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传播视野下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研究

2012-08-15高颖盈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职场媒介价值观

高颖盈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女性传播指以女性为内容、由女性来从事、为女性而进行的传播。女大学生作为年轻女性中的高素质群体,是女性传播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受众。在全媒体时代,女性传播,尤其是关于职业女性的媒介呈现,已成为女大学生感知和了解职场的主要途径。女性传播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2012年是90后大学生的就业元年。女大学生在就业歧视、婚育问题的双重困扰下,就业价值观极易产生偏差。调查显示有三成多女大学生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错误思想[1],甚至出现毕业急嫁闪婚族,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而这与女性传播的内容和影响不无关系,尤其是拜金主义的过度传播和剩女现象的过度渲染,形成媒介恐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扭曲。

对此,大众传媒必须反思。而高校则要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媒介资源,给女大学生理性的引导与教育。

一、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的特点和问题

本研究将就业价值观分解为三个维度:职业认知、择业标准(包括理想职业、理想就业地、薪酬、就业途径等)和就业信心,并发现当前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的特点和问题:

首先,对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情感依赖性很强。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认知。女大学生认为职业在现代女性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但基于中国传统思想,女生普遍希望事业和家庭二者兼顾。更有甚者,热衷考研是希望以高学历掌握社会身份迁移的主动权,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兼顾事业、家庭[2]。第二,择业标准,尤其是理想职业和理想就业地这两个指标。女大学生追求较高的职业安全感,渴望稳定体面的职业,而对艰苦、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比较害怕和排斥。女大学生把“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作为首选的占45.9%[3]。南京农业大学的调查显示,女生赞成“先就业后择业”的占9.4%,选择“自主创业”的占29.3%,分别低于男生11.1、21.4个百分点。此外,86.7%的女生选择东部沿海大城市就业,2.2%的女生选择东部沿海县及以下城镇和中西部县及以下城镇就业,而男生的比例为82.2%和2.8%[4]。第三,就业方式选择上的依赖性。研究显示,女大学生选择通过 “学校推荐”(21.4%)和 “父母或亲友介绍”(20.7%)实现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男大学生(分别为16.2%和12.4%),而通过“人才交流会”(28.7%)和“直接到用人单位自荐”(45.6%)的比例低于男大学生(分别为30.4%和50.8%)[5]。

其次,盲从、易受影响。举例说明:第一,在就业信心方面,由于就业歧视和机会不均等,在择业过程中有18%的女生有过心情烦躁,20%的女生表示不知所措[6]。此外,媒体对富二代、官二代的过度关注,使得部分女生夸大家庭背景和机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在职业认知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传播与炒作,加剧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错误职业认知和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我们看到,临近毕业女大学生中出现“急婚闪嫁族”、“自愿失业族”、“蹭校考公考研族”等极端群体,这些都将造成教育资源的过度消费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女性传播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和传播范式

近年来,职业女性形象和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容充斥着大众传媒。其中,以下三种传播范式颇受女大学生欢迎。

(一).职场竞技真人秀的呈现与经验分享

2011年我国电视职场节目迎来第二次高潮,各台都纷纷开办职场竞技真人秀节目。其中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打造的《职来职往》被2011年大学生电视节评为“最受大学生瞩目的电视栏目”。女大学生们不仅渴望通过节目找到心仪的工作,也注意从节目中学习求职面试的经验。

近几年专门针对女性的职场节目和媒介活动也纷纷出现。最有影响力的应属“天女计划”。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跨媒体的女性主题活动——由杨澜女士于2007年倡议发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宣传部、阳光文化、湖南卫视、新浪网强强联手,系统和持续关注中国职业女性,包括职场女性生存状态调查、中国职场女性榜样评选等大型活动。

(二)职业场景的立体呈现与生涯发展的经验范本

《杜拉拉升职记》被誉为职场宝典。“杜拉拉”热强化了女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信心,即“没有背景,靠个人奋斗也能获取成功”。

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全集总共发行500余万册,并出现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200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名广播剧、2009年姚晨版话剧、2010年徐静蕾版电影和王珞丹版连续剧。此外,“杜拉拉”品牌也成为白领女性和女大学生追逐的潮流。

从图书出版到影视、话剧、服装等领域的版权授权经营,“杜拉拉”成长为萌生于虚无创意之上的真实品牌,业余作家李可则成为中国的“J.K.罗琳”,而女大学生的梦想也与“杜拉拉”品牌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同时延伸着。

(三)女性职业形象建构的媒介文本

《瑞丽伊人风尚》专注于女性职业形象建构——期刊内容的70%为美丽指南,集中展示当季各种职业、生活场所中的服饰妆容提案;30%为生活方式,涉及健康、心理、情感、事业等方面。目标读者为25—35岁的都市白领女性。

近年来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该刊日益成为女大学生积累职场感性认知、学习树立职业形象的优质平台。

由此可见,当前女性传播的特点与传播趋势:整合资源,全媒体联动协同传播;媒介产品形式多样,衍生产品众多,传播生命周期长,产业链延伸。

三、女性传播视野下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

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将左右其人生重大选择,甚至影响其他青年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7]。

赢得青年,赢得未来。大众传媒和高校作为全媒体时代女性传播的两大重阵,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文化自觉,做好女性传播视野下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

(一)大众传媒的正能量传播

正能量是指那些给人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从“正能量”一词在网络的风靡,不难发现当今社会人们对正能量的渴求,而正能量的传播正是大众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在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方面,大众传媒应传播积极的就业信息,增强就业信心;报道富有时代特征的职业女性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策划媒介公益活动,扩宽女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和就业渠道。

1.传播积极的就业信息,增强就业信心。2012年《中国青年报》3月12日报道,清华大学2011届毕业生中有近80%赴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到46.8%,创近年来的新高;463名毕业生前往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占就业毕业生总人数的16.1%。该数据大大颠覆了“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热衷于出国”的刻板印象[8]。相信,清华大学的就业趋势将引领其他高校女生就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

2.报道富有时代特征的职业女性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2012年7月4日,《京华时报》第一时间独家采访刚被任命《新周刊》副主编的清华大学2012届毕业生、少女作家蒋方舟。蒋回顾最初不愿就业到上任副主编的心路历程,谈及《新周刊》多年来的栽培、母校老师的理解支持、大学生活的反思、未来的创作计划,真实动人。虽为个案,却折射出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对女大学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策划媒介公益活动,扩宽女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和就业渠道。从2007年开始,杨澜和阳光媒体集团一直关注职场女性生存状态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2010年推出国内首个针对大学女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大赛——职场新女性挑战行动。目前,阳光媒体集团已形成天女品牌系列,包括:关爱职场女性生存的大型活动“天女计划”和职场女性影响力社区“天女网”等。天女品牌以其积极、温暖、美好的传播方式,倡导积极的职业发展方式,增强女大学生对职场的理性认知,帮助女大学生在事业和家庭找到最佳平衡。

(二)高校教育的全媒体视野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8]。高校教育中的女性传播旨在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价值观,适应全媒体时代女性职业发展的要求。

1.探索基于性别特征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女性受身心特征、社会角色等因素制约,就业准备和职业生涯发展不同于男性。高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建议高校借鉴国外潮课经验,将“杜拉拉升职记”等内容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以女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指导。

2.就业指导教师提升媒介素养。在全媒体时代,教师育人过程中要会用、乐用、善用媒介。在就业价值观构建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帮助女大学生寻找目前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与职业、分析女性职业发展的规律、分享成功职业女性的经验,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简言之,帮助女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并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参与社会发展。复旦大学包涵老师四年周记汇编——《包涵心语》记录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其中有大量篇幅涉及保研、考研、出国及外企工作等复旦学生关注的学业、职业规划的信息分享和经验总结,亲切真实,充分体现了互动性和贴近性。

[1]陈燕红.从急嫁族看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2011(1):109-112.

[2]李艳.当前女大学生考研现象的社会学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2006.

[3]张姝,陈彤.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4]林颂华,吴景媛,孙婷.女大学生就业难新探——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宁波党校学报,2007(6):82-86.

[5]郑洁.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和研究——以重庆市高校的女大学生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MPA学位论文,2004.

[6]石艳.当代农业院校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89-92.

[7]尹妍妍.高校女性学课程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D].重庆: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

[8]李斌.数据显示:清华毕业生主要留在了国内[N].中国青年报,2012-3-17.

[9]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

猜你喜欢

职场媒介价值观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