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当代高校德育中的美德教育

2012-08-15邓晓峰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美德道德德育

邓晓峰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进入新时期以来,高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改进,改革举措频出,其对大学生实施完整而有效的美德教育,则是近年来高校德育的一大创举。

一个时期来,高校德育弊端多多,而目标定位不当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德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讲,当前德育方面的很多问题,皆因长期以来德育目标定位上的缺陷所致。尤其是德育目标的世俗化、功利化与同一化,造成了高校德育现实处境的平庸与尴尬。

有的打着“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旗号,反对在德育目标设定上的必要超越,热衷于将德育目标世俗化为所谓的“德育量化考核”,并具体化为“公约”、“手册”、“守则”、“规范”、“忌语”等。事实证明,这种“规范”式的世俗化德育,完全不能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道德完善的感动与激动,更无法引起对真善美的渴望。

有的高校制定和施行学生德育考评机制,试图通过一些具体指标给以量化考核。在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和正面引导效应的情况下,一些学生为了考核加分而“努力”学习、工作和做好事。这种带有明显功利目的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得到有效引导和良性转化。这些经过“量化”了所谓德育指标,除了培养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善于钻营的小人,不可能有任何正面的育人效应。

更为令人尴尬的是,我们在德育目标设定上搞“齐步走”、“一刀切”,习惯于用一个统一模式去塑造所有的教育对象,缺乏层次性、渐进性和个体差异性。更有甚者,在德育生活实践中,将德育目标倒挂成“倒金字塔状”,形成了“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只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的乖谬格局。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德育,既适合对大学生的公共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又能促进个体以“自我实现”为旨归,主动地进行道德修炼,自觉践行道德理想;既能指导其言行举止在当下呈现一种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道德状态,又能使其始终志存高远,永葆崇高的道德追求;既能保持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所受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训练得以延续,又能在高校这个人生的新阶段,有更新更高更美好的道德追求?我们的回答是:有的,这就是美德教育。

所谓美德教育,是相对一般道德教育而言的一种更“高级”的德育形态;如果说一般道德教育是以社会对个体的底线伦理要求为价值导向,而美德教育则是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的德育形态。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说:“一般的道德是针对多数人的起码的一般性的道德要求,而美德是针对先进分子的较高的道德要求。”[1]美德伦理价值取向下的高校德育,以培养具有美好德操和高尚品德的人为目标,把大学生“提”到道德精英的高度来加以教育和要求,不仅要求他们不能违反底线伦理,更要求成为道德上的楷模和典型,为社会普通群众树立道德榜样,为推动社会风尚的整体好转和优良美德的代代承传作出贡献。[2]

总而言之,美德教育作为当前高校德育中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一般道德教育的升华与提高,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德性教育,是真正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实施美德教育,首先是美德认知教育。当一个人在中小学受过一定的公共道德教育和道德训练之后,已经理解并能维护公序良俗,也就完成了作为社会人进入社会的起码的道德准备。但“求知学习是人的固有本性”[3],在达到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爱国诚信等一般公德要求之后,来到高校为实现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以获得个体发展的自由与超越,便会产生更高的道德追求。于是,一种超越一般道德认知教育的美德认知教育便成了精神需求。

当代高校的美德认知教育,包括对传统美德认知和当代美德的认知,其中因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分中华视阈的美德认知和西方视阈的美德认知。

中华视阈的美德认知教育,包括中华传统美德和当代美德认知教育,也就是要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德一些范畴,即由儒家所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或仁、义、礼、智、信(五德)等,须一一明了其内涵和外延,懂得其伦理价值意义。随着年资的增长与学业的精进,其美德学习的内容还可以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直至由人际美德教育上升到环境美德乃至宇宙美德教育。

美德作为一个历时的概念,是有其时代性的,当代的社会生活与社会风尚必然产生出当代的美德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时期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党和国家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十八大”所确定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通过研究、整理、抽象出中华当代美德教育一些基本范畴,以便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有时代特色的美德教育,以达到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标。

人类的文化总是相容互补的,美德也不例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生未来肩负着与不同文明进行对话的重任,因此西方视阈的美德认知教育,也应该而且必须是高校实施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笔者不同意有人在这方面将中西对立起来,认为近些年中国高校出现的道德滑坡、学子行为失范是中华传统道德失落而“西风东渐”的结果)。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苏格拉底是与我国孔子齐名的伟大思想家,其与弟子关于美德的探讨构成了西方伦理的基础,深刻影响了西方两千五百多年的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苏格拉底最早认识到知识和德行的关系及教育在德行培养中的作用。他认为,理性是人生的根源,知识是最高的善行;美德基于知识,教育则是美德和知识的源泉。他把人的理性、美德、知识、善行统一起来,并通过教育来实现。这是苏格拉底哲学和伦理学的主题,也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4]。

此外,关于美德的论述,西方思想家中有影响的还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蒙田等,特别是蒙田的关于“快乐、幸福与死亡”之于美德的观点,更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美德理论,值得我们很好地挖掘和借鉴[5]。

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正置身于利益主体、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中。同时,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是否具备健康人格是衡量大学生合格与否的客观尺度,而是否具备美德人格则是决定其将来发展高度的首要因素。当代社会不仅仅需要大学生获取足够的专业知识,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需要大学生具备高尚的美德和生活的智慧,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那么当前背景下,高校该如何实施美德教育呢?

(一)以现行德育网络为基础,构建高校美德教育共同体。

我国高校有现存的德育机构及网络,美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一部分无需也不必另起炉灶。按高校现行的体制,主管学生德育的一般是党委宣传部门领衔,相关工作部门为学工处和思想政治教学部门,此外还有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主要师资是教学部门的思政课教师与学工部门的辅导员教师。这些资源要按“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原则实现整合,构建高校美德教育的共同体,共同完成“以德导行、以德化人”的崇高使命。具体分工是:学校宣传部门、共青团和学生会,负责学校美德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学工处及辅导员队伍负责美德教育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校内的美德践行活动和校外的美德社会实践活动;教学部门及思政教师负责美德教育的教材开发与有关知识传授。

美德教育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念的传递,往往受传递者的影响,因此教师很关键。必须强化德育教师的培养工作,优化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德育创新能力,提高其人格感染力,充分发挥德育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同时,要切实稳定德育队伍,从各方面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做好德育工作创建良好的事业平台。

(二)以“两课”为平台,开展美德教育进课堂的专题研究。

“两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是高校实施美德教育的基本平台。因此,要组织“两课”教师开展专题研究。一方面要以美德为专题,结合中国国情,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特殊需求,从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精华中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专题性的美德教育教程,如“中华传统美德观念概述”,“西方古代思想家的美德观念和城邦理想”,“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的当代美德观”,“个人的美德追求与自我实现”,等等。使之进入课堂,帮助学生学习美德知识,形成美德认知,培养美德意识,进而生成美德愿望,产生美德行为。另一方面,要认真探索美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总的思路是 “以知启智—以智养德—以德导行”,具体教学中可多组织一些生动的案例,借助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启发式讨论法,帮助学生求美德之知,明美德之理,养美德之性,践美德之行,塑美德之人。[5]

(三)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美德。

任何知识的学习,审问、博学、精思的目的乃在于“笃行”,美德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

从完整的德育意义上看,美德知识的学习作为高校德育实施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要通过学生的道德内化转化为美德实践,而且美德实践比美德知识的教授和获得更为重要。离开了美德实践,美德教育的效果将无从检验,美德的价值也因无从落实而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当前的高校实施美德教育要以开放型的德育模式为前提,在美德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学生的美德实践,积极开展以美德教育目标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为此,要努力做到两个“充分发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大学生美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美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切实解答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和根本问题。这样坚持数年,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实践项目,真正达到提升高校德育品质的目的。

(四)以公平正义、平等博爱、民主自由为理想,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美德智慧人才。

21世纪将是以成熟化、信息化、合作化为特征的“新国际化”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精英群体——当代大学生,应该而且必须具有“新国际化”的美德意识,即你的美德标准必须具备全球普适性。当前,公平正义、平等博爱、民主自由被公认为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德标志,被学界称之为地球人的美德理想,所以,高校在实施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具有这样的高度。根据哈佛的经验,就是以“关心地球、适应变化、友爱合作,以及相互理解、相互依存、求同存异”为美德准则,着力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全球意识,[6]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现状,预测世界发展的趋势,使之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宇宙的开阔胸襟和美德智慧(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美德即智慧”),真正成为有德有才有智慧的公民。

[1] 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281.

[2] 马唯杰.底线伦理还是美德伦理:兼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3] 靖国平.从“知性人”到“智性人”:当代教育学人性假设的转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4).

[4] 见拙文.从关于“美德”的讨论看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2,(9).

[5] [美]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华夏出版社,1987.

[6] 肖群忠.规范与美德的结合:现代伦理的合理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5).

猜你喜欢

美德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诚实是美德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