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2-08-15朱培君
姚 洁,朱培君
(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他人相处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1]。因此,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与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与他人协作、具有高尚品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大胆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又具有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本领。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发展智力因素,强调知识的传授,其次就是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与此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
(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强调高等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特别是掌握一些工具性的知识,从而能够终身受用。
(4)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树立全人教育观念。树立全人的教育观念就是针对高等教育中忽视“做人”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要树立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两个问题。研究生的培养涉及许多环节,如招生、教学、科研、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等。所有这些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课程的设置,科研课题的选择,培养方式和方法,以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和质量管理等四个构成要素[2]。
培养目标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和质量管理都具有指导作用。培养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导师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使研究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过程回答了“怎样培养”的问题。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体现着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而且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它主要从课程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安排、本专业与交叉学科课程的分配等方面来衡量其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质量管理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它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一定的手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这四个环节相辅相成,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口趋强烈,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然而,数量的扩充并不意味着质量的同步提高,如何面对新的形势,改革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课题[3]。我国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现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二是培养过程强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四是强调质量管理的严格化。
2.1 在培养目标方面,应实现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应突破传统的、单一的、重纯科学的、纯理论的研究生教育框架,体现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例如,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和专业性学位研究生两种。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学者和创造新知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人才,重视研究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原创性研究等。而专业性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因此,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应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多元化为目标,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学习,注重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培养类型,逐步实现硕士生教育主要以应用型为主体、博士生教育以学术型与应用型并举的格局,使研究生教育既为教育和科研部门培养师资和研究人员,又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2.2 在培养过程方面,强调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适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趋势,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等各方面要与世界接轨,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并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了解国际学术发展动态的机会,走一条“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国际化道路。
(2)要为研究生学习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注重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魄力的创新型人才。要鼓励研究生在科研难题或学术前沿课题上进行探索,同时也可鼓励研究生选择实践中的课题作为论文题目去做深入研究。在美国,政府鼓励大学与企业界的合作,鼓励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把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培养工商业界所需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界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4]。
(3)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是否拥有一支创新意识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也是密切相关的。在我国,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再加上高校师资的相对有限,结果使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衡,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还实行导师个人负责制,这一方面不利于克服个别导师时间精力有限而学生又迫切需要交流的矛盾,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接触到不同导师的不同观点和风格。因此,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度,由来自不同领域的导师组成的小组进行“多对一”的指导,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在课上,教师讲课学时不要过多,而是在课后布置给学生较多的文献资料去阅读,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课堂上,要避免教师一言堂,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敢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另外在实验室里,要鼓励研究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只是起辅助指导作用。
2.3 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适度的弹性学制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选课、实习到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均折合成相应学分加以量化。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而在一定幅度上缩短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因此,研究生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修的课程,而且在教学计划上要具有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和兴趣,跨专业、跨系和跨校选修,参加其他院系课程的学习。同时,研究生院还可规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这样即避免了放任自流,又能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创造性。另外,研究生院还应配置好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结构比例,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要特别注重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突出课程内容的交叉性和前沿性,以切实贯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最后,课程设置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反映社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类似本科教学那种以讲授为主的方式,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应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启发式”教学,开展讨论式、演讲式、辩论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给研究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体现的非常好。
2.4 在质量控制方面,强调质量管理严格化
研究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各校对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均有整套的规章制度和办法,通过考试、考核、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及答辩等各个环节,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层层把关,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但我国目前研究生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即研究生入学相对较难,但是入学后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这非常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们应不断建立健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考核制度,选拔优秀人才,淘汰不合格研究生,达到分流培养的结果。同时还要特别教育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坚决杜绝剽窃他人成果或数据,严把论文质量关,完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和惩罚制度,这样才会促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学习中去,减少投机取巧,对学术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 结 论
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创新的实施与深化来实现,贯彻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当中去。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和质量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期望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黎军,李璧强.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特色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9):32-33.
[2]罗云,石琳.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7):18-20.
[3]王道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比较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5,5(2):18-24.
[4]潘武玲.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制度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