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观察

2012-08-15蔡颖娟周晓琴杨小兰李霞奚忠喜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胸管肺癌实验组

蔡颖娟,周晓琴,杨小兰,李霞,奚忠喜

(大丰市人民医院,江苏 大丰 224100)

肺癌发病率在我国已跃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1],手术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但患者术后易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肺癌围手术期护理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我科25例择期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41~74岁,平均56.4岁;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42~76岁,平均57.2岁。两组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癌肿分期、手术方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各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由责任护士按照我院肺癌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常规给予护理措施:包括进行常规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戒烟、戒酒,手术前日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相关知识,手术后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管理、止痛,监测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和胸腔闭式引流的量、色、性质,保持胸腔引流管引流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等。实验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自入院第2天至术后第7天还接受责任护士一对一的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包括:(1)腹式呼吸[2]。指导患者两手分别放于前胸部和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手感向上抬起,胸部手在原位不动,抑制胸廓运动;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手感下降,用手稍用力压腹部使腹部内陷,帮助膈肌松弛,呼气时尽量将气体呼出。呼吸频率7~8次·min-1,每次训练15 min。(2)缩唇呼吸[3-4]。指导患者闭嘴经鼻吸气,呼气时将嘴收拢为吹口哨状,使气体缓缓地通过缩窄的口形,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3。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呼出的气流能使距口唇15~20 cm的蜡烛火苗倒向对侧,但不吹灭为宜,每次训练15 min。(3)有效咳嗽[5]。指导患者深吸气屏住,声门紧闭,使膈肌抬高以增加胸内压,肋间肌收缩,然后咳嗽,声门打开,使气体或液体冲出,每次训练5~10 min。以上3种呼吸功能训练在手术当日去枕平卧6 h后且已完全清醒时训练1次,以后每天训练2次。(4)节段呼吸训练[6]。患者取仰卧位,责任护士用一手紧紧加压于患侧局部让患者用鼻吸气,并要求将气吸至责任护士加压手的下面。随着吸气动作局部徐徐隆起,加压的手渐渐减压,至吸气末为轻按局部,此时要求患者维持2~3 s,然后呼气。此呼吸功能训练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每天进行2次,每次10 min。

1.2.2 指标观察 记录每日胸腔引流量,直至拔管时将每日引流量相加为总引流量;引流量<50 ml·(24 h)-1为拔管指征,记录引流时间;术后7 d复查胸片及血常规,观察肺不张、肺炎等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从手术至出院的时间。

1.2.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肺部并发症

肺不张对照组4例,实验组0例;肺炎对照组4例,实验组1例。两组比较χ2=4.878,P=0.02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引流量

引流量实验组(152.80±75.03)ml,对照组(281.20±94.13)ml,两组比较t=-5.333,P=0.000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胸管留置时间

胸管留置时间实验组(2.36±0.91)d,对照组(3.96±1.27)d,两组比较t=-5.11,P=0.000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术后住院日

术后住院日实验组(9.44±1.29)d,对照组(11.40±1.73)d,两组比较t=-4.53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因肺部本身病变、手术和气管插管的刺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呼吸道炎症、分泌物黏稠或大量分泌物超过黏膜-纤毛系统负荷时使呼吸道正常清除分泌物机制受损[7]。同时患者因手术创伤会引起肺组织炎症渗出、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顺应性下降、小支气管内膜水肿、管腔变窄、间质水肿,使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呼吸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8]。加之开胸手术创伤及麻醉药物影响,手术后伤口疼痛、咳嗽能力减弱、体质下降等影响排痰易造成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7,9]。以往肺部手术患者只重视咳嗽、排痰能力的训练,缺乏对呼吸功能的认识,再加上对呼吸功能锻炼知识缺乏,咳嗽排痰方法不规范,更易导致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肺功能恢复慢,住院天数延长。

有学者认为,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呼吸肌的主动收缩,重新调动了气道纤毛清除功能,增加气道的清除与防御能力[10],使气道黏膜功能增强[11],分泌物减少及排除功能增强,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2],可使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从38.0%降至7.8%[13]。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分别为32%和4%,与报道相符,同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研究证明,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主观功能感受,使患者能主动参与和配合治疗,从而有利于胸管引流,使胸水更易排出;同时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可改善呼吸肌的功能,增强呼吸肌肌力,提高肺通气功能,促进肺复张和气体、液体排出,从而缩短胸管留置时间[14-15]。综合呼吸功能训练使患者主动参与和配合治疗,能缩短手术后制动时间,可早日拔除胸管并早期下床活动,这些都可促进肺复张,预防坠积性肺炎,使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本研究实验组在胸管留置时间、引流量与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也验证了上述观点。

我们认为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给予系统规范的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可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并发症、缩短胸管留置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缩短术后住院天数。

[1]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4-216.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31.

[3]古彩英.呼吸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3):7-9.

[4]邹春芳,谷伟,陈玉宝.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8(5):417-420.

[5]吕式媛.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99-100.

[6]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修订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757-774.

[7]FERGUSSON R J,THOMSON C S,BREWSTER D H,et al.Scottish Cancer Trials Lung Group;Scottish Cancer Therapy Network.Lung cancer the importance of seeing a respiratory physician[J].Eur Respir J,2003,21(4):606-610.

[8]邓曙光,曹索莲,盛招云,等.呼吸训练法在肺叶切除术后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586-587.

[9]周秀侠.肺部围手术期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8,10(7):15-16.

[10]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21-322.

[11]赵德美,李玉芝.呼吸锻炼在肺癌围手术期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9):1091.

[12]顾恺时.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1-333.

[13]李秀梅.呼吸功能训练对开胸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1):1928-1929.

[14]魏舜.肺功能训练对围手术期肺癌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6(29):2665.

[15]陈国强,纪勇,黄斌,等.呼吸训练器改善开胸术后肺功能及减少肺部并发症的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6):459-460.

猜你喜欢

胸管肺癌实验组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自制胸管固定带在肺癌术后患者胸管管理中的应用
肺上叶切除手术单根胸管引流与两根胸管引流对比
肺癌患者胸管注入化疗药物的观察及护理干预
肺楔形切除术后不留置胸管患者快速康复护理策略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