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锅炉辅机设备常见润滑故障分析及防范

2012-08-15李雨杰李跃奇刘恒波

东北电力技术 2012年5期
关键词:泵体漏油油泵

李雨杰,李跃奇,刘恒波

(辽宁东方发电有限公司,辽宁 抚顺 113007)

1 设备概况

火力发电厂锅炉辅机设备包括磨煤机、一次风机、送风机、引风机、给煤机、排粉风机、旋转式空气预热器、空气压缩机、给粉机、输粉机和其它锅炉辅机及附属设备等[1]。在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中,这些设备具有连续运行时间长、停备检修时间短的特点,从而导致故障发生率较高。这些故障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大多与设备运动件的磨损有关,而磨损故障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往往就是润滑失效[2]。因此,研究润滑失效的原因,找出润滑故障的根源,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可有效减少或避免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

润滑是指用润滑剂来减少两表面之间的摩擦、磨损或其它形式表面破坏的措施,润滑剂是润滑过程的核心物质,工业上可分为润滑油和润滑脂。润滑剂在转动设备中起如下作用:减少摩擦和磨损、冷却、防腐、减振、清洗和密封等。不同工况下,任一润滑作用的失效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润滑故障,如轴承发热甚至烧毁,齿轮点蚀、胶合甚至断齿,输入轴、输出轴轴端漏油,减速机发烧等均与润滑系统密切相关[3]。

2 常见润滑故障分析及防范[4]

2.1 系统堵塞所致的润滑故障

2.1.1 故障原因

由于润滑管理不严格,加油换油过程中容器较脏或管路焊接酸洗不规范,造成焊渣铁锈等杂物进入油管,进而造成堵塞,这些问题在前期工程中较多。在日常运行和维护中,泥砂、焊渣、棉纱头等杂物都可能将油管堵塞,使润滑点少油或无油,产生过热磨损。由于大机组锅炉辅机设备常采用稀油站强制润滑,各润滑点油管并联,从总回油量观察很难发现个别油管的堵塞现象[5],从而给设备的损坏埋下了安全隐患。

2.1.2 防范措施

a. 油系统安装、检修后,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彻底清扫。

b. 油管不够长而需要接长时,应装上活接头或采用套管的方法焊接加长,以避免焊渣或熔化的金属堵塞管子。

c. 油管道铺设时,在能达到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用煨管工具冷弯或火焰加热煨弯,但应注意防止煨扁或金属过热而变形。

d. 油系统安装、检修后,应进行系统的强度试验,试验压力为操作压力的1.5倍,当发现有渗漏或破裂时,应及时予以修理或更换。

e. 在系统检修结束后,需在每个供油点处检查来油情况和清洁程度,直到来油顺畅、清洁后,再正式连上接头。

f. 系统投入循环后,要及时监测来油、回油的温度及各阀门、过滤器等设备的出口、入口温度,以便通过温度变化及时发现系统堵塞。

2.2 管道漏油所致的润滑故障

2.2.1 故障原因

转动设备的漏油问题对生产技术人员一直是个难题。一旦漏油,不仅造成能源损失,而且污染环境,严重时会引起设备少油、断油,使齿轮啮合面或轴承磨损加剧,进而发生咬焊、剥离或轴承烧损,导致设备事故[6]。常见漏油原因有以下几点。

a. 因检修工艺或油管的质量存在问题而导致渗漏,长时间运行后渗漏点逐渐扩大,导致漏油加剧。

b. 因某些非正常原因导致油压突然升高,造成回油不畅而跑油。

例如:一些电厂的重要辅机润滑系统均设2台油泵,一运一备。按照正常的保护控制程序要求,在运行中当油泵油压低于设定值时,备用泵应自动联启;当其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先前运行的油泵将自动停止运行。但因润滑油站控制部分存在问题,易发生2台油泵长时间并列运行的异常情况,压力超过规定值,这种情况如不能及时发现,将导致回油能力不足,进而发生跑油。跑油后可能引起低油压保护动作,最终导致设备跳闸或轴承因缺油而烧损。这种情况在电厂中已发生多次,相关人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c. 骨架油封失效而导致漏油

骨架油封的作用是将传动部件中需要润滑的部件与出力部件隔离,防止润滑油渗漏。由于其长期处于转动摩擦状态及环境、温度对油封的影响,长时间运行后骨架油封就会磨损、硬化,失去密封作用而产生漏油。若漏油处理不及时,会造成轴承缺油而烧毁。

2.2.2 防范措施

a. 加强检修工艺和巡检力度,如运行中发现渗漏点要及时采取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b. 在设备检修时,相关的电气、热工设备元件和保护控制回路应与主设备同等重视,严格执行检修工艺和质量标准。

c. 在检修过程中,要重视骨架油封的作用,严格按规定进行检查和更换。

2.3 设备或油温过热导致损坏

润滑油温过高会引起轴承或齿轮的很多问题:第一,不易形成油膜,加速设备的磨损;第二,齿轮油容易变质,当油温超过65℃时,每增加10℃,其氧化速度就增加1倍,油被氧化后,会产生油泥、酸化物等,进而酸化变质、性能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轴承的润滑油道被积炭堵塞,使轴承润滑不良,降低使用寿命;第三,加速油封的变质老化,引起设备漏油[7]。结合生产实际,造成油温过高的原因可分为润滑不当和设备装配不当2种情况。

2.3.1 润滑不当

a. 轴承润滑部位的设计存在先天不足,导致润滑不充分而发热。

b. 系统供油不畅、润滑油管被异物堵塞、缺油及冷却器效果不好引起的发热。例如:稀油站压力偏低或管路堵塞导致供油量不足、油冷却效果不好等会引起轴瓦发热,此外由于环境带来的传递热及自身摩擦热不能被带走,热量累积导致轴瓦温度升高加快,进而使整个系统的油温升高。这种情况在设备没有温度保护控制的情况下,极易引发设备损坏事故。

c. 润滑油变质失效引起的发热。有些企业对设备维护不到位,致使粉尘进入润滑油中产生负效应,使润滑油变质,加大了转动部件的摩擦力,严重时甚至减小或堵塞轴瓦间隙,造成润滑失效。

d. 润滑油选择不当引起的发热。有些使用单位没有根据设备运转负荷、运转温度、环境条件合理选用粘度等级、粘度指数等级、抗极压等级不同的润滑油。一般情况下,高品质的润滑油其粘度小、粘度指数高、抗极压与抗磨能力强。粘度小利于热量传导散发;粘度指数高,耐温效果好;抗极压与抗磨能力强,则承载负荷高。所以宜相对选用粘度小、粘度指数高、承载负荷高的润滑油。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化验检测设备和相关的润滑经验,不能做到准确选油、用油,从而引起设备发热。

防范措施如下。

a. 设备选型和采购上尽量选择有品质保障和良好口碑的供应商。

b. 系统供油不畅、润滑油管堵塞与缺油、冷却器效果不好引起的发热,一般情况下,通过调整供油压力、清洁供油管路、改进冷却系统就能达到降温效果。

c. 实施润滑责任制管理,加强润滑油监测,保证润滑油品质和油量。

d. 根据设备运转负荷、运转温度、环境条件等合理规范选用粘度等级、粘度指数等级、抗极压等级不同的润滑油。2.3.2 设备装配不当

设计膨胀量不足;安装角度不当;轴承本身装配不当;联轴器对中不好;转子不平衡;轴承检查更换不及时;轴承质量不佳;轴承选型不当等因素均会造成轴承发热或失效[5]。

防范措施如下。

设备巡检和维护人员对设备、轴承温升的异常情况要引起足够警觉,因温度异常是设备产生故障的先期信号,如果处理滞后、方法不当,将会使状态进一步恶化,造成重大事故。因此设备操作和维护人员必需注意观察轴承的温度曲线和报警信息,一旦发生异常现象,要结合振动监测、油质分析等手段,及时找到设备发热的真正原因,才能彻底消除设备隐患。另外还要结合设备情况合理选型、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提高检修工艺水平等手段来减少设备因装配原因带来的发热问题。

2.4 润滑油品质不佳导致的设备损坏

润滑油品质不佳最常见的主要有杂质过多和水分渗入2种情况。

a. 金属残渣及粉尘对油质的影响。在基建过程或油系统检修时,会有部分残存物如焊渣、金属锈蚀物等难以彻底去除,从而对油的劣化反应起到催化作用。

b. 水分的渗入对油质的影响。水混入润滑油后,将对其中大多数添加剂造成损坏,使其发生水解、乳化、凝聚和分离沉降等,造成油品质劣化,致使润滑油失效[8]。

防范措施如下。

润滑油作为磨损颗粒的携带介质,使用过程中其组分降解使性能下降,在设备内生成沉积物,同时会被各种外来异物污染使磨损恶化进而造成故障[9]。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应重点监测如下指标:水分、粘度、机械杂质、酸值、抗乳化性能、闪点。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保证润滑油的良好品质。

2.5 供油泵故障导致设备的损坏

在锅炉辅机设备中,润滑油泵一旦发生故障,必将导致设备停运,尤其在没有油泵故障保护的设备上,还可能发生较严重的设备损坏事故。油泵的种类较多,形式各异,难以用统一标准对其进行损坏原因分析和预防,下面以生产现场最常用的齿轮油泵为例,对其故障产生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进行归纳[10]。

2.5.1 齿轮泵不吸油或流量小

原因:吸油位置太高或油位不足;油温过高;齿轮泵密封不严;齿轮泵内齿顶圆与泵体内孔径向间隙过大,齿轮侧面与前后盖板端面间隙过大;滤油器堵塞。

相应防范措施:在油箱内补油,降低吸油位置;在油箱内加冷却器或采用风冷方式;更换密封元件,紧固连接件;更换泵体;清洗或更换滤油器的滤芯。

2.5.2 振动噪声过大

原因:齿轮泵进油管直径太小;齿轮存在误差或两齿轮轴线不平行;泵体与泵盖的两侧没有加纸垫而产生硬物冲击,泵体与泵盖不垂直密封,旋转时吸入空气;滤油器堵塞或转速过高;电动机与油泵轴不同心。

相应防范措施:更换直径较大的进油管;更换高精度齿轮,保证两齿轮轴线平行;泵体与泵盖间加入纸垫,研磨泵体与泵盖间的平行度不超过0.005 mm;清理滤油器或降低转速;调整泵体与电机的同轴度使其误差不超过0.01 mm。

2.5.3 油液泄漏

原因:泵盖与密封圈配合过松;油封骨架弹簧脱落;轴密封面被划伤。

相应防范措施:调整泵盖与密封圈间隙;更换密封件;重新研磨密封面。

2.5.4 油泵运转不正常或咬死

原因:泵中有杂质;压力阀失灵;盖板与轴的同心度不够;泵体轴向及径向间隙过小;滚针转动不灵活;泵与电动机联轴器同心度不够。

相应防范措施:过滤机油以除去其中的污染物;更换弹簧,清除阀体小孔内的污染物;更换盖板使其与轴同心;调整轴向或径向间隙;更换活动滚针轴承;调整泵轴与电动机联轴器同心度使其不超过0.01 mm。

2.5.5 压力不足

原因:齿体有裂纹或泄漏;油液粘度太大;油温过高;电动机功率与齿轮泵不匹配;齿轮泵径向与轴向间隙过大,其中端面间隙的影响更大;滤油器堵塞;溢流阀的压力调整过低或失灵。

相应防范措施:若有泄漏,应在泵体与泵盖间加纸垫,紧固连接件,若有裂纹,则应更换泵体;合理选择润滑油的粘度等级;安装冷却装置;选用功率相匹配的电动机;更换泵体;清理滤油器;重新调整压力或更换溢流阀。

3 结束语

做好润滑管理工作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维修费用,从而提高电厂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指标。通过对火力发电厂锅炉辅机设备常见润滑故障分析及防范措施的论述,以提供参考。

[1] 王亚超,杜孟春,刘艳峰,等.锅炉辅机检修 (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 李柱国.机械润滑与润滑失效分析[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润滑管理与润滑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2005:25-29.

[3] 王立军,张永帅.轧机减速机润滑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重工与起重技术,2010,7(1):29-32.

[4] 李雨杰,李跃奇,刘恒波,等.中速HP863型磨煤机减速机损坏原因分析及预防 [J].东北电力技术,2011,32(10):43-45.

[5] 姜浩峰,李传山.滚动轴承发烧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中国水泥,2009,24(1):77-80.

[6] 贾光华.减速机漏油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电力安全技术,2006,8(12):33-34.

[7] 张永纪,曹大勇,王宝全,等.降低皮带机减速机油温的办法 [J].港口装卸,2007,29(2):43.

[8] 王振东.机械润滑故障分析与预防 [J].露天采矿技术,2003,19(5):31-39.

[9] 褚凤琳.润滑油与设备故障诊断[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3.

[10] 许同乐,马金英.齿轮泵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法[J].机械,2003,27(3):41-43.

猜你喜欢

泵体漏油油泵
AV63-14轴流风机伺服油缸漏油原因分析及处理
基于ANSYS Workbench三螺杆轴头泵泵体设计与试验
汽轮机主油泵损毁事故分析及解决办法
立式电动机推力轴承漏油事例分析
关于船舶互有过失碰撞导致的油污责任问题
关于交直流高压油泵分析及建议
单级蜗壳泵强度有限元分析
泵体水力模具逆向工程技术研究
糯扎渡水电站推力外循环油泵启动逻辑优化
一种可移动的充气橡胶制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