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博士后评估考核机制的构建
2012-08-15周高仪
周高仪
(燕山大学 人事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引言
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于1985年,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制度,为我国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高校博士后作为人才储备、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博士后制度也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随着我国博士后队伍的不断壮大,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任务也日渐繁重,博士后工作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
博士后评估考核机制作为博士后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在博士后培养管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将有效地促进博士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第二,客观的评估考核机制将为改进和完善我国博士后制度提供事实依据;第三,评估考核机制可以为多学科博士后培养和使用质量提出比较的策略,以保证博士后培养质量;第四,评估考核机制可以为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及测量手段探索道路,以提高博士后质量。
二、高校博士后评估考核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博士后评估考核机制的构建没有受到有些高校的重视。部分高校在博士后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对博士后研究人员没有明确具体的考核指标和完整的评估体系。各高校对博士后培养质量的监控处于各自为政、宽严不一的状态,不少高校对博士后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考核评估质量不高,有的甚至连评估方向都非常模糊,博士后的培养质量仍然得不到真实准确的评价。很多高校对博士后的评估、考核一般仿照甚至照搬博士阶段的已有规程,既缺乏创新,也不符合博士后制度创建的本质要求,不符合新形势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博士后制度的期待。在这种评估、考核机制下,博士后人员短期行为严重,对科技成果重数量、轻实用,重理论水平、轻实践应用,重评奖、轻市场需求,重论文数量、轻推广应用,以至于博士后能够进站就表明两年后能顺利出站,似乎从博士到博士后身份的转变,只是一个时间控制问题,而不是一个质量控制过程。如此自然难免博士后队伍鱼龙混杂,博士后质量难以保证。具体而言,目前高校博士后管理在评估考核机制上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考核与评估目的不够明确
有些高校不能正确认识当前对博士后申请者或博士后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估的目的,从而使得考核与评估的工作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对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与评估目标导向偏离,急功近利。多数学校对高产的研究者寄予厚望,中期考核与出站考核标准多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级别作为博士后考核的主要依据。这种带有强烈急功近利色彩的行为,会导致一种浮躁的学风。为了完成这些硬性指标,博士后人员往往疲于应付,而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中。还有些高校考核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不切实际,相关部门在制定考核标准与目标时,往往会对博士后人员提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以致有部分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根本无法完成;即使完成了这些要求,也往往是得不偿失,失去了做博士后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管理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如果过分坚持这个准则,则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尤其是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适合用发表论文的数量及刊物的级别来对他们进行考核评估。
(二)考核与评估内容不够合理,标准有失公平
有些高校在进行考核与评估时,往往注重对博士后的科研成果数量、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等学术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估,而不注重考察和评估博士后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学风及工作态度、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潜在的科研能力,从而使得考核与评估的内容失去合理性。部分高校在制定考核与评估的标准时,往往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博士后人员。例如,笼统地规定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必须发表多少篇文章或者出版多少专著才算合格或者优秀,而没有针对具体学科提出不同的标准。事实上,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科,甚至是同一学科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考核与评估的程序不够规范
部分高校在对博士后申请者或博士后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估时,不能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的甚至只是走过场,把某些重要的环节或内容忽略了;有的虽然对考核与评估的内容、程序也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往往不能认真执行。这也是造成博士后“宽进宽出”这种不良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健全高校博士后评估考核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套完整的评估考核机制应贯穿在博士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博士后进站时、在站时和出站时都应做好评估考核工作。只有在各个环节做到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博士后的管理质量。以下是对评估考核机制的具体分析。
(一)进站选拔评估考核
1.明确选拔评估考核目的。作为造就优秀人才的博士后制度,就是通过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研究职位,选拔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从事进一步研究工作,因此需要把选拔博士后进站与立足科学创新、师资队伍优化结合起来,把选拔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的人员作为目的。
2.建立正确的评价指标。第一,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后进站评价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依据。评价工作由博士后拟定的合作教师根据论文和其授予学位单位 “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决议书”内容来初步计分,然后由流动站学术委员会评价计分。第二,对申请者博士阶段及以前发表论文和收录情况进行统计考察。第三,对申请者参与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其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进行考察,了解博士学位论文依托项目(项目名称、级别、立项部门、资金总额度),作为进站博士后能力和素质判别的辅助依据。
(二)在站质量管理评估考核
1.合理制定评估考核内容与标准。从博士后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与承担的主要责任出发,根据博士后承担项目的不同制定目标责任书。从事基础研究课题的目标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主;从事应用研究课题目标除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外,还应有专利申请或提出有影响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从事开发项目的应有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及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2.规范评估考核制度与程序。第一,坚持开题报告:博士后进站后两至三个月,作出科研工作开题报告。建立开题报告的评估制度,选择开题报告中思路新、创新点突出的项目进行重点培养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第二,实行中期考核。博士后进站一年后对其进行中期考核,听取博士后研究工作进展汇报,对博士后的敬业精神、道德学风、成果发表、业务能力、科研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实际贡献等进行全面考核。
(三)出站博士后质量评估考核
1.严格依照规定执行评估考核。博士后出站时,必须按规定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出站学术报告、出站鉴定等工作。博士后期满出站应提交书面研究报告或产品研发报告,由学术委员会听取出站报告,并按照《科研工作协议书》的要求对博士后进行质量综合评估。
2.确定科学的出站评估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博士后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情况、产品研发情况、社会效益情况。博士后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否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需要从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科研协作、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专业知识积累及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各高校应加强外部交流,建立博士后质量评估考核的反馈系统。优化评估考核流程,增加评估考核情况的反馈环节,让参评单位及时了解自身在博士后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第一,以各设站单位自评为基础,以外部评估考核为监督,建立“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评估考核机制;第二,建立评估考核数据日常化采集制度及配套措施,使数据采集和计算、分析手段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第三,明确各级管理组织在评估考核工作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和设站单位三级组织各自的作用,确保博士后评估考核工作有序进行;第四,建立评估考核专家库,重视评估考核专家的作用;第五,建章立制,完善评估考核工作的政策环境,建立博士后工作评估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流程、指标方法、数据采集、监督检查、奖惩激励等规范的工作模式和实施体系,推动博士后评估考核工作的制度化发展。
[1]金家新,易连云.论多元目标下的博士后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J].研究与探索,2011(29):13-15.
[2]徐静.高校博士后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6):30-32.
[3]夏雪萍.浅析高校博士后工作[J].科协论坛,2012(8):180-182.
[4]王云鹏,陈谷纲.对我国高等学校博士后作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