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一浮儒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2012-08-15任秋霏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马一浮复性六艺

任秋霏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马一浮(1883—1967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儒学大师、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在现代新儒学的复兴和儒学价值的重建中,“马一浮的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倡导儒家学说的教育方面,以及他在推行儒家思想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可贵的探索”[1]。马一浮丰富的教育思想包含了教育宗旨、教学内容、教育原则、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许多地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当下高校的国学教育对策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发。

一、马一浮的教育思想

1.教育宗旨——复兴:复其本然之善

教育宗旨是教育的灵魂,对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均具有指导作用。马一浮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身心修养,因此,最早作为修养功夫而被李翱提出的“复性”思想极得马一浮的重视,而将“复性”思想作为其儒学教育的宗旨,并将其创办的书院命名为“复性书院”。

1939年,马一浮向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的《书院之称旨趣及简要办法》中说:“学术、人心所以分歧,皆由溺于所习而失之,复其性则然矣……教之为道,在复其性而已矣。今所以为教者,皆囿于习而不知有性。故今揭明复性之义,以为宗趣。”[2]他认为当时学术与人心的昧惑乃是由于被习气所囿,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便在于通过教育而使人知“性”,进而“复性”——使人心复得诚明而得通畅。“圣人之教,使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便是变化气质,复其本然之善”[3]。“复性”,即是“复起本然之善”。而在对人性的分析中,他认为:人“性德本来具足”,人自性中的“善”是本来具足的,但“今人日常生活中,只是汩没在习气中,不知自己性分内本自具足一切义理”。[4]

2.教学内容——六艺之道

马一浮一生把弘扬儒学视为己任,他办学自然要确立以儒学为教育内容。其中,马一浮认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六艺之学”。马一浮在《书院之称旨趣及简要办法》中谈到讲学内容问题时说:“宗趣既定。则知讲明性道当依六艺为教,而治六艺之学必以义理为主。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不分立诸科,但可分通治、别治二门。通治,明群经大义。别治,可专立一经。”

马一浮所谓“六艺”不仅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经典,还包括以这“六艺”(六经)为代表的儒学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他在主持复性书院时,强调“书院以综贯理术讲明义理为教,一切学术该摄于六艺,凡诸子、史部、文学之研究皆以诸经统之”[5]。

3.教育原则——因材施教,随机指点

马一浮的“因材施教,随机指点”的教育原则,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则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去矜”。所谓去矜,就是说为学一定要虚心,不要自负贤能。马一浮说:“天下之书,不可胜读,真是若涉大海,茫无津涯。”他对学生的教育,自始至终贯彻了“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精神,他反对骄矜,倡导谦慎。

二是从学生的学业基础、志趣和特长等实际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习。这是马一浮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一浮不仅根据学生的基础、志趣和特长进行指导,还十分重视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施教。他在复性书院的《尔雅台答问》是其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回答学生的问题,不仅认真严肃,还非常深刻,极富启发性。

三是重视心志教育。传统儒学的经典教育不以求知为主,而重在心性体悟,切身感受。当学生中一有思想与义理不符的“初病”,马一浮立即抓紧防治教育。如其在乐山开办复性书院时短于人手而使其弟子乌以风兼管柴米之事,乌以风认为自己乃儒生且来此目的为求学,对此安排颇为不满。马一浮教导他说:“理是无形的,但不是空洞。理须在事上见,不可离事求理,亦不可悖理以治事。高明离事求理,世俗悖理治事,把理事割裂开,同是错误。”[6]一番教导后乌以风便高兴地接受了此职务。

4.教育形式——古典书院式教育

在办学方式上,马一浮孜孜追求的是古典书院式的教育形式,而不是现代大学的教育方式。他认为,只有像宋明时代的古典式的书院,有着优美宁静的山水,充足地供给这种从容和闲暇的环境,才能和宣讲儒家学术相一致。

马一浮创办古典书院的想法得到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的认可复性书院成立,他被聘为复性书院主讲。马一浮主张书院在学制、学术和政治上保持独立。在给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的信中他写道:“(一)书院本现行学制所无,不当有所隶属,愿政府视为例外,始终以宾礼处之。(二)确立六经为一切学术之原,泯旧日理学门户之见,亦不用近人依似之说,冀造成通儒醇儒。(三)愿政府提倡此事,如旧时佛寺丛林之有护法、檀越,使得自比方外而不绳以世法。”[7]同时他还拟定了书院的学规,即“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8]。这四条学规互为涵摄,尽管被析为四条,但实则贯通一体。

二、马一浮教育思想评价

马一浮的儒学思想及其儒学实践是其为了振奋颓废的民族精神、维持儒学慧命薪火相传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其儒学教育理念触及人的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层次,注重的是人身心的受用,寄望通过教化使人恢复清明的“本性”。

1.马一浮的“复性”的儒学教育宗旨是其所处时代及多年治学的产物。当时一方面政府腐败无能,内乱不断,人心堕落,道德沦丧,另一方面外敌不断侵扰,中国社会弥漫着浓厚的悲观气氛。有许多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主动探索使国家强大之策,诸如“中体西用”的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寄希望于“维新变法”,孙中山寄希望于民主革命等。马一浮却认为通过讲述和弘扬儒术来拯救人心和道德才是儒生挽救国家和民族的最重要事情。

2.马一浮为使儒学有传,坚持教育以儒学为内容,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那种反孔废经的氛围下,始终不渝地坚持学校教育要学儒术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这对今天倡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启示的。

3.马一浮“因材施教,随机指点”的教育原则就是根据弟子各人的学业基础、志趣、特长、问题和心志,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这是马一浮对儒家教育原则的领悟和发扬。在马一浮看来,从孔子到两宋濂洛关闽,以及陆王教人,都是随机指点,因病发药,“为对治悉擅,因人因时而异”。马一浮用“因材施教,随机指点”的教育原则,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关怀学生的身心健康,确是卓有成效的。

4.马一浮的儒学教育理念在复性书院的讲论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贯彻和体现。由于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失望,他转而借助古典书院的传统形式,从儒释的教育思想中寻求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以办学三原则和四条学规为基本架构,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以圣贤人格为价值目标,形成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形式。

三、马一浮教育思想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使他的教育思想具有较多的传统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精英教育的特色,与我们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有着显著的不同。虽然如此,马一浮教育思想中因为凝聚了人类自我塑造的理想成分,故对今天的教育,特别是高校的国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其一,马一浮特别强调教育的安身立命意义。马一浮立教之初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更在于使人们于穷愁之际能够有以安身立命,不陷于百无聊赖之中。学生们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真思想,方能不人云亦云。如此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不会是简单地回复过去,而会是具有开创性的更新和发展。近年来的大学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具有重理工而轻文艺、重实用技能而轻思想情感的倾向,学校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几乎完全围绕着就业市场转,失去了高等教育应有的超越特性和文化艺术的陶冶功能。

其二,马一浮注重教育的潜移默化。文化教育不仅仅靠课程,更需要氛围;不仅仅靠简单的说教和灌输,更需要感悟和意会。因此,不管开展专业型还是普及型国学教育,除了一些制度性规定外,还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陶冶型的国学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其三,马一浮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现代高校教育由于学生多,上大课,有点类似工厂的生产流水线。特别是当代中国大学由于扩招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教师的因材施教、随机指点和师生交流,更缺乏对形而上之道的关怀和价值追求。所以马一浮对传统书院教育的肯定和尝试,等于从反面对现代学校教育作了批评和否定。实际上,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方法上,的确需要更多的师生一对一的点拨,自由直接地讨论交流。

其四,马一浮非常注意教学时要郑重其事,把教学看成是传道的大事。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反对形式主义的旗号下将许多实际上很有意义的仪式都省掉了。中小学里尚有开学、毕业等典礼,上课时唱歌、立起、问候老师等事,大学则似乎一切皆无。因此,高校要善于在校园制度文化中融入和渗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滕复.马一浮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1.174.

[2][5][7]丁敬涵等.马一浮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757、21、55.

[3][4]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8、20.

[6]马镜泉,赵士华.国学大师丛书·马一浮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66.

[8]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6.

猜你喜欢

马一浮复性六艺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籽骨嵌顿致难复性[足母]趾趾间关节脱位的治疗
《复性书》性情观再探——以“情”为中心的考察
中药坐浴方联合激光烧灼疗法治疗易复性肛周尖锐湿疣术后47例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独白与多元——马一浮国学观检讨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
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高效表达、纯化和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