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室模式的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

2012-08-15陈兴文白日霞丛树强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本科生成员创新能力

陈兴文,白日霞,丛树强,付 杰,田 云

(大连民族学院教务处,辽宁大连 116605)

基于工作室模式的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

陈兴文,白日霞,丛树强,付 杰,田 云

(大连民族学院教务处,辽宁大连 116605)

在分析本科生创新团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基于工作室组建本科生创新团队。并进一步探讨本科生创新工作室需要遵循的原则、实现途径和主要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本科生创新团队;团队精神

近些年本科生大幅扩招使得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出现了本科生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受益面窄、提供的载体不均衡、教师投入精力有限等多方面问题。另外,由于特殊国情,目前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占绝对多数,其成长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相对较弱。因此,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本研究在分析本科生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工作室的跨年级、跨专业的一体化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模式。

1 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高校中本科生创新团队主要有以参加某种大学生科技竞赛为目标而组建的创新团队、学生自发组成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以组建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课题组、大学生创业团队等形式,但这些团队都是以课外形式存在,是定位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的“实践活动”,一直处于“业余”状态。存在着发展可持续性差、教师指导力量不足、高水平成果少、资金和物质投入不足、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2 本科生创新工作室的建设

本科生创新工作室是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开展大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功能教学组织。创新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人为教师(组),教师(组)在创新工作室中发挥引导作用。既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又区别于组织不严谨、活动不规范的的课外科技活动。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与学生同等地位,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学生融为一体、不同专业的学生融为一体,以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为特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在工作室中培养学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而且是一个全方位的,从科学精神,到拼搏精神,到团队精神,真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培养[1]。

2.1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任何一个优秀的团队都要有共同明确的建设目标。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认可团队目标,这一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但同时也是在团队成员能力范围之内,具有可实现性。团队目标取得共识之后,应进一步定义好团队成员角色,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好研究活动的执行方案。

(2)成员专业和技能的互补。由于创新工作室成员具有不同专业、不同技能和不同兴趣爱好,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决定了团队组织模式和整体建设效果。根据贝宾(R.M.Belbin,1986)团队角色理论,每个成功的团队都有主导者、创新者、驱策者、监察者、协调者、执行者、贯彻者、资源查探者和专业者9种角色。创新工作室需要根据成员个体的不同特征,发挥优势,合理分工,协同作战。

(3)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团队实现既定的目标,在一段时期内需要保持团队稳定性。稳定性既包括人员的稳定,也包括研究的载体稳定。人员的稳定,即团队在一定时期内(一学期或一学年)成员基本保持不变,否则不利于团队成员相互配合,不利于产生高质量的成果。团队成员应当遵守团队制度和规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室活动,共享学习资源和研究体验与收获。

由于团队成员分属不同年级,成员的更新是必然的选择,而且更新也将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从而使得团队更加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从团队长远发展的考虑,组建团队的时候应该注意成员的年级搭配,不能因为某一两个成员的离开而断层甚至解散。毕业后的团队成员可以继续通过网络等方式关注和支持团队的发展,担当团队的“咨询顾问团”,同时还可能会提供更多的资讯和实践机会给团队成员。

2.2 实现途径

在团队内部:要培养团队凝聚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完善知识结构,开展创新、创意思维训练,培养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完善师生或者成员之间交流研讨机制,建立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在团队外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争取项目来源及成果推广途径,争取经费和资源保障,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纳新工作。下面对其中几个重要要素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1)培养团队凝聚力。团队凝聚力是指内部成员相互吸引和关系密切的程度,也就是吸引团队成员和激励其成员的程度。团队凝聚力既要强调团队精神,又要鼓励个人完善与发展,这样才能使团队成员之间真诚相待,彼此尊重,使得团队成员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有强烈的参与愿望,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会极大的激发团队的积极性。

(2)完善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成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创新工作室组建的是跨年级跨专业创新团队,因此有相当比例的本科生团队成员年级和专业不同,这像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交流和创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阶段的系统学习,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又不利于学术创新。因此,通过工作室组建本科生创新团队可以发挥成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完善成员的知识结构,是提高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本科生要取得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必须具备进行学术创新的基本知识。团队可以通过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旁听相关课程或者自发讲授学习心得等方式,不断完善成员的知识结构。

(3)培养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强化成员的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协作意识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通过现在的锻炼来增强日后适应工作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实施团队实践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团队决策法。团队实践教育法即以团队形式参加多种环节,在环节中感受团队作战的魅力,同时以健康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示范教育法即利用模范人物和典型事例,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去激励、感召、潜移默化地引导成员养成团队精神;团队决策法即针对某一需要解决的事情充分发扬民主参与意识,让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对于不同的意见,只采取说服,而不是强迫服从,组织内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促进成员间更加团结并产生归属感。

(4)建立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手段。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创新计划基金”“优秀创新团队评选”“优秀创新个人评选”等保障和激励措施,鼓励本科生团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和成果的转化,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气氛,建设崇尚科学与创新的校园文化;鼓励本科生创新团队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激发其科技创新能力,允许失败;解决学生在从事创新实践活动中受到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其精力受到牵制的问题,学校应出台学分替代和奖励制度,从制度层面实现了课内外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保障机制,这样一方面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践行了以人为人本的教育理念。

(5)营造友好、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优秀团队需要一个有利于团队发展的文化氛围。不仅仅是在团队内部的,还需要校园乃至整个社会都要有创新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久、曲折并且艰苦的发展历程。优秀本科生创新团队的文化与优秀高校校园文化两者之间是相得益彰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创新工作室有义务营造友好、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既可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又是优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团队成员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坦诚、开放、平等地沟通和交流,每个人都身心愉快,充满了活力与热忱,对团队有强烈的归属感。这种民主的管理作风、自主的工作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会给局外人带来强大的吸引力,会使整个校园都尊重创新、支持创新、乐于创新、敢于创新。

2.3 主要作用

(1)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本科生在校只有4年的时间,许多“业余”的学生团队只是针对短期的目标临时组建,并且随着任务的完成而终结;还有的学生团队会随着主力成员的离校而解散。在团队建设中形成的管理理念、人际资源、阶段成果等会随着团队的解散而不了了之。另外,有时为了完成短期目标,团队组建往往都是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由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成。这只是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特长,并没有起到培养的作用。基于工作室的学生团队以指导教师(组)为主线,其目标可以是短期,也可以是中长期。学生虽然是流动的,但可以根据年级、专业、特长等分别形成梯队,以保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有助于增强教师(组)的责任意识。虽然很多高校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但很多是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职责。而创新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人为教师(组),教师(组)承担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角色,引领团队的研究方向,指导课题立项、课题研究、成员分工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体事务,这些要求指导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组织协调能力及乐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深化本科生导师制重要举措,是建设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的重要保障。工作室以开展“做中学”“探中学”“例中学”等教学模式为特征,通过这些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较好的践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2],因此也是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重要载体。

(3)有助于高水平成果的产生。现代科学的发展很难让一个人在一生中涉足到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如果不参加团队活动,个人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而创新团队环境能使大家在自由、平等、民主、活泼的学术氛围中,对学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比较参考、批判创新、融合,进而去寻找和推敲真理[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的高水平创新成果。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对1901~1972年的2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发现,参加团队研究的有185人。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团队合作研究获奖的比例是41%;在第二个25年中,团队合作的研究获奖比例则上升为65%;在第三个25年中,团队合作的获奖比例又上升为79%。近年来,在国家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中都要求由三名及以上学生组成的团队参赛,可见竞赛组织部门非常重视学生团队合作成果的价值。

(4)有助于就业创业。工作室模式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但是由于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造成成功率较低。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更需要高校提前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储备和必要的实习实训。一个成功的创业案例不仅要有好的项目,而且更需要一支由意志坚定、具有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强的人员组成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创新工作室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塑造大学生意志品质。在工作室团队中可以一方面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另一方面可以学会遇到困难时善于与人沟通寻求别人的帮助。创新能力只通过传统的“教”是教不出来的,仅通过传统的“学”也是学不到的。学生参加工作室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拓宽自己对不同科学领域的了解,训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且也是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依托创新工作室的学生,可以通过在研项目的分工合作以及取得的成果为他们日后创业就业提供动力与支撑。

3 结语

依托工作室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实际上是为大学生营造一种促使独立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环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李敏,陈兴文,张维维.基于工作室模式开展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0(4):137-139.

[2]陈兴文,白日霞,李敏.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黑龙江教育,2009(1):123-125.

[3]刘秋,于基成,李晓梅.基于创新工作室的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142-144.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io Mode-based Innovation Team for Undergraduate

CHEN Xing-wen,BAI Ri-xia,CONG Shu-qiang,FU Jie,TIAN Yun
(Dean's Office,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With the knowledge economy society competition gett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the social demands for talents should not only stay i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level,but also in th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strong team work spirit level.The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eam Mode based on studios contribu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good will quality and the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Based on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eam,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eam establishment and the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obeyed and simultaneously present th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enhance team building and how to cultivate the excellent team and so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studio;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eam;team spirit

G642.0

A

1009-315X(2012)05-0505-04

2012-03-01;最后

2012-06-17

2009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A-94);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2010106)。

陈兴文(1969-),辽宁锦州人,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控制及教学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刘敏)

猜你喜欢

本科生成员创新能力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