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河南选育的国审大豆品种
2012-08-15杨红旗孙文喜梁慧珍
杨红旗,孙文喜,梁慧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郑州 450002)
21世纪河南选育的国审大豆品种
杨红旗,孙文喜,梁慧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郑州 450002)
1 周豆18
1.1 品种来源
周 9521-3-4/郑 94059, 周口市农科院选育。200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09001。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1006。
1.2 特征特性
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7天。株型收敛,株高90.7厘米,主茎17.7节,有效分枝1.8个,底荚高度20.3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2.8个,单株粒数85.2粒,单株粒重15.8克,百粒重18.7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浅褐色。粗蛋白质含量38.53%,粗脂肪含量22.28%。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
1.3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713.5公斤/公顷,比对照平均增产3.3%。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91.5公斤/公顷,比对照中黄13增产3.8%。
1.4 栽培要点
6月5日至25日播种,条播行距40厘米,株距10~13厘米。高肥力地块保苗18.75万株/公顷,中等肥力地块22.5万株/公顷,低肥力地块24万株/公顷。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25公斤/公顷或磷酸二胺225公斤/公顷作基肥,初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75公斤/公顷,或花荚期叶面喷施1~2次。
1.5 适宜区域
河南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2 泛豆11
2.1 品种来源
06B5 /泛W-32,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选育。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1015。
2.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2天。株型收敛,株高77.2厘米,主茎16.5节,有效分枝2.3个,底荚高度16.6厘米,单株有效荚数60.1个,单株粒数112.7粒,单株粒重19.6克,百粒重19.1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淡褐色。粗蛋白质含量42.65%,粗脂肪含量21.85%。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2.3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955.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1.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75.5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8.4%。
2.4 栽培要点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50厘米或者宽窄行60∶40厘米,株距10厘米。高肥力地块保苗15.0万株/公顷,中等肥力地块19.5~22.5万株/公顷,低肥力地块 24.0~30.0万株/公顷。施腐熟有机肥22 500公斤/公顷、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25公斤/公顷或磷酸二胺150公斤/公顷作基肥,初花期追施150公斤/公顷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或花期低肥力田追尿素75公斤/公顷。
2.5 适宜区域
重庆、湖北襄樊、安徽南部、江西北部、陕西南部地区夏播种植。
3 郑03-4
3.1 品种来源
郑99130/JN9816-03,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11016。
3.2 特征特性
无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6天。株型收敛,株高84.0厘米,主茎节数18.9节,有效分枝1.7个,底荚高度13.6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7.2个,单株粒数97.8粒,单株粒重17.2克,百粒重19.2克。椭圆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淡褐色。粗蛋白质含量44.66%,粗脂肪含量20.26%。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
3.3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793.0公斤/公顷,比对照平均增产5.5%。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976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12.1%。
3.4 栽培要点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40厘米。高肥力地块保苗18.0~21.0万株/公顷,中等肥力地块21.0~22.5万株/公顷,低肥力地块22.5~24.0万株/公顷。施腐熟有机肥7 500公斤/公顷、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0公斤/公顷或磷酸二胺150公斤/公顷作基肥,初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75~150公斤/公顷,同时叶面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
3.5 适宜区域
重庆、安徽黄山、湖北襄樊、陕西南部地区夏播种植。
4 郑9805
4.1 品种来源
豫豆19号/ZP965102,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06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品种审定编号:豫审豆2006001。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07。
4.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7天。株高78.2厘米,主茎16.9节,分枝2.6个,单株荚数45.1个,单株粒数90.0粒,单株粒重16.0克,百粒重18.63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褐色。粗蛋白质含量43.12%,粗脂肪含量19.64%。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
4.3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30.0公斤/公顷,比对照徐豆9号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产量2 844.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8.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37.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6.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69.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0.1%。
4.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行距40厘米,株距10厘米,保苗18.0万株/公顷。低肥力地块,在7月中旬分枝期追施二铵150公斤/公顷、氯化钾45公斤/公顷和尿素30公斤/公顷。
4.5 适宜区域
河南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地区慎用。
5 周豆19号
5.1 品种来源
周豆13号/周豆12号,周口市农科院选育。2010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和国家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10001和国审豆2010009。
5.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8天。株型紧凑,株高92.0厘米,主茎16.2节,有效分枝2.6个,单株有效荚数37.8个,单株粒数80.9个,单株粒重17.4克,百粒重21.9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深褐色。粗蛋白质含量40.44%,粗脂肪含量22.29%。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
5.3 产量表现
2008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87.5公斤/公顷,比对照中黄13增产1.3%;2009年续试,平均产量2 800.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9.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44.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47.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9.1%。
5.4 栽培要点
6月5日至25日播种,行距40厘米,株距10厘米,保苗24.0万株/公顷。施底肥磷酸二铵300公斤/公顷,或大豆复合专用肥600公斤/公顷。麦收后来不及施底肥,可在花期追施75公斤/公顷尿素。
5.5 适宜区域
河南周口、山东南部、江苏徐州和淮安、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6 郑4066
6.1 品种来源
郑504/驻豆4号,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10015。
6.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4天。株高67.7厘米,主茎15.3节,分枝数2.3个,单株荚数49.9个,百粒重21.3克。圆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有光泽,种皮黄色,种脐深褐色。粗蛋白质含量47.93%,粗脂肪含量18.85%。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
6.3 产量表现
2008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562.0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7.1%(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产量2 800.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0.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82.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8.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07.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7.8%。
6.4 栽培要点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播种,保苗19.5万株/公顷。播种时施用300~375公斤/公顷大豆专用复合肥,也可施磷酸二铵225公斤/公顷、氯化钾150公斤/公顷;开花前追施磷酸二铵225~300公斤/公顷,也可叶面喷肥,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公斤、钼酸铵0.375公斤、硼砂1.5公斤加水750公斤,混合后喷洒。
6.5 适宜区域
重庆、安徽黄山、湖北襄樊地区夏播种植。
7 泛豆4号
7.1 品种来源
豫豆18号/豫豆22号,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公司选育。2003年通过安徽省审定,审定编号:皖品审03040401。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5。
7.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7天。株型收敛,株高80.5厘米,椭圆叶,紫花,棕毛,主茎16.2节,有效分枝1.5个。单株有效荚数55.4个,单株粒数110.5粒,单株粒重17.9克,百粒重15.7克,籽粒椭圆形、黄色、微光、褐色脐。粗蛋白质含量41.87%,粗脂肪含量19.53%。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
7.3 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595公斤/公顷,比对照齐黄28增产4.0%,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产量2 986.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9.2%,极显著;两年平均产量2 790.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6.6%。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14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1.1%。
7.4 栽培要点
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保苗18.75万株/公顷;分枝期至初花期前追施磷酸二铵225公斤/公顷左右,开花后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喷施量为2.25公斤/公顷。
7.5 适宜区域
山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8 濮豆206
8.1 品种来源
豫豆 21号/郑96012,濮阳市农科院选育。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8。
8.2 特征特性
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3天。株型收敛,株高80.4厘米,卵圆叶,紫花,灰毛,主茎16.2节,有效分枝3.0个。单株有效荚数49.9个,单株粒数88.3粒,单株粒重18.6克,百粒重21.7克,籽粒椭圆形、黄色、微光,褐色脐。粗蛋白质含量40.58%,粗脂肪含量20.32%。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
8.3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23.5公斤/公顷,比对照齐黄28号增产6.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产量3 049.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7.3%(极显著);两年平均产量2 986.5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增产6.6%。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78.0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增产9.8%。
8.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保苗18.0~22.5万株/公顷;分枝期依据肥力情况和苗情追肥,中上等肥力施氮磷钾复合肥225公斤/公顷,中等以下肥力施氮磷钾复合肥225公斤/公顷,并追加尿素60~75公斤/公顷。
8.5 适宜区域
河南中部和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9 商豆6号
9.1 品种来源
商9202/商9211,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1。
9.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7天。株型收敛,株高72.6厘米,卵圆叶,紫花,灰毛,主茎16.4节,有效分枝2.0个。单株有效荚数44.0个,百粒重16.5克,籽粒椭圆形、黄色、有光泽,褐色脐。粗蛋白质含量42.95%,粗脂肪含量19.38%。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
9.3 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524.5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号增产5.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产量2 421.0公斤/公顷,比对照徐豆9号增产5.6%(极显著);两年平均产量2 472.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5.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353.5公斤/公顷,比对照徐豆9号增产4.4%。
9.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保苗18.0~22.5万株/公顷;分枝期追施磷酸二铵150公斤/公顷。
9.5 适宜区域
河南南部、江苏徐州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10 周豆11号
10.1 品种来源
豫豆24号/豫豆11号,周口市农科院选育。200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03002。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2。
10.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7天。株型收敛,株高79.4厘米,卵圆叶,白花,灰毛,主茎15.4节,有效分枝1.6个。单株有效荚数36.9个,百粒重22.5克,籽粒圆形、黄色、微光,褐色脐。粗蛋白质含量40.37%,粗脂肪含量20.59%。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高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
10.3 产量表现
2004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556.0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号增产4.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产量2 550.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6.6%,极显著;两年平均产量2 554.5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增产5.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395.5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增产4.6%。
10.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保苗24万株/公顷;施底肥磷酸二胺150~225公斤/公顷或施有机复混肥525~600公斤/公顷。
10.5 适宜区域
适宜在河南南部、山东济宁、江苏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11 郑9525
11.1 品种来源
郑100/驻美金,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0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和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国家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04001和国审豆2004002。2009年通过西南山区春大豆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9。
11.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毛,卵圆形叶,成熟荚褐色。西南山区生育期126天,株高62.7厘米,底荚高度12.8厘米,主茎13.4节,分枝数2.9个,单株荚数44.7个,百粒重21.7克。种皮、子叶黄色,种脐淡褐色。粗蛋白质含量45.00%,粗脂肪含量17.73%。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黄淮海中片区生育期111天,株高75.1厘米,有效分枝3.2个,单株有效荚数45.0个,单株粒数80.8个,百粒重19.6克。种皮黄色,褐脐,圆粒。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2.26%,粗脂肪含量18.45%。抗倒伏性较强,抗病性一般。
11.3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产量2 754.0公斤/公顷,比对照滇豆86-5增产7.7%(极显著);2008年续试,产量2 733.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43.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4.3%。2008年生产试验,产量2 161.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9.1%。2002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65.5公斤/公顷,比对照鲁豆11增产19.42%(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产量2 870.1公斤/公顷,比对照鲁豆11增产7.68%(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 817.9公斤/公顷,比对照鲁豆11增产13.1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77.6公斤/公顷,比对照鲁豆11增产5.08%。
11.4 栽培要点
西南山区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保苗15.0~22.5万株/公顷。施基肥钙镁磷肥600~750公斤/公顷,或磷酸二铵600公斤/公顷,初花期追施尿素75~150公斤/公顷。黄淮海中片夏播区6月上中旬播种,豫北、豫西麦垄套种可在麦收前10天播种,行距40厘米左右,株距13~15厘米,保苗15~22.5万株/公顷。施钙镁磷肥600~750公斤/公顷,或二铵150公斤/公顷,初花期追施尿素75公斤/公顷。花荚期遇旱浇水。
11.5 适宜区域
贵州、云南中部、湖北鄂西地区春播种植。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夏播种植。
12 郑196
12.1 品种来源
郑100/郑93048,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05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05003。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08。
12.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平均生育期105天。株型收敛,株高74.7厘米,卵圆叶,紫花,灰毛,主茎15.3节,有效分枝2.8个。单株有效荚数47.3个,单株粒数87.5粒,单株粒重15.0克,百粒重17.4克,籽粒圆形、黄色、微光,浅褐色脐。粗蛋白质含量40.69%,粗脂肪含量19.47%。抗花叶病毒病SC3株系,中感SC7株系;中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
12.3 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产量2 562.0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徐豆9号增产11.8%;2007年续试,产量2 491.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6.2%。两年区域试验产量2 526.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9.0%。2007年生产试验,产量2 404.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6.6%。
12.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保苗18.0~22.5万株/公顷;每公顷施磷酸铵300公斤、尿素45~60公斤、氯化钾90~105公斤作底肥;鼓粒期遇旱浇水可以提高产量。
12.5 适宜区域
山东西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13 郑92116
13.1 品种来源
郑506/郑100-0-4-5,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01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01001号。2003年通过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16。2007年通过西南山区春大豆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7020。
13.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毛。西南山区平均生育期124天,株高58.8厘米,主茎12.2节,分枝数2.5个,单株荚数40.8个,单株粒重13.8克,百粒重21.1克。种皮黄色,种脐淡褐色。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3.79%,粗脂肪含量17.79%。中抗SMVSC3和SC7株系,感SC11株系。黄淮海中片夏播生育期105.9天,平均株高72.8厘米,分枝2.5个,单株荚45.6个,底荚高19.3厘米。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百粒重20.8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3.48%,脂肪含量18.62%,异黄酮含量4.66毫克/克。抗病毒病、炭疽病和紫斑病,抗大豆疫霉根腐病,耐胞囊线虫病。
13.3 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98.5公斤/公顷,比对照滇86-5增产8.4%(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产量2 746.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72.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8.0%。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295.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2.7%。2000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区试,平均产量2 958.3公斤/公顷,平均增产13.34%(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产量2 591.7公斤/公顷,较对照鲁豆11号平均增产10.45%(极显著);两年区试汇总平均产量2 775公斤/公顷,较对照鲁豆11号平均增产11.97%。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94.3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鲁豆11号增产4.34%。
13.4 栽培要点
西南山区4月中旬至5月下旬播种。黄淮海中片区6月上中旬播种,行距40厘米,株距13厘米,保苗18万株/公顷左右。施底肥磷酸铵300公斤/公顷,尿素45~60公斤/公顷,氯化钾90~105公斤/公顷;未施底肥可在7月中旬开花前追肥,一般追磷酸铵105~150公斤/公顷、尿素22.5~30公斤/公顷、氯化钾45~60公斤/公顷。
13.5 适宜区域
贵州毕节、云南昆明和红河、湖北恩施、四川凉山地区春播种植。河南、山东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地区夏播种植。
14 濮豆6018
14.1 品种来源
豫豆18号/92品A18,濮阳市农科研究所选育。200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04003。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5004。
14.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7天。植株直立,株高98.32厘米,有效分枝1.83个,单株有效荚数35.91个,单株粒数68.39个,单株粒重16.10克,百粒重24.42克,脐色浅。白花,灰毛,卵圆叶。粗蛋白质含量42.89%,粗脂肪含量19.85%。感大豆花叶病毒病,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抗倒伏性较差。
14.3 产量表现
2003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88.7公斤/公顷,比对照1鲁豆11增产8.38%(极显著),比对照2鲁99-1增产4.53%(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产量2 913.5公斤/公顷,比对照鲁99-1增产11.51%(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 901.2公斤/公顷,比对照鲁99-1增产8.02%。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03.9公斤/公顷,比对照鲁99-1增产16.60%。
14.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麦垄套种适宜在麦收前7~10天播种。保苗18.0~22.5万株/公顷,高肥水地块宜稀,低肥水地块宜密。麦垄套种75 000穴/公顷,每穴留苗2~3株。有旺长趋势的田块,用150 ppm多效唑进行化控。
14.5 适宜区域
河南省中部和北部、山西省南部以及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夏播种植,注意防止胞囊线虫病。
15 郑59
15.1 品种来源
郑88037/郑92019,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05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和国家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05002和国审豆2005009。
15.2 特征特性
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1天。株高82.07厘米,有效分枝2.39个,单株有效荚数45.08个,单株粒数81.30个,百粒重17.04克。紫花,棕毛,椭圆叶。粗蛋白质含量40.83%,粗脂肪含量20.30%。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中感大豆胞囊线虫病,抗倒伏性较好。
15.3 产量表现
2003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301.9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15.82%(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产量2 617.1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6.96%(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 459.6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11.3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38.8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8.99%。
15.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豫北、豫西麦垄套种可在麦收前10天播种,保苗15.0~22.5万株/公顷。施钙镁磷肥 600~750公斤/公顷,或二铵600公斤/公顷,初花期追施尿素75~150公斤/公顷。花荚期遇旱浇水。
15.5 适宜区域
山东西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16 驻豆9715
16.1 品种来源
豫豆10/科系7号,驻马店市农科院选育。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5010。
16.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0天。株高67.26厘米,有效分枝2.18个,单株有效荚数44.02个,单株粒数87.77个,百粒重16.58克。紫花,灰毛,椭圆叶。粗蛋白质含量40.59%,粗脂肪含量19.81%。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抗倒伏性较差。
16.3 产量表现
2003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269.7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14.20%(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产量2 694.9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10.15%(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 482.4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12.18%。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64.0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中豆20增产10.07%。
16.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保苗15.0~18.0万株/公顷。施尿素60~75公斤/公顷,磷酸二胺375~450公斤/公顷,氯化钾150公斤/公顷,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少施尿素。花荚期遇旱及时浇水。
16.5 适宜区域
山东西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17 周豆12
17.1 品种来源
豫豆24号/豫豆12号,周口市农科院选育。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04002。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5011。
17.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2天。株高74.42厘米,有效分枝1.71个,单株有效荚数32.08个,单株粒数58.98个。百粒重23.72克。紫花,灰毛,椭圆叶。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0.25%,粗脂肪含量19.95%。抗倒性较好,中抗花叶病毒病。
17.3 产量表现
2003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177.4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9.5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产量2 517.9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2.91%(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 347.7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6.23%。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373.6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1.89%。
17.4 栽培要点
6月5日至25日播种,保苗24.0万株/公顷;全生育期治虫2次,后期遇旱浇水。
17.5 适宜区域
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18 商豆1099
18.1 品种来源
商 86118/阜 8329-1, 商 丘市农林科学院选育。200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02002。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0。
18.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6.5天。株型收敛,株高78.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1.2个,百粒重14.7克,籽粒扁圆型、黄色有光泽,脐褐色。紫花,棕毛,圆形叶。蛋白质含量41.46%,脂肪含量20.98%。抗病性较好,抗倒伏。
18.3 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大豆区试,2000年平均产量2 825.3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中豆20增产14.88%(极显著)。2001年平均产量3 029.6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12.85%(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 927.4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中豆20增产13.82%。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760.8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中豆20增产12.03%。
18.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保苗15.0~18.0万株/公顷。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生育前期中耕除草2~3次,及时防治食叶性害虫,花荚期遇旱及时进行浇水。
18.5 适宜区域
河南东南部、安徽、江苏淮北地区、山东西南部地区夏播种植。
19 郑90007
19.1 品种来源
郑84285/郑84240,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01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01002号。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30。
19.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4.5天。株型收敛,株高74.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8个,单株粒重16.1克,百粒重16.1克。种皮黄色、有光泽,圆粒,褐脐。紫花,灰毛,圆叶。粗蛋白质含量41.16%,粗脂肪含量20.46%。较抗病。
19.3 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0年平均产量2 760.0公斤/公顷,比对照中豆20增产8.57%(极显著)。2001年平均产量2 899.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7.97%(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 784.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8.26%。2001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50.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7.56%。
19.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豫北、豫西麦垄套种可在麦收前10天播种,保苗15.0~22.5万株/公顷。施钙镁磷肥600~750公斤/公顷或二铵600公斤/公顷,初花期追施尿素75~150公斤/公顷,也可叶面喷肥。花荚期遇旱浇水。
19.5 适宜区域
河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植。
20 豫豆29号
20.1 品种来源
郑87260/郑85212,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审证字第12号。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31。
20.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9天。株型收敛,株高81厘米,百粒重20.06克。种皮黄色、强光泽,椭圆粒,浅褐脐。紫花,灰毛,圆叶。粗蛋白质含量42.8%,粗脂肪含量20.34%。抗倒、抗病性好。
20.3 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0年平均产量2 845.5公斤/公顷,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9.95%(极显著)。2001年平均产量2 584.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0.15%(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 715.0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9.55%。2001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17.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5.25%。
20.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行距40~50厘米,株距10~13厘米,保苗18.0~22.5万株/公顷为宜。结荚期、鼓粒期遇旱浇水。
20.5 适宜区域
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山东西南部夏播种植。
21 豫豆19号
21.1 品种来源
郑8218/油84-30,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所选育。1995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审证字第95510号。2001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1002。
21.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2天。植株直立,株高80厘米左右,有效分枝1个,单株荚数32.8个,百粒重22克左右。叶形椭圆,叶色浓绿,茸毛和荚皮呈灰色。籽粒黄色圆形,脐褐色。蛋白质含量46.22%,脂肪含量19.79%。抗花叶病毒病、紫斑病及疫霉病、根腐病。
21.3 产量表现
1998—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南一组试验,1998年平均产量2 489.6公斤/公顷,较对照豫豆8号增产10.50%;1999年平均产量3 227.4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0.05%;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 858.6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4.26%。199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70.7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15.38%。
21.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保苗15.0~22.5万株/公顷。7月中旬分枝期进行适量追肥,追肥应以磷、钾肥为主,中等以下肥力加追适量氮肥。注意做到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遇旱灌水,遇涝排水。
21.5 适宜区域
河南、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夏大豆区种植。
22 濮海10号
22.1 品种来源
豫豆10号/豫豆8号,濮阳市农科院选育。2001通过国家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1004。
22.2 特征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7天。植株直立,株高88厘米左右,主茎16节,有效分枝2~3个,结荚高度20厘米左右。灰毛,灰荚,紫花,叶形椭圆,叶色浓绿。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脐色浅褐,百粒重18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2.44%,脂肪含量18.38%。根系发达,抗旱、耐瘠薄性较强。
22.3 产量表现
1997年参加国家黄淮海中片预试,平均产量2 278.5公斤/公顷,比对照鲁豆4号增产8.5%。1998—2000年参加国家区试,1998年平均产量2 550.0公斤/公顷,较对照鲁豆4号增产5.33%;1999年平均产量2 636.6公斤/公顷,较对照鲁豆4号增产9.11%;2000年平均产量3 021.5公斤/公顷,较对照鲁豆4号(CK1)增产27.50%,较对照鲁豆11(CK2)增产15.76%,三年平均产量2 736.2公斤/公顷,较对照鲁豆4号增产13.89%。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916.5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28.62%。
22.4 栽培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麦垄套种可在麦收前10天播种,行距40~50厘米,株距 10~13厘米,保苗16.5~21.0万株/公顷,麦垄套种75 000穴/公顷,每穴留苗2~3株。适宜中等以上肥水地种植,中下等肥力地块,应注意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没施底肥可结合中耕施二铵150公斤/公顷,过磷酸钙225~450公斤/公顷;施底肥的苗子瘦弱时可施尿素75公斤/公顷。结合中耕进行培土防倒。初花期应视苗情追施氮肥或复合肥225公斤/公顷左右。及时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旱排涝,花荚期遇旱灌水、叶面喷肥。
22.5 适宜区域
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河北南部及山西中南部夏大豆区种植。
S565.1
B
1674-3547(2012)01-0055-09
2011-12-21
杨红旗,男,河南省正阳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E-mail:1330383392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