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空间生产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2-08-15王琳

关键词:全球化空间生产

王琳

全球空间生产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研究

王琳

随着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和空间生产的现实实践,以全球化、城市化为载体的全球空间生产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维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全球空间生产与中国空间生产互动融合,催生出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问题必将同时成为转型时期中国和平发展的力量之源与阻碍因素,影响广泛而深远。推进空间生产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中国化,建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生产体系,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正确规避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空间问题,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指导。

空间;空间生产;全球空间生产;和平发展

一、引言

全球空间生产是以资本为后盾的全球化的时空压缩的作用,促进资本的流动和增殖。在结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全球的方式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知识、信息、人才、技术、文化等各种非物质资本方式进行空间生产和规划,实现了空间均质化拓展和资本的转移增殖,维持对全球的权力统治。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社会的崛起,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与广度,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变化,并有效维持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后发国家经济增长与人口转移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昔日任人宰制、封闭落后的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崛起举世瞩目。对于世界来讲,全球化不可逆转,中国的发展不可小觑。对于中国来讲,全球化和城市化正是实现其和平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全球空间生产语境下的中国和平发展

全球化指的是在经济、信息、生态、技术、跨国文化冲突与市民社会的各种不同范畴内可以感觉到的人们的日常行动,日益失去了国界的限制。而全球空间生产作为它的题中之义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发达的科技、先进的人才向不发达国家输出产品、资金、技术、人才,成立跨国企业,转移制造业,不发达国家承接这些进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成立空间组织,都市化建设,城市的扩张等实践。尽管国内在全球化的利弊大小、多大程度融入全球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参与这一实践。然而抛开全球空间生产的具体形式,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的一切都是发达国家的资本在主导,其实质是资本依赖流动空间穿透各种空间障碍在全球布展以实现增殖的过程,是资本本身所具有的扩张性的体现。这将注定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从全球空间生产那儿得到的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利益,和平发展进程因为这一沉重的行囊而显得艰难苦涩。

(一)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全球化致使世界被34个国际性组织所空间化,任何离开一个组织的国家都存在着边缘化的风险。因此,全球空间化的格局既给中国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第一,跨国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方法与营销技巧,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促使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为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借鉴经验培养优秀管理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条件。第二,资源和要素的全球流动为充分利用更多的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资源和市场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能更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获得“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内部的改造、建设、规划和外部的扩张实践有利于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总之,全球空间生产为我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重要机遇和途径。但同时,其消极影响不可忽视:一是由于发达国家较多转移的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甚至是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致使我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它们无助于我国的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不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壮大,交通状况的改善,生产方式逐渐由实体生产(物质生产)向虚拟生产(知识生产)过渡,发达国家出于对信息技术“霸主地位”的维护,对知识产权等采取保护措施,使不发达国家陷于科技、知识和信息的荒漠之中。若中国在此荒漠之中找不到自救的路径,最后就会因为缺水体乏而僵死。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网络社会萌发成长,中国又处在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风口浪尖,停留在“世界工厂”的地位只能坐以待毙。三是由于资本具有严重的选择倾向,哪里获利大就流向哪里。在我国,从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相比较来看,资本更愿意选择各方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的城市,这无疑将进一步拉大东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整体的发展提高以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为代价,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阻碍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空间生产的政治策略性不可忽视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政治经济的产物,空间生产是政治性、策略性的,加上其资本空间布展实现增殖的本质能更好把握这一观点。从国际角度上看,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制定有利于本国利益的对外政策,促进政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共同应对解决国际问题和发展难题、共促发展上,全球空间生产功不可没。但在这些交流合作中,双方的权利地位是不平等的,西方发达国家制定规则,占据主导地位,不发达国家缺乏甚至丧失了话语权,只能亦步亦趋。换句话说,从一定程度上看,不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以政治权利的让步、政治利益的折损为代价的。国内角度上,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制定公共政策、投入公民集体消费(如道路、公园、学校、医院的建设)、维护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维护了人民利益,它的作用不可或缺而又无可取代。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甚嚣尘上,富丽堂皇、功能齐全的商业区、商业街、高科技园区层出不穷,政绩工程、献礼工程、形象工程此起彼伏,拆迁改造愈演愈烈……诸多现象的背后是强大的行政力量在支撑和推动着。这些实践,固然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城市景观,但也造成了无秩序的城市空间扩张,浪费了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损害了在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的阶层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就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而言,城市的空间生产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着政治、经济、权利等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生、交织、博弈、冲突过程,并受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因素的支配,中国的和平发展必须慎而置之。

(三)社会空间的消费化和符号化日趋明显

空间不仅生产出空间本身,还生产出一系列社会关系。空间被社会关系塑造,同时又重塑社会关系。列斐伏尔认为,对于空间的征服和整合,已经成为了消费主义赖以维持的主 要手段,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所在地,因为空间带有消费主义的特征,所以空间把消费主义关系(如个人主义、商品化等)的形式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按照他的观点,诸如购物广场、高档住宅、顶级酒店、新国际机场等就促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空间消费文化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扩散和繁殖,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消费观念。就像购买服装会追求品牌一样,人们在消费空间时也更多关注空间象征的符号和其中的非理性因素,这就给城市化设计者、规划者、建筑师和企业家们带来了契机。他们拆迁原有的贫困人口居住区,以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社区取而代之。然而这个过程更多考虑的是中产阶级和既得利益阶层的生存需要、发展利益与生活兴趣,而穷人则非其所愿地被赶到所谓的新居——狭小而拥挤、火柴盒般的高层建筑群中,被迫过上一种拥挤但是没有邻居的、孤独的、离群索居的生活。穷人的“空间的实践”被那些支持城市空间规划改造的成功人士们梦想的“空间的表象”残酷地、剧烈地改变了。这是消费社会、城市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穷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次次严重的空间化控制与剥削。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未来将有2-3亿农村剩余人口涌入城市,他们与城市中其他民众共同要求居住的权利,但由于其经济能力薄弱、社会地位低下,其正当的空间诉求得不到表达。再加上政府力量的介入,剥削空间以谋取利润的资本要求与消费空间的人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资本追求空间的剩余价值和消费者追求空间的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凸显。大量城郊的农田和村庄被城市吞并,中心城区经历更为剧烈的改建、重建,贫民窟“拔地而起”的残酷现实已经警醒人们要对如何赋予城市空间以日常生活的意义,重视城市空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来实现普通人的居住正义的问题给予关注。

(四)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任重道远

企业文化、消费文化等随着跨国企业的增多、产业的转移、国际化都市的形成而逐渐深入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中,它反过来又重新置入人们的空间生产实践。异域文化、现代文化能拓宽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的行为,丰富人们的生活。然而,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人们往往分不清是非轻重,可能迷失自我、丧失信仰。因此,在对待异域文化上,重点不在于要不要接受和接受的形式,而在于接受的内容,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秉持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观点,二者是能够被同时接受的。中国的和平发展既来源于传统古老的“和文化”,是中国政治价值观的最佳体现,也是外交政策的明智选择。当今世界存在的多元文明格局,以及不断的文明冲突更加彰显文化构建的重要地位。全球空间生产中的和平发展,要抓住21世纪文化竞争这一时代机遇,通过加强对外友好交流和平等对话,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魅力,融合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上,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异军突起之路,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提升国际影响力。

全球空间生产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城市化的方式和途径所产生的一系列空间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可见一斑。伴随知识经济的方兴未艾、消费社会的萌发成长,新一轮国际竞争又开始了,中国如何利用前所未有的后发优势在全球化实践场里获得生存和全面发展,如何正确规避和明智处理城市化进程中关乎经济权利、政治利益、居住正义、文化更新等问题,如何生产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空间是发人深省的。只有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积极应对无处不在的挑战,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才能渐行渐远。

[1]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5.

[2]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Cambridge.Massachusetts,1991:31.

[3]仰海峰.全球化与资本的空间布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仰海峰.弹性生产与资本的全球空间规划:从马克思到哈维[J].江海学刊,2008(2).

[5]张立平.崛起的中国与孤独的美国[N].学习时报,2007-11-21.

[6]孙江.当代中国空间生产的现实语境及其矛盾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7]聂继永.全球化与中国崛起[D].中共中央党校,2005.

[8]陈为智.新社会学视域下我国当代城市空间生产的特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3).

[9]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J].学界视点,2006(5).

[10]吴宁.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J].社会,2008(2).

[11]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J].社会,2006(2).

[1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3]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爱德华·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B031

A

1673-1999(2012)02-0033-02

王琳(1986-),女,湖北利川人,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11-11

猜你喜欢

全球化空间生产
空间是什么?
用旧的生产新的!
创享空间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全球化陷阱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