上更能施展才华,平原绝非适合防御的地理环境。第三,要构筑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严密的烽火传递和依靠险峻地势建立的关口都是必要的。北宋定都开封是基于江淮漕运的便利,但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丧失了天然保护伞,完全暴露在危险之中。“宋都洛阳,谋徙而弗果也。太祖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竭矣’”。这说明赵匡胤已经意识到在中原建都的可怕后果,无奈遭到群臣阻止,迁都一事力不从心,最后不了了之。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总结了河南的地理缺陷和建都的危险性:“河南者,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4]

黄宗羲之所以选取金陵,更多考虑的是当时的时局,风光不再的关中和中区地区,不符合明朝的建都需求,而经济富庶、交通便利的江浙可以为建设提供保障,进而营造安定的政治文化氛围。但这样的想法带有幻想的成分,一旦兵临南京城下,无险可守的国都又将何去何从?

顾炎武在读过《明夷待访录》之后,曾作过“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故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3]3的评价。在其看来,能让后世有识明君“学而师之”,这才是政论性著作的最大使命。因此在《历代宅京记》中,顾炎武没有直接点明他心中的建都理想之城,而是借助前人的文献选取自己想要表达的意见,“汇从京都沿革之故”,无疑也是在学习黄宗羲“知而通鉴,警示明君”的作风。

第一,顾炎武不支持分置国都或多建都城的做法。如唐开元九年,已建有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并州,玄宗又有建中都的打算,学士韩覃奏疏痛陈不应置都的利害:“今建国都,乃长久之大业也,犯天下之大禁……愚臣窃以为甚不可也。至若两都旧制,分官众多,费耗用度尚以为损,岂可更建中都乎……且陋东都而幸西都,自西而造中都,取一君之欲,以遗万人之患,务在都国之多,不恤未亡之变,悦在游幸之丽,不顾兆庶之困,非所以深根固蒂不拔之长策矣”。[3]22借助这份上疏,顾炎武表达了分都造成国家财力的浪费、不利国家长久的看法。

第二,迁都之事要综观全局,务必慎重。顾炎武在《总序下》一篇就借用《魏书·孝静帝本纪》中记载的诏令“安定能迁,自古之明典,所居靡定,往昔之成规”[3]20,表明安定的环境是国都的首选条件,为的是能够“克隆洪基,再昌宝历”。

第三,对于关中、洛阳、江陵等历代重点建都地的评价,顾炎武通过答辩杜佑的观点,有所思量。“杜佑《通典》议曰:‘关中寓内西偏,天下劳于转输。洛阳宫室正在土中,周、汉以还,多为帝宅、皇舆巡幸之处,则是国都,何必重难迁移,密而勍寇,择才留镇,以息人力,自然无虑。’答曰:‘今古既异,形势亦殊……’议者又曰:‘洛阳四战之地,既将不可。莆坂虞舜旧国,表里山河。江陵亦尝设都,控压吴、蜀,远道避翟,宁不堪居。’答曰:‘……夫临制万国,尤惜大势,秦川是天下之上腴,关中为海内之雄地……恐人心儿斯摇,未可轻议’。”[3]26

第四,从谋某篇布局来看,《历代宅京记》全书20卷,其中,《总序》2卷,《关中》4卷,洛阳3卷,《成都》1卷,《邺》2卷,《建康》1卷,《云中》1卷,《晋阳 太原 大名》1卷,《开封》1卷,《宋州 临安》1卷,《临潢》1卷,《幽州》1卷,《辽阳 大定 会宁 开平》1卷,从历代城邑的记载量能够看出,关中、中原地区城邑建设是比较成熟完善的,后世可以对这些已有建筑加以利用,而不是再耗费精力更建新城巡幸。

四、结语

综合黄宗羲、顾炎武二人的言论,一般来说,在中国古代选择建都的因素主要有三:一为都城的历史经验教训,或者称为以往建都史,二是地理环境之优劣分析,三是基于全局考量的当下时代情况或特殊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要想在广袤的神州山河中寻觅一处绝佳的建都之地,天时地利人和也是必不可少的参考。

[1]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卷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0.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顾炎武.历代宅京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K207.8

A

1673-1999(2012)02-0137-02

薛婧(1986-),女,重庆人,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11-14

猜你喜欢

黄宗羲顾炎武历代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黄宗羲一生勤奋
顾炎武“拜师”
黄宗羲与柳馨远改革思想之比较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顾炎武与读书
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研究
顾炎武家族藏书记
中国历代军队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