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适《燕歌行》中的散点透视

2012-08-15王德艳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狼山瀚海歌行

王德艳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燕歌行》是汉魏乐府旧题,虽经数百年的发展,诗律演进,但受到题材、音韵甚至主题的限制,罕有佳作。但是,高适所作《燕歌行》却突破传统题旨,自出机杼,运用大量的修辞赋写状物,强烈的批判意识与现实意义,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分析高适的《燕歌行》,我们发现,成功运用散点透视是《燕歌行》取得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通常我们所说的透视,是指画家作画时恰当处理同一画面上的物与物的关系,很明显是指二维状态下的对三维世界的反映。西方传统绘画使用焦点透视,而中国传统绘画使用散点透视,也称为多点透视。它能够突破视域的限制,在二维形式下,展现更为宽阔的超常视域。无论是焦点透视还是散点透视,它们的前提都是同一时域。而文学里的散点透视却有更大的魔力,它不仅能拓展超常的视域,又因为文学的特殊性,还能突破时域的限制,进而在不同时域、视域中展现更为广阔的画面。高适的《燕歌行》使用散点透视,并使之与叙事、修辞相结合取得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一、高适《燕歌行》中散点透视的使用

因为高适的《燕歌行》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所以通常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将作品分为“出征”、“战败”、“被围”、“结局”几个部分。

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首先,这里的时域被打破,回到了700多年前的汉朝。我们一般视之为以汉喻唐。但是,唐朝在738年东北并无战事。“喻唐”说似有不妥。榆关、碣石指山海关附近,现在的河北地区。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瀚海指沙漠。从东北到朝堂、从海边到沙漠千百公里,如置眼前,打破了视域的界限。以典型风物为坐标,说得言之凿凿,让人深为信服。在高适取得读者对诗所言咏的事件信服的同时,读者其实也就认同了高适违反常规的观察角度,即他的散点视角。作者视野高远,转动卷轴,同时也使读者的想象空间被打开。

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视野由行军的路途到敌人雄踞的山峰,从前方的战场到后方的营帐,从大漠塞草到孤城落日,不能说不够广大。从与敌人遭遇到作战,再到作战即将结束的过程,时间也在字里行间默默流淌。

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视野更是由边塞转到家乡,从城北到城南。而且这里的视野,还不能满足作者的需要,高适又用“绝域”来做了强调。从早晨、中午到晚上,再到深夜,时间在“绝域”以外又无限制地复制,战斗,还是战斗。每个晚上都在刁斗的敲击中度过,也不知道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第四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里作者前面的蓄势已经足够了。将视线从战场上挪移开来,投向无限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中,呼吁像李广那样体恤士兵、身先士卒的将军。

我们不难发现,高适没有为具体的视域所限,而是以高屋建瓴、俯瞰天下的视野,记载了从出征到战败,从前方到后方的每个场面。场面中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都十分精彩。与此同时,作品的时间跨度也非常大,即使是确有战事,亲历者也无法有这样的视角。更何况高适的《燕歌行》是“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的和诗呢?但是,这首作品却没有因为描写的“不实”——散点透视而受到非议,反而成就了这首《燕歌行》。那么散点透视究竟对这首诗的成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燕歌行》中散点透视的作用

1.散点透视的使用使诗歌情节更加生动,更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采用单纯叙事的手法,那么只能分析出出征、被围、兵败、反思。可是,第一部分出师的“东北”、“下榆关”、“碣石”、“瀚海”、“狼山”, 第二部分被围时 “边土”、“凭陵”、“军前”、“帐下”、“大漠”、“孤城”、“关山”,第三部分战败“远戍”、“城南”、“蓟北”、“边庭”这些名词,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战争画卷。同时这一系列画面又不仅是前后相继的叙事性过程,而且很多画面的构成是共时性的,比如“榆关”和“碣石”、“瀚海”和“狼山”、“军前”和“帐下”、“城南”和“蓟北”。这些共时性的存在使整个作品的叙事过程更加丰满和完善。“榆关”和“碣石”两句以具体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出征军队规模宏大、气势雄壮;“瀚海”和“狼山”两句也使我们知道对手的军队规模和军情的紧急;“军前”和“帐下”两句为下文做好铺垫,使将领的骄奢淫逸昭然若揭,使下文的批判更具有针对性;“城南”和“蓟北”两句,使人民内心的悲痛以更形象的方式得以表现,更能激发读者对出征士兵的同情和认同。这些同时域、超视域的散点透视,将双方的心态、队伍、战争的准备等一系列活动准确、细致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由朝廷到战场、由战阵到营帐、由前方到后方、由外在到内在的整个栩栩如生的场景。

“绝域”一词的出现,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限广袤的思想空间,彻底将视域的边界打碎。无垠的空间中还有什么呢?战败已是事实,作者无须将笔触浪费到结果上。显然,作者是在以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角度,将视线投向“力尽”、“死节”的士兵和他们的家人身上,引导着读者感受战败的惨烈,聆听士兵的心声,从而让人们更多地去体味和反思。下文的“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三时”、“一夜”是可见的两个表示时间的名词,但是这里的名词却是虚指,是在强调这样不分时间的惨烈战斗还在持续,每天重复,没有停止的希望。这里作者又一次悄然去除了时间的边界,让惨厉和痛苦的过程不得喘息,让读者感受到战况的紧迫与士兵心底的绝望。这里的战争已经不是哪一场确指的战争,这个时代也不是汉也不是唐,而是对自古以来“一将功成万骨枯”、“年年战骨埋荒外”现象的思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的展现。

2.散点透视的使用凸显了矛盾双方的尖锐冲突,拓展了矛盾冲突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了作品主题。“横行破残”、“榆关瀚海”与“狼山凭陵”写出征的雄壮轻敌与敌方的始终有备,表现的是军事斗争矛盾的尖锐,解释了兵败的前提,增加了矛盾冲突的广度——整个统治阶层的轻敌冒进、统御不当。“战士半死”与“帐下歌舞”写战斗开始以后统帅的淫逸与士兵的惨死,是直接描写,解释兵败的内在主因,增加了主要矛盾冲突的深度——将领的昏聩无能、无视士卒生死。“铁衣蓟北”与“玉筯城南”描写的是心理活动,凸显士兵的艰苦处境与悲惨命运,增加主要矛盾冲突的深度——付出巨大牺牲的不仅是士卒,而且更是广大的人民。“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直接描写敌人的进攻不止与被围的军队被动作战的画面,再次回到军事斗争的尖锐矛盾中,凸显了将领的无能与士卒无望,增加了矛盾冲突的批判性——讽刺将领代表的统治阶级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毫无建树,任凭士卒被围困束手无策。通过散点透视的使用,我们认识到,兵败不仅是将领指挥的失败,更是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的失败。战士所经历和承受的结局,不仅是战士付出的代价,而是全部人民的痛苦。人民与统治阶级价值追求的不同使得这种悲剧具有了无奈的内驱力得以自汉至唐循环往复。这样的往复让所有人民无法终结他们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往复也让知识分子困惑与痛苦,从而寻找解决这种民族命运的道路。而单纯的人文主义理想者的视野,只能期待李将军的再现与复制。熟知历史,我们都知道,李将军不是作为一个封侯拜爵的常胜将军出现的,而是作为调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的形象所出现的。作者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人文情怀难能可贵。也正因为这种人文视角,让这首诗的思考在今天也有着很强的反思意义。

3.散点透视的使用增强了诗歌中对比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首诗中对比、比喻、夸张、借代、反问、联想等修辞使用,为这首诗增色不少。这首诗最为成功的修辞手法就是它的对比。如果以往我们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东边日出西边雨”是对比,那么这首诗所表现的敌与我、将与士、攻与守、古与今、前方与后方等在同台共舞,对与错、美与丑也就显而易见了。而易见的是现象,揭示现象与促进思考之间的进步,需要的是更适合的方式。高适运用散点透视并使之与对比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散点透视对比。十几个对比中,“榆关”和“碣石”、“瀚海”和“狼山”、“军前”和“帐下”、“城南”和“蓟北”既是对比又使用了散点透视的方式,将不同视域统摄于眼前。如果说对比的作用是造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作者的意图更鲜明,读者更容易把握作品,那么《燕歌行》中的对比不仅在数量很大,而且散点透视对比也使得作品的主题与批判意识得以彰显与深化。这些散点透视作为最主要的核心对比而使用,同时“塞草腓”与“斗兵稀”、“血纷纷”与“岂顾勋”、“恒轻敌”与“未解围”等一系列对比,作为前面几个主要散点透视对比的强调与补充。以散点透视对比为机轴,以对比修辞为辐辏,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思想冲击力与引人深思的盛唐“兴”味。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陆机对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的特点及构思过程的总结。但是用来形容文学创作中的散点透视又恰当不过。如果说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想象立足于开拓创作者的视野,那么散点透视更倾向于方法的学以致用。《燕歌行》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同时高适得心应手地使用散点透视,让他的作品主题更加鲜明,更能发人深省,具有以往《燕歌行》作品所不具备的艺术张力。高适以一个唐朝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反思了社会矛盾激化时的战争行为,发表了亘古的忧思。他没有对于英雄的歌颂,只有对于人民的体恤;没有针锋相对的指责,只有对忽视人民的统治者的批判;没有呼唤圣主明君的恩典,只有一个唐朝人文主义者无解的局限与咏叹。

[1]佘正松.高适研究[M].中华书局,2008.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西晋]陆机.文赋集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狼山瀚海歌行
长歌行
一片片树叶
长歌行
东瀛长歌行
捉兔子的狼
捉兔子的狼
Dramatic change of the self-diffusions of colloidal ellipsoids by hydrodynamic interactions in narrow channels∗
雪域高原长歌行
香梨:瀚海的果实
大漠瀚海中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之蒙古扁桃