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理念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012-08-15李卫华孙鹏飞曲保忠

关键词:低碳责任感校园

李卫华,孙鹏飞,杨 春,曲保忠

“低碳”理念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李卫华1,孙鹏飞2,杨 春3,曲保忠1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大学生是传播“低碳”理念和实践“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加强大学生“低碳”理念培养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积极履行其在倡导“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校园以及“低碳”生活等方面的社会义务。“低碳”生活不单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应该履行的社会义务。在借鉴外国低碳生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这种责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履行才能共同建立和谐校园。

低碳;教育;社会责任

据调查,缺乏社会责任感不仅是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难题之一。然而,必须明确,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又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题。因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专家以及学者都对此开展详细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大学生是高校的主要组成群体;是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心态开放,最易接受新生事物;其不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和消化新生事物,还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因此,在高校进行“低碳”理念的灌输及推动其发展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低碳”理念的内涵

“低碳”理念是把“低碳”经济作为基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社会运行状态下呈现出来的并与之相对应的人们的思想、精神和追求。“低碳”经济是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实质,以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1]。伴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长时间观察、了解、探索和实践,逐渐认识到要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必须在顺应“低碳”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进行合理改进,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对“低碳”理念的认知,进而通过一系列例如“低碳”出行、“低碳”办公、“低碳”人生等“低碳”文化形态展现出对“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时代呼唤与要求。“低碳”理念,不仅是人类对生存发展困境反思批判后的现实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更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三个维度推进社会全面性、协调性、有机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最新拓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当前走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局面的科学选择。“低碳”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自然而然地去节俭我们身边的资源,通过自愿、自主的约束,倡导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这种特殊生活方式,并非特意去勤俭节约,放弃属于我们享受生活的机会。“低碳”的实际意义是在保障我们有着舒心愉悦的生活和健康身体前提下,对大自然影响更小或者更有助于改善环境。

“低碳”理念的微观表现,即以法律的形式出台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改进或创新现有的“低碳”技术、实践“低碳”生活,从而使“低碳”社会化,以此反映人们的目前的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模式及艺术审美。伴随“低碳”理念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逐渐对其进行了价值认同,从而使“低碳”理念一步步成为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用“低碳”理念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让“低碳”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文化担当,成为一种文化需求和梦想,并为之付诸行动,通过新的制度和技术使每一个人形成“低碳”消费观和“低碳”生活方式,最终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文化诉求,实行“低碳”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是传播“低碳”理念的生力军

(一)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上讲

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探索人生真谛的过程中,面对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责任与权利、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等人生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困惑和不适宜的情况。大学生如何成长以及具有怎样的成才思想,在大学期间形成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将会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播并且身体力行“低碳”文化既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又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先锋队,承担着历史赋予的建设“低碳”社会使命,其在环境问题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都直接影响到建设“低碳”社会的进度。因而,高等教育应当充分挖掘当代大学生传播和实践“低碳”文化的潜力所在,将他们打造成为一支独具特色的传播和践行“低碳”理念的有生力量,使其活跃在华夏的热土地上[2]。

(二)从“90后”大学生特点上讲

当代大学生彰显独特个性,尤以“90后”大学生为显著,这一群体希望乐观,洞察悟性,个性张扬,创造并紧跟时尚步伐,作为一群引领时尚潮流先锋,他们大胆前卫,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伴随着网络而成长,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从多重渠道获得知识,从网络里接纳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西方现代价值理念,并受之影响。他们这种勇于开拓创新、大胆前卫的思想符合高级人才的优秀品质。因而,“90后”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作为传播和实践“低碳”理念的生力军,他们不断在传播和践行“低碳”理念的时尚潮流中检验和克服自身缺点,一步步实现自我认可和转换,进一步实现自我超越;在营造和丰富“低碳”理念的社会环境下,以个人为圆心,向四周逐步辐射“低碳”理念,鼓舞更多的人群为实现“低碳”社会而贡献出知识、奉献出青春与热情,从而也增强了自我的社会责任荣誉感。

三、用“低碳”理念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与同龄人比较,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理解有着明显的优势,诸如勇于投身志愿服务行列,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对恶疾进行鞭挞等,体现出新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新兴力量,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走在“低碳”生活的前列,成为应对环境恶化这一历史新使命的承担者。除此之外,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源于强烈的责任意识,这就需要青年大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规划、个人命运同社会发展方向、国家需要有机地结合,将自己培养成一名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优秀人才。

(一)创造“低碳”校园,提升校园“低碳”生活感染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低碳”科技人才的孕育器备受关注,这就要求高校“低碳”校园建设在符合《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前提下,紧跟时代发展方向,注重强化文化建设,“低碳”办学,节约办学成本,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成为传播“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载体。“低碳”校园符合科学发展观,是从“低碳”社会经济理论、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等基础上孕育发展而来,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符合时代要求特征。高校作为前沿理论发祥地,新技术孵化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根据“90后”大学生独具个性的特点和新时期社会需求,积极引导和增强高校学子的“低碳”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支持和鼓励高校学子对“低碳”理念的传播,这不仅是高校的责任所在,也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与“低碳”理论和知识相关的专业,通过采取专题讲座、主题论坛、参观调研以及座谈讨论等教育形式,同时结合大学生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站、“三下乡”活动以及现实生活体验等教育方式,以及结合多种比如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等媒介来宣传,让学校师生真正理解构建“低碳”校园的意义。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学校是个家,构建靠大家”的责任感教育,把符合“低碳”特点的先进的学习生活理念,深深地植根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深处,促使其“低碳”理念形成,并积极支持和培养具有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时代践行者。与此同时,高校要建设一些“低碳”设施,只有切实将节约、环保的理念贯穿在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倡导全校师生过简单、健康的“低碳”生活,让“低碳”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校园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从硬件和软件上同时给师生传达“低碳”理念。

(二)导入“低碳”教育,教师言传身教

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者,是引导大学生做校园“低碳”生活的践行者。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大学期间最为亲密的朋友,是大学生的知识来源和模仿对象,其一言一行对学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这种一言一行不仅包含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也表现在其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中。总而言之,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生活和学习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不经意的行为影响。做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面授者,教师应积极提倡“低碳”生活,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更低能量、更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和对学生正确积极的期待才能使大学生“低碳”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三)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宣传“低碳”理念

“参与等同于学习,活动本身不但可以传导很多知识性的信息,还教育人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3]。当代大学生是新文化、理念的传播者,是大众文化新鲜血液的提供者。大学生知识广博,充满朝气,思想认识趋于理性,践行“低碳”热情高涨,有着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是“低碳”理念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最好的践行者、宣传者。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大学生只有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追随“低碳”生活,建设绿色文明,才能实现大学生生态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

当代大学生应把“低碳”理念宣传和教育活动作为前提条件,渐渐加强和提高自我对“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文化等“低碳”理念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低碳”不等同于环保,环保与“低碳”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校内,大学生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各种“低碳”宣传和实践活动,例如:“低碳”签名宣传,环境保护日宣传,地球一小时活动等,在丰富多样的校园“低碳”理念宣传和教育活动中成为“低碳”校园行中的策划者和推动者,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于“低碳”校园活动中,让校园内遍布“低碳”理念之花,吸引更多的有着“低碳”梦想的大学生加入队伍之中。在校外,大学生通过开展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调查了解学校所处的城镇周边生态环境现状,了解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状况;通过游览自然风景区和生态保护区、参观名胜古迹和“荒野”,促使大学生更加亲近自然、倾听自然、发现自然。

综上所述,大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和“低碳”实践的积极性,高校教育是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只有高校、教师、学生三维一体相互协作,共同挖掘“低碳”理念精髓,才能够使得“低碳”理念得到推广,使“低碳”实践成为促成大学生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平台。

[1]刘世勇.低碳经济时代的高校社会责任[J].贵州社会科学,2010,252(12):127-129.

[2]李光普,檀丽丽.当代大学生应成为低碳文化的有力推动者[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5):95-97.

[3]王继军.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2):79-81.

(作者单位:1.吉林医药学院口腔影像系;2.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3.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管理分院)

G643.1

A

1001-6201(2012)01-0234-03

2011-10-20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539号)。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低碳责任感校园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