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扶助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尝试——论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小工业贷款计划

2012-08-15

关键词:毕业生贷款学术

金 兵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扶助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尝试
——论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小工业贷款计划

金 兵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20世纪30年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一个时期,中国曾经两次爆发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在此背景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推出了小工业贷款计划,试图通过扶助创业的方式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一由政府推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尝试,为后来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政府;毕业生;扶助;创业

20世纪30年代,由于高校(指专科以上学校,下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恶化,中国曾经两次爆发规模较大的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涉及北平、南京、上海、太原等多个城市①这两次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活动分别是1934年的大学生职业运动和1936年的大学生服务运动。关于这两次求职请愿活动的详细情况,参见拙作《20世纪30年代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述论》(《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的发生,引发了社会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也推动了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许多就业促进措施的出台。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小工业贷款计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它是近代中国政府早期鼓励毕业生创业的重要措施。深入研究20世纪30年代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小工业贷款举措,从其运作的得失成败中,可以为我们今天鼓励毕业生创业提供经验教训的借鉴。

1 20世纪30年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求职请愿运动

自清末新式学校教育兴起以后,中国社会一直存在部分高校毕业生失业的情况。不过,由于清末民初高校毕业生总量较小,无法就业毕业生的绝对数也有限,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相关的新闻报道也不多。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开始凸显。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逐渐恶化。“教育部二十五年五月间(即1936年5月,引者注),对于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二十二、二十三两年度(即1933、1934两年,引者注)毕业生的就业与否,曾有一次比较详确的调查。总共一百零八校中,……有详细报告到部的,计共八十四校。这八十四校两年度的毕业生共为一万五千二百一十六人,内未就业者共二千人,平均未就业者占毕业生人数百分之十三强。”[1]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官方隔了两三年的事后统计,并不代表学生毕业当年的实际就业情况②一般来说,高校学生毕业后不大可能一直找不到工作,统计的时间越晚得出的毕业生就业率就越高。所以,在考察毕业生就业状况时,采用毕业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更具有说服力。。事实上,高校学生毕业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则要比官方公布的迟滞了两三年的调查数据低很多。据1934年8月《申报》报道,位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中央大学,当年毕业的四百多人中,竟有三百多人没有找到工作[2]。一些内地省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是低得可怜。据1934年9月《大公报》报道,山西太原等地高校毕业生失业率“以最近四五年内为最高,今年(即1934年,引者注)更打破过去一切记录,人数达到四百八十人,目下正式找得职业者,仅十分之一”[3]。前述新闻媒体的报道,反映了各地高校学生毕业当年的实际就业状况。

就业问题的严重恶化直接危害了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最终导致了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的爆发。1934年7月,高校毕业生第一次求职请愿运动——大学生职业运动,首先在北平爆发。当年5月,毕业生筹备成立北平各大学毕业生职业运动大同盟,酝酿向政府求职请愿,并开始入盟毕业生的登记。7月1日,北平各大学毕业生职业运动大同盟在北平中山公园召开记者招待会。毕业生职业运动大同盟盟员四百多人联名发表宣言,内称“三十年来,政府及社会人士,但知广设学校,造就人材,而如何安插统计,则无人过问,任其自为问题,而不加以解决,则情势日益严重”,“同人等为时势之需要,为自身职业之企求,不能不有大同盟之组织,以公开之方式,求职业问题之解决”[4]。会后不久,职业运动大同盟即推派毕业生代表赴南京、江西等地,分别向国民党政府以及“剿匪”前线的蒋介石进行求职请愿。在此期间,南京、上海、太原等一些大城市的高校毕业生也从自己对就业问题切身感受出发,掀起了类似的职业运动,展开求职请愿活动[5]。一时间,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1934年大学生职业运动发生后,国民政府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出台了一些就业促进措施,如在当年10月成立了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作为高等人才调剂机关。同时教育部通令各高校要设立职业介绍机关,与咨询处配合,向社会推荐毕业生等。不过,这些措施并没有显著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近代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落后国家,社会本来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就相对有限。1931年以后世界性经济大危机逐渐波及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又失去了东北这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市场。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更是经历了一个低迷时期。经济低迷的表现之一,即为新设工厂数量的逐年减少。据统计,1930年全国新设工厂119家,1931年降为113家,1932年降为87家。更为严重的是,新设的厂数远远低于歇业的厂数。以1934年的上海为例,这一年新设工厂28家,而改组的有291家,歇业的有70家[6]。在华北地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行的武装走私,使得当地本已处于衰退之中的经济雪上加霜,造成华北企业的大量停业。经济的萎靡、工厂的歇业,既减少了经济部门的就业机会,也抑制了社会其它部门的用人需求,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态势。

20世纪30年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不足,社会所能为毕业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有限。而当时国民政府在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爆发初期所采取的措施,如推广职业介绍、扩大公务员招录等,基本上仅考虑毕业生如何安插的问题,所以这些就业促进措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其能解决问题的程度也相当有限。鉴于这种情况,有些学者开始考虑更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如有人曾指出,毕业生要自己寻找出路,“毕业即创业”[7]。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台的。

2 高校毕业生创业扶助措施——小工业贷款计划的出台及运作

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是1934年10月由教育部和全国经济委员会联合成立的高端人才调剂机构。由于它是在当年高校毕业生第一次求职请愿运动——大学生职业运动爆发后,在行政院的直接干预下成立的,所以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实际服务对象主要限于高校毕业生。该机构除了处本部及各代办所外,另设有就业指导委员会,由该处聘请的一些专家组成,负责就业问题的研究咨询事务。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初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失业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登记及介绍等方面,在解决毕业生就业方面收效并不明显。从其成立到1936年4月,共有2 025人到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登记求职,符合登记要求的有1 565人,但只有195人经该处介绍实现了就业[8]。职业介绍效率的低下,倒不是因为工作人员不努力,而是因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低下和社会用人制度的不良,导致所能推荐的工作机会并不很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开始考虑鼓励创业的办法,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1936年4月,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就业指导委员会在上海开会。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即感觉到目前救济失业,指导就业工作,须有从举办生产事业,扩张人才销路入手之必要。遂连想及国内许多学工业者,因中国工业不发达,致英雄无以用武之地,而自身又每每限于经济,虽有技能,亦无以展其抱负,若能予以经济上之扶助,藉以发展实业,既能‘用其所学’,且亦解决失业问题之一切。”[9]因而,会议讨论了小工业贷款方案,希望以扶助创业的办法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并议决要推员调查研究、起草具体计划,以及与银行界接触、寻求支持等[10]。

1936年5月第二次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大学生服务运动爆发,北平朝阳学院一部分学生发起了大学毕业生服务运动大同盟,征集会员并发表告毕业同学书。5月29日,毕业生服务运动大同盟“在朝阳学院开会成立,到朝阳学院、北大、清华、辅仁、平大法商学院、农学院、中国学院、民国学院等校,代表八十余人”[11]。毕业生服务运动大同盟成立后不久,即推举代表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采取更有力的就业促进措施。同时,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也受到了毕业生的公开批评。在当年服务运动大同盟告毕业同学书中,学生指责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的设立是“口惠而实不至”,质疑该处存在的价值,提出“这种问题的本身,有何禆益?”[12]受毕业生质疑和批评的压力,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加快了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的筹备步伐。在此期间,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开始一边与银行界接触,寻求支持,一边草拟扶助规程、贷款合同。在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与各家银行接触的过程中,金城银行率先表示愿意与其合作试办扶助小工业贷款。

1936年7月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将扶助小工业贷款的相关计划和规则,呈请其上级主管机关——全国经济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备案。当年9月,该计划得到了主管机关的批准。此后,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相继组织了审查、调查两个委员会,其中审查委员会由全国学术咨询处聘请的工业及职教专家组成,负责创业申请的初审;而调查委员会则由全国学术咨询处、金城银行共同推选产生,负责创业申请的复审事务。两个委员会的成立,为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的具体运作铺平了道路。

《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举办小工业贷款声请扶助规则》规定,该计划“声请人以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为限”,“声请人”的创业方案经过审核后,由该处“商请银行,予以贷款”[13]。“声请人”的贷款申请先要经过该处组织的审查委员会初审,再经调查委员会复审,均合格后才能递交银行,建议予以贷款。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对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申请的审核是比较严格的,规定“声请人须开具声请书,并连同计划书、制作说明书或预算等”,申请创办小工业必须要符合三条标准:“有创作价值,切合社会需要者”,“有生产价值,易于推销者”,“大部分属于本国原料者”[13]。在对毕业生创业申请审核的过程中,有些小工业创业项目因为存在不足而没有获得通过,如彭修礼申请贷款设厂制造酱油一案,审查委员会鉴于“豆饼制造酱油方法,业经中央工业试验所公开传授各地酱园工人,且南京方面已亦有人设厂制造”[14],认为该创业方案前景不佳,予以驳回,不给以支持。也有的创业项目因方案合理且有发展前途而获得了通过,如吴羹梅申请扶助铅笔厂的贷款就被审核通过。申请人吴羹梅毕业于横滨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工科,并曾在日本真崎大和铅笔厂实习,回国后于1935年创办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在申请小工业贷款时,企业已经开始起步,申请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申请小工业贷款时,吴羹梅的“贷款声请理由书”对自己的创业计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列举了充分的贷款理由、自证了本人的还款能力,并附上“铅笔制造工程图解”加以说明。经扶助小工业贷款审查委员会委员、著名化学家吴承洛的审核,认为符合相关的申请条件,推荐给银行予以贷款。除了前述被驳回或接受申请的两种情况之外,还有需要补充说明者,如方熙万举办首都标本玩具工艺社的申请,虽然创意不错,但由于预算表制作过于简略、计划书中制造部门设计模糊等方面的原因,被退回要求申请人加以补充说明[14]。

3 20世纪30年代政府扶助高校毕业生创业措施的意义与不足

3.1 历史意义

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小工业贷款计划,可以看作是晚清以来小本借贷活动在学生就业领域的延伸。清光绪年间,中国一些地方曾经出现借钱局之类的慈善组织,向愿以小本经营但缺乏必要资本的城市无业平民提供借款,帮助其谋生[15]。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个别地方也曾经出现过贫民借本处之类的慈善救济组织。进入20世纪30年代,面向平民的小额商业贷款开始在中国出现。作为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小工业贷款计划合作者的金城银行,从1934年开始曾在北平、镇江、南京等地开展过小本借贷业务[16]。前述这些小本借贷活动,不管是作为一种慈善救济方式还是一种商业牟利行为,在客观上都包含着一定的扶助创业的含义。不过,它们面向的对象主要是一般无业平民,资助的项目也主要是一些小买卖、手工艺等。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是晚清小本借贷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它是政府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对小本借贷这一形式的借鉴和运用。如果单纯从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视角来看,这种以贷款来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方式,却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所做的对后来具有启发意义的尝试。

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小工业贷款计划,通过向银行推荐贷款的方式来帮助工科毕业生创业。作为一种就业促进措施,它拓展了政府解决高校毕业生出路问题的思路。按照这样一种思路实践,高校毕业生在得到资助创业以后,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由于所创办的企业需要用人,还可以吸纳他人就业,进一步解决社会的失业问题,从而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辐射力。相比国民政府之前采取的职业介绍、就业安置的办法,鼓励创业要更为根本。因其在解决就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原发性和辐射性,它可以达到开源节流、标本兼治的效果。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出台以后,许多专家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任全国经济委员会上海研究所专员的顾惟精曾指出,“兴学以来,国内外工科毕业之学子,逐年递增,晚近数载,工科毕业生之出路问题,且已引为社会人士所注意,大有人浮于事之趋势”,“今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与金城银行,为谋国内外工科毕业生出路起见,爰有小工业贷款团之组织,蓋欲导之使入计然之术,为富强之基础,法至善也”[17]。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时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部主任的何清儒曾经指出,“人才谋求出路,不限于寻找存在的位置,创造机会亦是极为重要”,“小工业贷款既是以扶助人才创造事业为目的,凡利用这贷款而成功的,即是为社会多添了事业,增加了机会。所谓增加机会不但是增加了创业人本身就业的机会,并且因为创设的事业,增加了许多工作机会,可以容纳别人。”[18]《大公报》刊出的“社评”也指出,“在失业恐慌高潮中,人才之出路,公认为最棘手之问题,在任何机关中,介绍职业,找寻位置,为一极不容易之事”,而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则拓展了就业问题解决的思路,并使工科毕业生能“学以致用”[19]。

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也确实使得部分毕业生从中受益,并有成功的案例。毕业后投身铅笔制造的吴羹梅就是其中的一例。他创办的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在得到小工业贷款的帮助后,很快扩大了生产,该厂改进笔芯原料配比、制板工艺和油漆,使产品质量能同洋货媲美,并相继开发了鼎牌高级绘图铅笔、500号航空救国铅笔、200号好学生铅笔、300号小朋友铅笔等产品。吴羹梅后来成为民国时期中国名副其实的铅笔大王[20]。受到扶助小工业贷款资助的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后来历经发展,就是今天以生产“中华牌”、“长城牌”铅笔而赫赫有名的上海中国第一铅笔厂的前身。

3.2 不足与思考

作为一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办法,我们在肯定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以创业来推动就业”新思路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它在实施过程中其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推出以后,社会上没有出现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热潮,因而它并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该计划实际受惠的人数也较少,最后真正获得贷款的只有吴羹梅、方熙万、李子实等少数人。随着1937年7月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最后不了了之。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创意虽好,却并没有多大程度地改变当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其结果颇耐人寻味。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除了受后来战争的因素影响之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

就毕业生方面来说,当时许多高校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谋略。相对于自己创业,许多高校毕业生更热衷于争取政府的安置。在1936年高校毕业生第二次求职请愿运动爆发后,政府与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差不多同一时间实行的另一条就业促进措施,是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训导班。该班招考部分高校毕业生进行短期培训,然后分发实习,并由实习机关酌情加以任用。前后报考就业训导班的高校毕业生有4 400多人[21],而申请小工业贷款的只有100多件[22]。两者之间数字对比的悬殊,反映出许多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寻求相对稳妥的政府就业安置,而不愿冒风险去自己创业。这种保守求稳的就业心态实际上在许多青年身上都有体现,曾经有学生自己指出,“试看吾国内的青年,多半是失业无事的,都是意志颓唐,萎靡不振,毫无一点生气。这样一来,还望国家强盛,实业发达吗?”[23]创业精神的缺乏,使得许多毕业生对政府的创业扶助计划并不怎么感兴趣。此外,少数具有创业精神的毕业生虽然有心创业,但却由于缺乏创业谋略而使得创业计划中途搁浅。这种创业谋略不仅包括精明的创业项目选择眼光,还包括周密完整的创业方案设计。前举申请贷款设厂制造酱油一例,即体现了申请人缺乏创业项目选择的眼光,申请人彭修礼不了解中央工业试验所公开传授各地酱园工人制造酱油技术,且南京方面亦已有人设厂的情况,仍然申请制造酱油,结果创业计划因前景不佳被驳回。而创业方案的不完整又使得毕业生的创业计划很难被银行认同,前述小工业贷款申请有100多件,而最后真正得到资助的仅有少数几件。据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介绍,主要原因就在于“前后因手续不合而声请无效者,为数颇多。”[24]毕业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谋略的缺乏,应该说和当时中国高校缺乏相应的创业教育有很大关系。

就政府方面来看,当时国民政府的创业扶助措施缺乏配套性和系统性。小工业贷款尽管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意,但政府在其它方面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这就使得政府为毕业生创业所能提供的帮助还是十分有限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作,创业前的准备阶段,涉及到项目的选择、计划的拟定、资金设备的获得等,在创业开展的过程中又涉及到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等问题,创业的成功与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政府方面来看,它可以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多方面政策上的扶持。它应该针对毕业生在创业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但当时国民政府除了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出台的小工业贷款计划外,并无其它方面的创业扶持措施。小工业贷款仅仅是解决了毕业生创业的资金来源问题,而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其它问题,如税费负担、产权保护、设备获得、市场开拓等,政府则没有配套的扶持措施。作为一种创业途径,有学者就曾经对小工业发展提出过担心,“小工业之进展,固赖自身之健全,然政府之奖励与保护,亦极重要”,“如何设立专利制度,如何严厉执行,皆必赖政府之奖掖;而对于制品之运销,如何免除苛杂,如何便利交通,如何减低运价,皆有赖于政府之辅助;至于制品之出口,如何奖励,竞争之入口,如何限制,尤不得不赖政府关税政策之保护。”[25]尽管该学者在担心的同时又对政府寄予了很多期望,但并未见相关部门有相应扶持政策的出台。鼓励和扶助毕业生创业,需要不同政府部门集思广义和共同努力,绝不是个别部门一两项措施就可以应付的。以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这样一个权力有限的机构,它在扶助高校毕业生创业方面,只能力所能及地做一点事情。它的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主要是把毕业生的创业计划向银行推荐、帮助毕业生获得贷款,其对毕业生创业的扶助作用毕竟还是有限的。

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扶助小工业贷款计划,把鼓励创业引入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来。在近代中国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它在当时还属于一项新生事物。作为一种尝试,它的得失成败可以为后来社会提供经验教训的借鉴,或许这才是它的历史意义所在吧!

[1]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失业问题[J].教育杂志,1937(1).

[2]京中大毕业生组织职业运动同盟会[N].申报,1934-8-8(17).

[3]晋省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多失业[N].大公报,1934-9-24(9).

[4]平市职业同盟招待记者说明组织宣述运动大纲[N].大公报,1934-7-2(4).

[5]南京大学毕业生响应北平职业运动[N].大公报,1934-7-11(9).

[6]汪敬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民族工业[J].新建设,1953(12).

[7]狄舟.从“毕业即失业”到“失业即创业”[J].新生周刊,1934,1(27).

[8]本处由二十三年十月至二十五年五月工作概况报告[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5).

[9]本处扶助小工业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情形报告[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11).

[10]本处就业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报告[R].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5).

[11]服务运动同盟前日在平开成立会[N].大公报,1936-5-31(4).

[12]学生服务运动大同盟发表告同学书[N].大公报,1936-5-25(4).

[13]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举办小工业声请扶助规则[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9).

[14]本处处理小工业贷款声请案件情形[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1).

[15]王卫平,黄鸿山.晚清借钱局的出现与演变[J].历史研究,2009(3):122.

[16]朱静.金城银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本贷款述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3):79.

[17]顾惟精.对于小工业贷款之意见[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1).

[18]何清儒.小工业贷款的意义[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1).

[19]社评:扶助小工业贷款与人才出路[J].大公报,1936-10-9(2).

[20]卢纯.铅笔大王吴羹梅[M]//许涤新.中国企业家列传:第五册.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159-171.

[21]本处关于就业训导班学员证件之整理及统计工作报告[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9).

[22]与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合作办理小工业贷款[M]//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473.

[23]朱牧民.青年当勇于进取[J].民生周刊:毕业特辑,1930.

[24]本处举办小工业贷款之经过[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1).

[25]姚琮铭.国民经济建设中之小工业问题[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1).

The Try on Assisting College Graduates’Entrepreneurship of Na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1930s——About the Small Scale Industry Loan Project of National Academic Work Consultative Bureau

JIN Bing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

The status of 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 was serious in the 1930s.Two graduates’petition movements for job happened in China.So National Academic Work Consultative Bureau put out The Small Scale Industry Loan Project to solve the graduates’employment problem through assisting entrepreneurship.This try of assisting entrepreneurship gave the later some inspiration to solve the 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 problem.

government;college graduates;assistance;entrepreneurship

G649.29

A

1674-3512(2012)01-0065-06

2011-11-27 责任编辑:张发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事业视角下的民国职业指导研究”(11YJC770018);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职业介绍事业与民国社会发展”(LS1102);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JXJG-11-8-14)。

金 兵(1976—),男,江苏盱眙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城市就业问题研究。

金兵.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扶助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尝试[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65-70.

Jin Bing.The try on assisting college graduates’entrepreneurship of na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1930s[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2,31(1):65-70.

猜你喜欢

毕业生贷款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贷款为何背上黑锅?
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