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DCA循环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法

2012-08-15孙顺利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方案

孙顺利

(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管理”本身是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管理学》的教学对象是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对社会组织几乎全无了解的低年级本科新生。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在讲清楚基本概念,要求把握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必须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案例教学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否组织好其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成败。质量管理理论中的PDCA循环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案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一、PDCA循环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1]。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1.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订;

2.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共分四阶段、八步骤。P阶段即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实施过程包括:步骤一,选择课题;步骤二,设定目标;步骤三,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步骤四,制定对策。D阶段即按照预定的计划,在实施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实施步骤五,实施对策。C检查效果阶段即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目标。实施步骤六,效果检查。A处置阶段。实施步骤七,标准化;步骤八,问题总结。对于方案效果不显著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PDCA循环提供依据。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 “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管理模式,体现着科学认识论的一种管理手段和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我们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益处。它不仅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同样也适合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管理学》案例教学就可以借鉴PDCA循环的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PDCA方法

1.P阶段

(1)案例的选择

管理案例可以从以下的途径获得:沿用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能突出反映教学内容的、现实而生动的案例;有计划地向在校生和毕业工作的学生搜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教学实习以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等获取案例;学校所在地的一些有使用价值的案例,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等案例。实际的案例往往不能直接作为管理案例,它需要有合适的设问、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现有的案例进行编写、整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把要让学生掌握的问题包含在案例之中。

(2)案例的难度

所谓案例的难度,是指学习、分析一个案例的难易程度。按照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米切尔·林德斯和詹姆士·厄斯金的意见,案例的难度可以从“分析”、“概念”和“陈述”三个维度来考察和量度,并据此提出了“分析一概念一陈述”三维立方体模型[2]。在这个模型中,林德斯和厄斯金又把每个维度按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这样把三个维度的不同难易程度加以综合,共有九种组合:111,112,…333。 在九个组合中,“111”是难度最小的,“333”是难度最大的。在“111”这个组合中,分析、概念、陈述维度都是一级难度。这种案例一般篇幅较短,提供的资料少,表述清楚;涉及的概念(理论、技术)比较简单易懂;案例中已经对决策问题、备选方案以及所做的决策作出明确的阐明。分析这种案例,只需学习者对案例中所作出的决策和行动方案作出评价就可以了。而在“333”这个组合中,分析、概念、陈述维度都是三级难度。这种案例篇幅较长,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表述往往不是很清晰,甚至还会遗漏关键的信息;涉及的概念、理论、技术难度大,并且往往是各种概念的复杂组合。没有明确存在什么问题,而只是提供了背景情况。分析这种案例时,需要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时需要作出某些假设,有时还需要对资料进行计算、推导。其他7种组合的难度介于“111”和“333”之间。虽然上述三维立方体模型对案例难度的度量比较粗糙,但在编写案例或为满足教学需要选择案例时,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工具。

(3)达到的目标

准备阶段的教师应对学生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弄清楚案例资料中提供的背景、各种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的案例提供了图表、数据,则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弄清情况是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对篇幅较长、比较复杂的案例,只读一遍是不行的,至少要阅读两三遍,甚至更多。二是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矛盾,并结合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站在案例中决策者的立场上,提出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即作出决策。在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不运用管理基本理论、方法的案例分析,无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也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三是要求写出分析提纲,为参加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2.D阶段

即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在实施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1)个人分析

课堂上所讨论的案例应该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必须在仔细阅读之后,写出书面的分析提纲以供讨论。教师在认为必要时,可提前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以确定是否进行此案例的分析。案例分析提纲一般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主要应包括以下各项内容。熟悉案例概况:列出案例主要人物及其所面临的境况(事件、原因、时间);确认讨论主题:列出案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所引发的一般性问题,按重要性排列,确定所要讨论的主题及其顺序;原因分析:利用鱼刺图等分析工具,列出每一个讨论主题所存在的可能原因及有关信息;选择方案:根据上述原因,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案评价:利用各种定性、定量方法,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可行方案: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可行方案及其可能结果;做出方案执行计划:确定方案的目标、任务、进度和执行人、时间、地点、方法、考核标准。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个人准备的充分与否,思路清晰与否可以得到验证,而且,由于小组人数一般较少,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因此,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充分的交流,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目的,提高学习的交往性。小组讨论人数以5——7人为宜,应指定一名认真负责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讨论召集工作。教师应深入小组参加讨论会。组织小组讨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人人都要发言,都要对讨论分析作出自己的贡献;②提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使问题能得到充分展开;③由于每个人知识结构、工作经历的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因此讨论中不必强求意见一致和统一;④每个讨论小组可指定一人做记录,以便组长归纳小组的不同分析意见和观点。各组在讨论结束后应推选1—2名学生作为本组代表在全班课堂讨论中发言。

小组讨论的目的除了进一步复习、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之外,也是对学生影响力、团队精神、学习技巧、沟通能力的体验和提高。

(3)班级讨论

班级案例讨论并无固定模式,完全由案例的性质、内容难度和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来决定。例如可以先由各小组代表各自作系统的分析,然后全班针对他们的发言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也可以按列举事实、阐明观点、诊断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方案、作出决策及行动方案的实施等一般程序来层层分析、层层推进;还可以采用“角色辩论”的方式,由各组代表分别充当案例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辩论。课堂讨论结束时,需要教师作出小结。实际上,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获得收获,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参与——包括自己发言以及倾听别人的观点获得的,即收获来自于讨论过程之中。

在班级讨论结束之后,学生应将有一定创新的见解加以总结和归纳,并结合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尽可能地进一步拓宽思路。

3.C阶段

即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目标。讨论结束时要求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写成书面报告,教师则通过阅读报告来组织点评和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由于多数案例没有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因此考核时不能按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应从学生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检查评定其成绩。因此,在尽量使学生发言机会均等的情况下,鼓励开拓思维,勇于创新,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案例分析方案的提出,到案例分析手段的采用,到有创新的思维,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在分数评判结构中,有新意的方案和别具一格的案例分析方法应占有较大的比例。

4.A阶段

即问题总结。对于案例教学方案效果不显著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案例教学PDCA循环提供依据。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冷场等问题需要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案例分析即成功了一半。实践证明可以从个人激励、团队激励、成绩激励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个人激励最好的激励方式就是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结语

管理学PDCA循环案例教学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教学案例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我们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益处。它不仅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同样也适合于教学管理等其他各项管理工作。

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虽然有无可比拟的诸多优点,但系统性差却是其致命的弱点,基于PDCA循环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正好弥补这一弱点。由于案例一般都是具体、零星的管理情景描述,在局部内容的教学上效果良好,但这往往属于个别性的经验领域,很难抽象上升成为一般性系统规律。而通过PDCA循环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归纳共性的管理规律,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因此,基于PDCA循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应该作为管理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当然,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考试评分的主观性较大,制作案例成本较高,教学时间较长等,都是案例教学的局限性所在。因此,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对案例的这些缺点和不足应该有所了解,以便在学习中与其他学习手段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基于PDCA循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

[1] 孙静.质量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2] 迈克尔·R·林德斯.毅伟商学院案例写作(第4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猜你喜欢

管理学案例方案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烂脸了急救方案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浅谈管理学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