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
2012-08-15刘恩红
刘恩红
(章丘市绣惠镇茂李小学,山东 章丘 250201)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可见,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常常听到班主任们的叹息:90后的孩子不怎么好管理,他们时常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小脑袋知道很多可就是不愿把精力花在学习上,班主任苦口婆心地教导往往换来的是不屑一顾。相对于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不仅不听话,而且想法千奇百怪,常常弄得班主任手忙脚乱,身心俱疲。难道班主任只能疲于应付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只要我们改变思维,改变固有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这些“90后”乃至新世纪以后出生的孩子们也会“听话”的。
一、准确定位,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
《意见》已明确了中小学班主任的准确定位,给我们指明了工作的大方向。要想切实地把班主任工作做好,还要明确其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班级组织建设。班级组织建设关键是要有明晰的班级组织目标。这个目标在于把一个随机组成的学生群体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目标明确、机构健全、规范有序、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2.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日常管理就是班主任每日每时开展的具体管理活动。这些日常管理活动包括品德指导、学习指导、安全与法规的指导、健康与卫生的指导,对学生的评价等。
3.班级活动管理。也就是班主任指导或直接组织的晨会、班会、团队活动等一系列班级教育活动。这些班级教育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4.班级教育力量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是唯一的管理者,也不是唯一的教育者。在班级组织中,同样作为管理与教育者的还有各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对这些力量进行管理并有效使用,是班级管理的组成部分。
5.班级危机管理。就是对在班级、校园可能出现的危机的干预、处理,包括危机预设、危机准备、危机确认、危机控制和危机善后等。
班主任只有给自己准确定位并明确工作任务,才能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
二、全面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班主任需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心理发展、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状况与特点,了解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等。
学生来自千家万户,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不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有所不同,社会影响亦不同,学生的性格、思想、道德、情操、习惯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对于这些所谓的“不同”,班主任应该比其他任课教师有着更多地了解,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教育,实现所谓的有效教育。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必须进行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需要建立在真诚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要做得深入、细致。而且,班主任围绕班级管理工作而对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班主任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班内每一位学生做一番梳理与分析,设置相关栏目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分门别类保存。
我们的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确实做了些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了解不少,但是与学生的沟通却不是非常理想,以至于常常抱怨学生太不懂事。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沟通不善,缺少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余心言在为李镇西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一书写的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中写道:“使我们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班主任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需具备“四心”:爱心、真心、公心、慧心。爱心是爱的源泉,真心是真切地爱,公心是平等地爱,慧心是理解地爱,由此而生成的爱的温暖是真实可触及的、惠及所有学生的、拨动心弦的。如果你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真切的爱、平等的爱、理解的爱,那么,你就是一个温暖的教育者。
三、重视个别教育。
重视个别教育的实质是重视所谓“后进生”教育。班主任必须在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后进生的问题。
1.后进生的类型。
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自身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在身心发展、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就会形成优、良、中、差及各类学生群体。如按能力可划分:冷静型、暴躁型;按情感划分为:自卑型、自傲型;按性格划分为:品质型、成绩型、体质型、艺术型、劳技型;按情绪划分为:内向型、外向型;按成因划分为:基础型、心理障碍型等。
2.形成后进生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立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我们理当看到:大多数后进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还有教育工作的失误。从外因来看,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的侵蚀,诸如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等是重要原因。同时,某些影视、文学作品中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性生活的露骨描写,不加批判地引进,甚至放任自流也是原因。
3.转化后进生的途径。
转变后进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基本也是最为常用的方法有:
(1)激励法。激励(或鼓励)是教育管理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对他人的思想、言行进行认可、肯定性的评价。激励能够强化人们的行为习惯或行为倾向,增强其发生行为的动力,激发起自信心。
后进生最缺乏的是自信心,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也不行,无论做什么事都很被动,生怕被人嘲笑,看不起。教师应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有意激励这些学生大胆去学习、思考、劳动。或许他们做得不多么完整,老师也一定要不失时机地肯定所完成的部分,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完成得更好。
(2)表扬法。表扬是人们的一种健康的心理需要。任何人都渴求得到别人的赞扬,后进生更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满足后进生自尊心理需要,以创造转化契机。
(3)反复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不断地做,反复教育。要做好反复教育工作,必须要有“马拉松”式的耐心,耐心地与后进生交谈,耐心地帮助。学生在这种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转化,还能学到老师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马拉松”式的教育,反映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张文质所著书名《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基于此,就需要施教者有等待的心态,坚信只要用爱心付出,孩子们就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教育目标成长。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还没有达到发育健全的程度,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等,都显得很不稳定。我们切不可轻易地在品性上全部或部分地否定他们,而应该像水一样温柔地打磨掉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若不然,只会让他们感觉到疼痛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反而加大了管理难度。
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
现在的孩子接受新鲜事物较快,思维灵活,天赋优禀,其成长条件及接受信息量可谓“今非昔比”,但又太脆弱、敏感、逆反心里强。他们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诸如自卑、叛逆、嫉妒、孤僻,缺乏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问题,有的程度严重或许已成为心理疾病。班主任虽无法左右社会大环境,却可以借助多种力量,使用教育智慧与技巧,教会他们如何明辨是非曲直,并逐步提高“免疫”能力,校正其品德行为,塑造其完善、独立的人格。
班主任一旦发现某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要及时地呵护,进行心理疏导与医治。配合各科任教师及家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去。要用心去聆听,引导其参与活动;要了解其需求,疏导其偏颇;要用真诚融化坚冰,使其自主领悟;协助其成长,使之内心悦服。
需指出,学生心理突变的出现不一定说明学生就有过错,更不一定产生不良后果,关键在于及时发现,恰当引导。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真诚、耐心,多进行思想上、心理上的交流,防止和缓解心理冲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心理健康。
五、率先示范,身正为师。
学生常常把教师看作知识、智慧、理想人格的化身,尤其在小学阶段,教师的示范意义与作用最为明显。而在小学教育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最为广泛的当属班主任。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在仪表、言语与行动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班主任的“美好形象”。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品行修养、为人处世等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班主任的仪表要端庄。仪表是一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体现,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班主任,其穿着打扮应当符合时代精神和自己的职业特点,要像对待教学设计那样设计自己的仪表,有意识地给学生形成美好的印象和良好的影响。其次,班主任必须具备诚实、正直、言语文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传身教的良好道德品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应事事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这样方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