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记》考查方式探析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23期
关键词:学记考查目标

侯 辉

(宝鸡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 宝鸡 721007)

一、教育的根本目标决定考查方式

《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学记》认为当时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化民成俗”。要实现社会安定民富国强,政通人和,风尚华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这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办到。教育是培养人的,让人通过一定的学校教育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通过他们直接去参加为民众服务的实践而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古代的先贤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终于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教育的总目标决定教育的考查方式,而教育的考试方式又决定着日常的教育方法。这些在《学记》中都有精辟的论述。

二、为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学记》规定了教育的考查方式

《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推行教育以教化民众,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形成良风美俗。而人的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因此《学记》提出将教育的总目标“化民成俗”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并规定了所用的时间及分期要完成的考查任务。《学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章句的能力,以及是否确立高尚的志向;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独立研究学问及择友的能力;合格的叫“小成”。到第九年考查学生学术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为人处世有行为准则,志向坚定不移,此时达标叫“大成”。到了这个时候就足以教化民众,形成良风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远处的愿意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步骤。

可见当时对学生考查的主要内容有:“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涉及文章断句和辨别文章主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而且涉及能否专心于学业、广泛而深入地学习、在学术上有无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考查学生能否做到触类旁通,遇事是否果断有主见,能否亲近老师、与同学和睦相处,能否选择有学识的人交友等多方面的考查。可见《学记》主张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化民成俗”的统治人才。

三、《学记》的教育方法

围绕着教育的总目标与考查内容,《学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1.启发诱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教学,关键在于启发诱导,要善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牵着学生走,而要做个领路人、点拨者,给学生指出一条正确的读书方法与学习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领悟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激发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去探求知识,并掌握学习方法,最终成为善学者。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压制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急于赶教学进度而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更不能让学生去死背答案,使学生厌恶学习和老师。除了善喻,《学记》还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认为“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要知道学业的深与浅、难与易,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由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来了解学生的资质之别,再根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各个方面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学习。《学记》所提的善喻和博喻,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启发式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读书与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2.长善救失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学记》注意到学生有四种不足之处,“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四种不足一是或失则多。有些学生在学习上急于求成,求快贪多囫囵吞枣。教师在面对这类学生时应知其心,利用其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知识面广的优点,克服其贪多求快、蜻蜓点水的缺点,引导学生朝着既专且博的方向发展。第二类是或失则寡。这类学生在学习上孤陋寡闻,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老师在面对这些学生时应利用其喜欢追求专深知识、学习上肯动脑肯钻研的优点,帮助学生克服其知识面窄眼界不开阔的缺点,达到既专且博的目的。第三类是或失则易。这类学生读书时急于求成,不愿意朝深处广处探究。老师在面对这类学生应利用其敢于进取、对学习有兴趣的优势,帮助其改正浅尝辄止的缺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拓展其学习的深广度。第四类是或失则止。这类学生怕学习的艰苦,遇难即退,缺乏前进的勇气。老师应利用这类学生不好高骛远、扎实谨慎的优点,以克服其知难而退、怕失败的弱点,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敢冲的勇气,以扩展其知识的宽广度。“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四类学生各有各的问题,教师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应该知道这些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纠正这些不足的地方。“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利用,使其不断将优点和长处加以发扬。救失就是需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并通过耐心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克服和改正这些不足,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3.藏息相辅使学生安学亲师乐友信道。

《学记》说:“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修”和“正业”指教师在学校讲授的正课,在当时主要是指琴瑟、诗文、礼仪等;“息游”和“居学”指课外活动与学习。《学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正规的正课教学,又要有相应的课外活动。必须把课内、课外两种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巩固正课学习并加深对正课的理解。《学记》说,“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认为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不能弹奏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譬喻,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课内就不能学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学习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地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辜负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

三、《学记》的考查方式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1.实施当今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应分阶段进行。

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已经认识到有目标的教育及划分阶段的重要作用,并对目标进行了合理的分解,又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逐步落实,这不能不令今人叹服。当今的教育表面上都有“宏观”的教育总目标但过于笼统,缺乏对教育总目标的具体细致的考查,这就使我们的教育形式上虽有明确的目标,但实际上却成了盲目的教育,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率。教育改革是否能以《学记》中的考查方式为借鉴,将教育总目标分阶段完成,定出每个阶段的具体小目标及考查方式呢?我认为完全可以也十分必要。当前,教育界普遍将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作为追求的总目标,但它包括哪些小目标?是否可将总目标分期化,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步实施呢?这样,既可以加快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进程,又可以快速提高教育效率。

2.要实现培养社会所需实用人才总目标必须注重相应的教育方法的实施。

从上述《学记》的教育方法不难看出,古人实施教育的方法是符合人的本质特点的。古人注重通过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育方法,注重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注重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教育和人的自我完善,把学生逐步培养成当时社会所需的“化民成俗”的统治管理人才。我想,当今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密切配合用各种方法去规范学生的言行,坚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求学生长期坚持不懈地去努力,直至形成良好的素质为止;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注重良好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拓展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能早日成才。

[1]吕友仁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刘俊田等译注.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学记考查目标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