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艺术生培养方法初探
2012-08-15尚文浩
尚文浩 宋 杨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近年来,随着高校自身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很多理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立了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与此同时,“艺考”人数的不断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工类院校对相关专业的设立和发展。这样就改变了艺术生只能在专业的艺术类院校进行培养的现状,使高校办学模式得到丰富,同时拓宽了艺术学科教学、学科发展和建设的思路。理工类院校设置艺术类专业在当下艺术生培养中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理工类院校艺术生的培养和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不仅阻碍了理工类院校的自身发展,同时还直接影响了理工类院校艺术生的培养水平。
1.理工类院校艺术生的特点
理工类院校的艺术生是一类有着比较鲜明特征的群体,他们具有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共有特征,同时还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过分偏重专业课程,文化知识重视程度不足。理工类院校与专门的艺术院校相比,艺术生入学的层次不同,对文化课程的掌握情况及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艺术生由于文化课程基础相对薄弱,对文化课程缺少兴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而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发展失衡。
(2)缺少人生目标及规划,生活作风比较散漫。由于理工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办学起步较晚,与专门的艺术类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了理工类院校的艺术生在自我定位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自信,对自己的人生及职业生涯缺少整体性的规划,日常的学习生活不能依据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艺术生个性思维较强,注重创作灵感,习惯自由自在的生活,生活上比较散漫,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地限制和约束会引起艺术生的抵触情绪。
(3)重视自我,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淡漠。当前大学生主要为“90后”,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他们中的一部分过分的重视自我,而艺术教育大多以个体为基本单位,这就导致艺术生更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使艺术生脱离集体,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面对集体事务、活动不能积极主动参加。自我意识过强致使部分艺术生缺少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对社会价值的认知,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能将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自身的责任,社会责任感十分淡薄。
(4)处理事情过于感性,政治思想意识薄弱。由于自身思维习惯的影响,艺术生在处理事物时过分依赖感性思维,容易冲动,不能现实地看待问题,不能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过分注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缺乏对当下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缺乏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缺乏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政治思想意识比较薄弱。
2.理工类院校艺术生培养现状
当前很多理工类院校设立了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培养了具有工科能力的艺术生,满足我国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理工类院校设置艺术学科,能够提升学校的整体人文素养,与理工学科形成互补,有助于工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理工类院校设置艺术专业及学科对其自身的发展、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很明显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很大一部分理工类院校在艺术生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不能与工科区别对待,理工类院校下的艺术生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理工类院校设置艺术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做到像工科那样成熟。在理工背景浓厚的环境中,教务部门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将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与理工类学科等同处理,这样就导致了艺术生培养方式上存在重大问题。同时由于理工类院校长期较理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不高,抑制了艺术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使艺术生缺少创意和创新能力。其次,在理工类院校中,还没有形成完备的针对艺术学科的评判体系,而在运用自然科学体系标准进行艺术学科的评估,明显有失公平合理。例如理工科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等,而艺术学科的成果则主要是艺术创作与作品的展出等。最后,理工类院校本身对艺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理工类高校设置了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及学科,但是在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方面还是有很大程度的欠缺。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教学设备及实验室得不到保障,办学层次就得不到提高。这些都直接影响理工类院校艺术生的培养。
3.理工类院校艺术生培养方法的思考
理工类院校的艺术生培养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为社会提供综合素质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理工类院校艺术生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培养方法上进一步改进。通过对一部分理工类院校艺术生培养情况的研究和思考,对理工类院校艺术生的培养有以下看法。
(1)做好规划,引导艺术生确立人生目标。在艺术生新生入学阶段,着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艺术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规划和大学阶段的短期目标与行动计划。只有具有短期目标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按照既定计划去逐步实施,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中完善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定位。这样促使学生在目标化管理下不断进步,从而逐步树立理工类院校艺术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对集体、对社会的认知。
(2)夯实基础,文化课与专业课共同进步。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其中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等。理工类院校中的艺术生过于偏重专业课的学习,忽略了文化课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理工类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抛弃“一刀切”的老方法,针对艺术类专业和学科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门类的课程;同时在课程实施计划中要充分考虑到艺术生自身的基础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艺术生培养中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作出相应的改变,使艺术生慢慢对文化课产生兴趣,逐渐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努力地学好文化课。
(3)创造平台,培养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艺术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生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工类院校的环境下,应该尽可能地为艺术生创造平台,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创意,从而经过长期的积累达到创新的水平。如举办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让艺术生参与进来,锻炼能力的同时积累创意;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更加重视艺术生的培养,投入经费成立创新工作室,由专业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让艺术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专业技能并拓宽视野。要寻求专业竞赛与艺术实践结合的长效机制,完善激励评价和指导培训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艺术生创造平台,使艺术生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4)加强引导,帮助艺术类学生全面发展。在艺术生的培养过程中,正确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引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知心朋友关系。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艺术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生活问题等,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引导艺术生了解时事政治,承担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增强艺术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成适应当今社会要求的素质过硬的人才。
理工类院校艺术生培养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教学之外结合实践教学,对艺术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理工类院校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艺术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硬件,以及软件投入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找到适合理工类院校艺术生的培养方法,才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张伟,孟繁星.依托创意平台建设提升高职艺术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1).
[2]韩新明.理工科院校艺术类优秀本科生培养机制初探[J].内江科技,2008(11).
[3]陈出云,陈洁.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办学问题的一些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